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324/10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V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可防治性的疾病,早期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可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D患者40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远  朱沂  刘小莉 《山东医药》2007,47(35):115-116
血管性痴呆(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脑损害后所导致的痴呆,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同时还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障碍以及人格障碍。VD的诊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痴呆;脑血管病;以上二者密切相关。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VD发病呈上升趋势,防治VD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老龄化”非常重要。现将近年来VD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全面认知功能障碍,是以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痴呆综合征.V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VD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痴呆患者的60%[1],是我国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VD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本文根据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VD患者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选择,仅观察丁咯地尔联合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D)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薇  汤琪春 《山东医药》2008,48(41):85-86
将128例痴呆患者分别为阿尔茨海默氏病(AD)组56例和血管性痴呆(VD)组72例,两组均应用长谷川氏痴呆评定量表检查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USE)、Kohs立方体组合测验(Kohs测验)检查法测查,并与加以比较研究.发现AD多慢性起病,VD多急性起病,呈阶梯性病程,常伴有高血压和卒中史;头颅MRI显示AD患者以广泛皮质萎缩且以双侧海马明显萎缩为主,VD患者多为局灶异常.VD组的长谷川氏、MMSE测验分数都显著高于AD组.提示MRI用于鉴别诊断AD和VD的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觉空间技能及人格障碍等症状。在欧美国家,VD发病人数占总痴呆人数的15%~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排在第二位,而在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越AD居于首位[1]。目前发现的VD危险因素除非血管因素如遗传、年龄、教育水平等外,还包括诸多血管因素(尤指脑内血管),如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 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记忆、执行能力等损害,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各种痴呆类型中唯一可早期预防、治疗的痴呆.现阶段,除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一些炎症标志物的改变,可作为VD发病早期的前哨因子,甚至...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脑血管因素(脑缺血、脑出血或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因此产生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语言、视觉空间功能、情感或人格以及认知功能减退或消失[1,2].VD是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早期合理防治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基于丁苯酞软胶囊具有重构微循环和保护线粒体的药理作用,特做此临床考察.本文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VD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它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持续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肾虚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继发于中风后出现的以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中医认为中风痴呆因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治疗多从补肾益精人手,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实验研究方面,探讨肾虚在V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血管性痴呆(VD)在老年期痴呆中发生率居第二位,是由脑血管性疾病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总称[1],其中又以皮质下缺血性VD(SIVD)亚型为主[2]。随着年龄的增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几何倍数增长[3],而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足以对与SIVD相关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因此SIVD的发生率也呈明显增加趋势。VD是一种可预防的、可逆的痴呆类型,因此早期诊断及积极防治意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损害所致的痴呆,它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的第二常见痴呆[1,2],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影像学征象.神经影像是明确痴呆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VD患者的头部CT或MRI表现进行分析,来探讨神经影像学检查对VD临床评价中的价值,从而对VD患者的防治和判断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恩吉 《山东医药》2003,43(25):48-49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各种痴呆的总称 ,主要包括 Alzhei-mer病痴呆 (AD)和血管性痴呆 (VD)。近年来 ,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以患病率和发病率为主要目标的描述性流行病学 ,可以提供疾病的分布规律 ,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分析性流行病学 ,可提供疾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线索。实验性流行病学不仅可提供进一步的病因依据 ,还可验证预防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1 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与患病率1.1 患病率 关于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 ,80年代以前的文献报道差异悬殊 ;80年代以后 ,其诊断标准和研究方法逐渐趋向一致 ,其患…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据WHO 统计,欧美的痴呆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为多,占全部痴呆的50%,VD占20%,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占30%.而VD在亚洲国家占老年期痴呆的68.5%,居首位,在我国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2].据不完全数字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人,至少有20%合并存在认知障碍.随着脑血管病患病率的日益增高,血管性痴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何治疗及改善脑血管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成为很多医生研究的问题,现将近些年来各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老年人痴呆主要是老年性痴呆 (AD)及血管性痴呆 (VD)。为了深入了解 AD与 VD,特作两者的比较研究如下。1 AD及 VD的流行病学AD或 Alzheimer型痴呆 (DAT)或 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 (SDAT)及 VD的流行病学所见可由于所研究的人群、筛选方法、诊断标准及研究时期的不同 ,而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血管性痴呆 ( 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 :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 (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 )的痴呆综合征。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 ,其预后相对好 ,治疗途径广泛 ,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VD的发病率依研究人群、筛选方法、诊断标准的不同而异。在欧美调查表明 Alzheimer病占首要位置 ,约为痴呆总人数的 5 0 %~ 6 0 % ,而 VD居次 ,占 10 %~ 2 0 % ;在亚洲 ,VD的发生率较高 ,主要与中风高发率有关。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痴呆 [血管性痴呆 (VD)、Alzheimer型痴呆(AD) ]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长度片段多态性技术 (PCR- RFL P)检测 2 6例 VD(下称 VD组 ) ,32例 AD(下称 AD组 ) ,4 0例正常人 (下称对照组 ) 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均以 ε3/3为优势基因型。 VD组、AD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5 0 .0 0 %、5 6 .2 5 %、80 .0 0 % ,VD、AD两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ε3/4基因型在 VD组、AD组分别为 7%、9% ,较对照组 (3% )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ε4 /4基因型在各组中均在 5 %以下。 VD和 AD患者等位基因ε3降低、等位基因ε4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基因型 ε3/4与 VD、AD具有相关性 ,等位基因 ε4可能是痴呆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倾向于我国老年人痴呆是以VD为主。同国外以老年性痴呆为主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1]。据文献报道VD约占所有痴呆的15%[2]。VD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可减低VD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现将我院住院的72例VD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72例患者均系我院2002~2004年住院病例,男54例,女18例,年龄60~88岁,平均(74.6±2.01)岁,病程4月~6年。其中60~69岁组男12例,女6例,平均(66.9±1.26)岁;70~79岁组…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病因[1],但两者的确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2].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和VD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3].最近的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都有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期痴呆有密切关系的报道[4].为探讨VD和AD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及基在VD和AD病理生理中的价值,本文对VD患者和AD患者血清TG及TC进行检测,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VD)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记忆、语言、情感及人格的改变[1].盐酸美金刚(易培申)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痴呆的一种新药,其作用机制是非竞争性拮抗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临床试验证明它具有治疗中、重度老年性痴呆(AD)的作用,而目前有关其治疗VD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与最早用于治疗AD的药物吡拉西坦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盐酸美金刚对VD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舒敏  章军建  康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19-4620
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VD)最常见的神经病理类型〔1,2〕。奥拉西坦是γ-氨基丁酸的环化衍生物,对原发性退行性痴呆、多发梗死性痴呆、Alzheimer型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均有一定的疗效〔3~9〕。但尚未见其对SIVD疗效的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奥拉西坦治疗SIVD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