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均经PHILIP 1.0 NT型MR机行常规矢状面、冠状面T_1WI和T_2WI检查,而后全部又经动态扫描。结果:本组30例的病灶在平扫中,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25例;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3例;T_1WI和T_2WI均呈等信号者1例及高信号者1例。微腺瘤形态征象有垂体柄偏斜(25例)、垂体中央向上膨隆(2例),鞍底下陷(2例),以及瘤内出血(1例),动态扫描后,病灶不增强而正常腺体增强且边界清楚者29例,仅有1例病灶内出血且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平扫,而且它可完整地观察早期正常垂体的增强表现与垂体微腺瘤的增强延迟表现,因而,它有助于对垂体微腺瘤的准确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附2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总结25例垂体微腺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对25例经MRI平扫:冠状位于SE序列T2加权成像(T2WI)、FFE序列T1加权成像(T1WI),及行Gd-DTPA增强扫描:冠状位下FFE序列T1WI、矢状位下FFE序列T1WI检查,经手术切除得到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结果:25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19例,其中14例位于垂体右侧部,多发6例。MRI平扫24例(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1例为高或稍高信号;23例(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但2例为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即刻扫描25例均为低或稍低信号,7例动态增强扫描延迟25-30min后1例有明显强化。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腺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病理证实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均经SE序列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部分患者还经FL2D T1加权成像及STIR序列成像,以及Gd—DTPA增强扫描。结果研究证实,甲状旁腺腺瘤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一中度强化。结论MRI能清晰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因此,它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42例垂体腺瘤的MRI特征性表现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大腺瘤(高度>10 mm)161例,MRI平扫T1WI等信号101例,略低信号21例,混合信号39例,T2WI等信号112例,高信号11例,混合信号38例,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强化,出血、囊变、坏死和钙化区无强化,微腺瘤(高度<10mm)81例,MRI平扫表现为T1WI略低信号53例,等信号28例,T2WI等信号42例,高信号39例,注射Gd-DTPA后立即成像,77例呈相对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手术和病理发现,T1WI等或略低信号区为肿瘤实质,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为坏死或囊变区,T1WI、T2WI均呈高信号区为出血,手术和病理发现钙化6例,术前MRI未发现.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形态、轮廓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析了179例肝脏肿瘤的MRI征象。106例恶性肿瘤中44例为转移,62例为原发。73例良性肿瘤中46例为血管瘤,13例为腺瘤,14例为结节增生。179例均用超导型0.5TMR机,层厚10mm,各例均做T_1、T_2加权象,用自旋回波或梯度回波成象。转移性肝癌MRI诊断优于CT检查,对于小的病灶敏感,可清晰地显示20mm以下病灶较强的梯度信号,T_2加权象对于胃肠道肿瘤的肝内转移特别敏感,可以发现小于5mm的转移灶,甚至粟粒样病灶。MRI对原发性肝癌与CT检查结果相仿。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腺瘤在大多数病例中表现相似不易区别。在某个程序肝肿瘤可较好显示,或将两个程序结合使用更好。肿瘤界限清晰,在T_1WI有低信号的环。高信号的存在和延长T_2WI可判断肿瘤内有无坏死囊变,在缺血性坏死灶不含液体时T_2WI为低信号,T_1WI高信号可见于经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病变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肾上腺腺瘤及增生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肾上腺病变,其中腺瘤22例,增生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及嗜铬细胞瘤各1例,用低场强MR机,自旋回波序列,回顾性分析MRI征象。结果肾上腺腺瘤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占55%,T2加权像呈略高信号占77%。肾上腺增生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占60%,T2加权像中等信号占70%,略高信号占40%。MRI对肾上腺腺瘤的正确诊断率为96%,对肾上腺增生的正确诊断率为70%。结论MRI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准确性高,但有假阳性。T2加权像对肾上腺增生与腺瘤有一定鉴别意义,T1加权像无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垂体瘤卒中(PA)的MRI表现,探讨MRI对P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P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RI检查常规扫描+增强扫描.