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失效的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卫群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4):222-228
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术后球结膜下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有些患眼并没有成功能的滤过泡,或虽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但在术后一段时期又发生滤过泡失效,同时滤过泡本身发生病变又会带来许多并发症。这是临床工作经常遇到,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因此,本就失败滤过泡和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失效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 ,手术的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术后结膜下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 ,或虽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 ,但术后一段时间又发生滤过泡失败 ,同时滤过泡本身发生病变又会带来许多并发症 ,本文就滤过泡的有关问题及处理作综述。一、滤过泡的特征滤过泡的临床特点并不一定代表其功能 ,但从临床检查的表现中可知功能性滤过泡是有所不同的 ,良好的滤过泡呈弥漫状 ,至少占眼球壁表面一个象限且呈稍微膨隆 ,常为半透明状态及相对无血管。临床检查最能代表功能性滤过泡的体征是结膜上皮层中有细小的融合的微小囊肿形成。与此… 相似文献
3.
4.
青光眼滤过术后异常滤过泡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异常滤过泡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62例具有异常滤过泡的滤泡形态及眼压情况,分别给予指压按摩、针刺断线、针刺分离、手术修复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措施。结果 59例异常滤过泡经治疗后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术后细致观察青光眼滤过泡的形态,对异常滤过泡及时正确处理,可使部分非功能性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提高了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败与术后滤过泡的的功能关系密切。为了了解临床常见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以及滤过泡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作者调查了一组青光眼滤过术后的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全部病例均为曾在我科做过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140例(176眼)。其中男46例(62眼),女94例(114眼)。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7岁,平均57岁。176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98眼(占55.68%),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8眼(占38.64%),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6眼(占9.09%)。176眼中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异常滤过泡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青光眼滤过术后26例(26只眼)异常滤过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只眼异常滤过泡经治疗后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通过及时正确处理,可使大部分非功能性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逐渐变薄渗漏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低眼压、无前房、脉络膜渗出、黄斑水肿、白内障形成、滤过泡感染和眼内炎。用房水生成抑制剂、抗生素、绷带加压包扎、三氯醋酸烧灼、治疗性接触镜、氰丙烯酸酯胶等保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滤过泡壁继续变薄和囊样化,仍有继续变坏的危险。手术修复法如巩膜片移植、带蒂 Tenon 氏囊和结膜转位移植堵塞漏孔。但随时间的推移,移植组织皱缩、牵引导致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是导致滤过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有手术方式的改进和术中抗瘢痕药物的应用等,但术后仍出现滤过不良。为采取补救措施,我科对滤过不良、眼压升高的患者,采用滤过区球结膜下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及眼球按摩,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渗漏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3例(25眼)滤过泡渗漏患者,根据滤过泡渗漏的临床特点,9例(10眼)采取自体结膜瓣掩盖术,14例(15眼)施行异体巩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4a。结果23例(25眼)术后平均眼压由术前(3.96±1.58)mmHg(1kPa=7.5mmHg)提高至(12.23±5.13)mmHg,其中2眼眼压于术后2个月后≥27mmHg,1眼加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另1眼行滤过性手术后出现前房再次消失,最后失明。大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渗漏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影响滤过泡形成的因素.方法 对2006年以来在我院行滤过手术并坚持随访1年以上的139名患者172眼的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 a,Ⅰ型滤泡共61眼,占35.5%,Ⅱ型滤泡共89眼,占51.7%,Ⅲ型滤泡共15眼,占8.7%,Ⅳ型滤泡7眼,占4.1%.术后1 a,眼压8~16 mmHg者123眼,占71.5%,16~21 mmHg者36眼,占20.9%,大于21 mmHg者13眼,占7.6%;10眼大于正常值者中10眼通过按摩加药物的方法可以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另外3眼通过2次手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值以内.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形成主要与抗代谢药物的使用、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处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滤过泡内注射自家血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过强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眼科(325000)孔丽萍由于丝裂霉素C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防止滤过泡的纤维化,保护滤过泡有较强的滤过率。因此,它的应用增加了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但随着丝裂霉素C越来越频繁的试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逐渐变薄渗漏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晚期并发症之一。及时恰当的治疗可减少其引起的危害。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3例3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背景眼外滤过手术一直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而其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有效和安全的抗瘢痕药物是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HCPT对结膜下滤过泡的抗增生作用及其最佳剂量。方法12~16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作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丝裂霉素C(MMC)组、0.3g/LHCPT组及1.0g/LHCPT组,每组10只,均取右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在不同组兔眼巩膜表面及巩膜瓣下分别放置含生理盐水、0.3g/LMMC、0.3g/LHCPT及1.0g/LHCPT的棉片5min。