结果:28例均为垂体大腺瘤合并出血和/(或)坏死.其中15例鞍区显示T1WI等信号合并高信号,T2WI高信号;8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高低混杂信号;2例T1WI等信号环绕中央高信号,T2WI低信号.结论:MRI结合临床表现对P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信号的表现与患者的临床特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I型AIP患者的MRI资料,包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累及部位、范围、信号及动态强化方式。结果 18例中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14例,局限性肿大4例。胰腺病变区T_2WI均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T_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病变区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15例,T_2WI均为低信号,T_1WI呈略低信号9例、等信号6例。MRCP示胆总管胰头段呈"鸟嘴样"11例。18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动脉期均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呈均匀强化。包膜样结构动脉期均无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期强化。18例激素治疗后复查MRI示胰腺外形、信号异常明显好转,胆管狭窄、扩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Ⅰ型AIP的MRI表现以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病变周围环绕增厚的包膜样结构,病变区T_2WI呈稍高信号,T_1WI呈稍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延迟强化为特征。其特征对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9例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 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均位于膝关节,弥漫型12例,局限型3例;与肌肉信号对比,增生滑膜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等稍高信号为主,并见结节状T_1WI、T_2WI低信号影。9例腱鞘巨细胞瘤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发生于膝关节者2例,足部与手部关节7例,增强扫描3例;肿块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5例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长T_1短T_2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结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与腱鞘巨细胞瘤的MRI信号既有一定重叠又有差异,结合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学、临床病史及MRI信号,能够提高两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DSA表现.11例骨巨细胞瘤,有4例位于髂骨,3例位于骶椎,2例位于坐骨,跟骨及颞骨各1例. 结果 (1)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钙化,无明显骨膜反应.(2)MRI: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表现以等或稍高为主混杂信号.5例患者T_1WI、T_2WI肿块内见曲线状低信号带,2例可见亮斑征.(3)DSA: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成像手段,可提高对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多形性腺瘤9例,腺淋巴瘤8例(12个病灶),囊性淋巴管瘤3例,血管瘤、基底细胞腺瘤和脂肪瘤各1例。肿瘤大部分形态较规则,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9例多形性腺瘤中7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于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有较明显强化。8例腺淋巴瘤在T_1WI上呈稍低信号,T_2WI上呈等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3例囊性淋巴管瘤均呈多房囊性病灶,形态不规则。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匀,呈明显长T_1、长T_2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强化明显,并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1例基底细胞腺瘤,来源于腮腺深叶,T_1WI呈欠均匀等低信号,T_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1例脂肪瘤在T_1WI及T_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本组病例MRI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7%和82.6%。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30例宫颈癌行 CT 及 MRI 检查。年龄31~70岁,均经手术及组织学确诊。MRJ 为2.0T 超导系统,SE 序列,T_1加权象(TR/TE=500/30),T_2加权象(TR/TE=2000/60,80),矩阵为256×180,横断面 T_1及 T_2加权矢状面 T_2加权象。在 T_2加权象上正常宫颈中央的腺体及粘液表现为高信号,周围的宫颈基质表现为低信号。临床评价、CT 及 MRI 检出的病例数分别为23、20及24例。