于术后l、4、7、14、21、28d用Icare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滤过泡情况以评价各种药物的疗效,球结膜、角膜、前房炎症反应、虹膜周边切口及晶状体混浊情况,加前置镜后观察视网膜情况,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于术后7、14、28d分别处死3、3、4只动物,取术眼5mm×5mm手术区组织,包括球结膜、结膜下组织及巩膜,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三重染色,比较各种药物的抗纤维组织增生效果。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各组兔术眼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结果各组伺实验兔术眼的眼压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0.79,P=0.00;F时间=85.34,P=0.00;F交互作用=2.13,P=0.01),其中MMC组和1.0g/LHCPT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和0.3g/LHCPT组仅能分别维持低眼压至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术后生理盐水组、MMC组、0.3g/LHCPT组及1.0g/LHCPT组术眼滤过泡存活时间分别为(11.3±2.8)、(19.5±2.4)、(13.3±2.2)和(2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11.92,P〈0.01),1.0g/LHCPT组术眼滤过泡存活时间较其他组明显延长。术后7d内,各组术眼滤过泡面积和高度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14、28d,生理盐水组和0.3g/LHCPT组较1.0g/LHCPT组与MMC组的滤过泡面积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表明,MMC组与1.0g/LHCPT组术区组织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膜下组织中纤维细胞增生量下降,胶原纤维染色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局部应用1.0g/LHCPT能抑制术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胶原纤维的增生,有效降低眼压,且功能性滤过泡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渗漏致晚期感染,此类病例虽不多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必然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眼失明。现介绍2例,供同道参考。例1 男56岁住院号074668 1987年6月29日因左眼患慢性单纯型青光眼。在我院行巩膜灼瘘术,术后视力5.0(1.0),眼压5.5/8=1.37kpa。半年后经常出现眼胀痛,视力障碍,同年12月5日疑滤过泡渗漏合并感染住院,经加压包扎,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治疗12天,视力由4.0(0.1)恢复至4.9(0.8),眼压5.5/10=0.95kpa,出院。其后又出现2次类似症状,经门诊治疗好转。1990年7月8日左眼又出 相似文献
17.
18.
1病例报告患者,女,73岁,主诉右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异物感及角膜新生物38mo于2006-12-20收入院。患者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03-09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当时小梁切除术方式为做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瓣及结膜瓣下丝裂霉素C棉片敷贴3min,小梁切除,置巩膜瓣可松解缝线2根,术后常规用药,术后复诊时发现滤过泡进行性浸入角膜。入院时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滤过术后为0.6),上方巨大薄壁滤过泡并侵入角膜,遮盖1/3瞳孔区,侵入角膜部分滤泡与角膜融为一体(图1A),眼压16mmHg。入院诊断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侵犯角膜”,完善术前检查后于局部麻醉下行角结膜滤过泡切除加板层角膜移植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青光眼滤过术后不同时期滤过泡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各种类型滤过泡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以期寻找不同形态滤过泡与其功能间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前瞻性分析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62例(68只眼),年龄从27 ~ 79岁,平均年龄(62.56±14.06)岁,其中男性26例(29只眼),女性36例(39只眼).在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AS-OCT检查.结果 68只眼中有4只眼在术后6个月时眼压高于20 mm Hg,其余64只眼在随访期间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d至术后6个月,滤过泡的总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厚度逐渐增加(P<0.05),囊壁回声逐渐增强(P<0.05).AS-OCT能清晰显示滤过泡的内部结构;量化有效滤过泡的各项指标,包括滤过泡总体高度,囊壁的厚度,巩膜瓣下的滤过通道等;显示滤过手术后不同时期滤过泡的动态变化.结论 AS-OCT是评价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态的有效工具.探明滤过泡外观、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滤过泡的功能维护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背景制作合适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的动物模型并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变化,并掌握青光眼术后抗滤过泡瘢痕化治疗的时间窗和治疗靶点。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生存时间、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了解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后滤过泡的形成及瘢痕化进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法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d处死大鼠,获得术眼结膜滤过泡组织,并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滤过泡的变化。参照Kronfeld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分型方法对滤过泡进行分型,标尺测量滤过泡的长度和宽度,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滤过泡面积的变化。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获取滤过区组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动态观察术后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滤过泡生存时间为7~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1.93±2.23)d;术后1~5d,滤过泡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7d降至77%,术后14d降至20%,术后28d功能性滤过泡全部消失。术后5d,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均为Ⅰ型;术后7d,23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13眼,Ⅱ型10眼;术后14d,4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2眼,Ⅱ型2眼。滤过泡面积由术后第1天的(7.50±1.08)iTlm。逐渐缩小为术后第14天的(1.83±0.35)mm。。术后不同时间点滤过泡面积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56,P=0.000),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3d滤过泡组织的病理改变以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炎症改变为主,自术后第5天,滤过泡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加,随着时间延长,滤过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