2例内部生长之肿瘤临床未能检出,而 CT 及 MRI 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垂体瘤卒中的MRI特征,提高对垂体瘤卒中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瘤卒中患者的MRI表现及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①巨大腺瘤29例,占96.7%;30例患者蝶窦气化为全鞍型或鞍枕型达24例,占80%.②磁共振信号特点:急性出血行MR检查的3例T1FLAIR均呈混杂信号,亚急性出血行MR检查的2例中T1FLAIR呈高信号和分层现象;20例出血慢性期T1FLAIR信号多样,等低信号4例、高信号9例、不均匀信号7例;25例增强MRI表现典型环状强化22例、靶心征4例、分层现象6例.③大腺瘤或巨腺瘤比小腺瘤,无激素腺瘤比其他激素腺瘤都更易出现垂体腺瘤卒中;伴蝶窦气化为全鞍型或鞍枕型更易出血.结论 MRI对于垂体瘤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4例经手术证实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在MRI的T_1和T_2加权成像上,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均表现为高信号,结合文献讨论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短T_1和长T_2表现的机理。结果表明,在诊断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上,MRI较CT扫描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MRI检查8例结核性脊椎炎,3例化脓性脊椎炎,15例转移癌。作者见到,活动性的病变部位的椎体及间盘与正常椎体及间盘比较T_1加权象呈低信号,T_2加权象呈高信号。非活动性的病椎及未消失的病变间盘T_1、T_2加权象与正常椎体及其间盘大致为等信号。T_1加权象可清楚显示脊髓压迫的有无及程度。脓液等炎性物质的压迫,还是驼背所致的骨性压迫等原因,MRI均可判断。关于椎旁脓肿,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MRI均可显示。T_2加权象显示高信号,T_1加权象有显示低信号的倾向。CT和平片能看到脓肿的钙化,MRI显示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MRI检查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诊断及MRI诊断,并给予患者关节镜检查以进行病理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率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RI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其中27例为关节腔积液,占33.8%,23例为半月板损伤,占28.8%,17例为韧带损伤,占21.3%,13例为骨质改变,占16.3%。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其中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T_1和长T_2信号;存在半月板损伤者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的低信号影;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变现为条状低信号变粗或者是病灶的边缘模糊,其中T_1WI呈现混杂信号,T_2WI呈现高信号;存在骨质改变的患者主要变现为T_1WI呈现高信号,T_2WI呈现低混杂信号。上述检查结果均经关节镜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并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垂体柄及视交叉移位,鞍底凹陷,微腺瘤行增强扫描表现为低信号区。结论:MRI可明显诊断垂体腺瘤。对形态等改变不明显的垂体微腺瘤结合GD—DTPA增强多可获得满意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着重探讨3D Gd-DTPA动态增强MRI的应用。材料和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29~79岁,平均53.4±19.0岁。回顾性分析胰岛细胞瘤的MRI表现,比较MRI T_1加权(in phase)、GRE脂肪抑制T_1加权、T_2加权和Gd-DTPA GRE 3D动态增强四个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13例中,12例(92.3%)在MRI上共发现14个病灶,其中2例有两个病灶。病灶分布:胰头21.4%,胰体28.6%,胰尾50.0%。病灶最大径1.0~4.3cm,平均2.6±1.1cm。14个病灶中,在T-1加权同相位图像上,71.4%的病灶为低信号,28.6%为等信号;在脂肪抑制T_1加权,78.6%的病灶为低信号,21.4%为等信号;在T_2WI上,71.4%的病灶为高信号,28.6%为等信号;在Gd-DTPA增强后动脉期,71.4%的病灶明显强化,14.3%的病灶中等强化,14.3%为轻微强化。57.1%的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28.6%为不均匀强化,14.3%为环状强化。四个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数胰岛细胞瘤T_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_2WI表现为高信号、Gd-DTPA增强MRI动脉期明显强化。3D增强MRI对病灶的显示与T_1WI和T_2WI相似,但3D增强MRI可显示病灶的血供。  相似文献   

19.
司建设  李曦  任芙娥 《人民军医》2003,46(9):534-536
CT及MRI扫描易于发现较大的垂体瘤 ,而微腺瘤 (microadenoma)只有在冠状位、薄层面扫描才能发现。MRI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 ,故对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明显提高。 1995~ 2 0 0 2年 ,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 2 4例 ,现将其CT及MRI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4例中 ,男 4例 ,女 2 0例 ;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4岁。其中泌乳激素腺瘤 2 0例(83 3%) ,生长激素腺瘤 3例 (12 5 %) ,继发性促肾上腺激素 (ACTH)腺瘤 1例 (4 17%)。泌乳激素腺瘤有乳头溢液、闭经 ;生长激素腺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