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室电极的植入方法、特殊病情的个体化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10例心力衰竭患者行CRT。左室电极植入的方法:冠状静脉窦(CS)插管、CS及心脏静脉逆行造影(RCV)、选择靶静脉并植入电极。根据RCV静脉解剖特点选择靶静脉及特殊情况个体化处理。观察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左室电极的型号、置入CS靶静脉的部位、并发症。结果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6.4%(106/110),4例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者包括1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2例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1例行心外膜左室电极植入术。9例特殊情况需个体化处理,其中2例心侧静脉狭窄应用球囊扩张数次,3例应用多根经皮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丝加强支撑下植入左室电极,4例需更换不同型号或厂家的电极(包括3例术中和1例择期更换)。术中发生冠状静脉夹层或心肌穿孔5例(4.7%),仅1例择期CRT成功,另4例发生轻微夹层,少量或未见心包积液,但血流动力学稳定未影响左室电极置入。术中急性左室心力衰竭4例(3.7%),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例(1.9%),均经治疗未影响手术。结论左室电极植入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采取个体化处理策略,可提高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并使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的广泛开展,应用心外膜电极导线起搏左心室逐渐增多。现介绍这方面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CRTD)患者经静脉途径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的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RT/CRTD拔除术的患者,分析并总结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方法、并发症以及成功率。结果共50例(CRT、CRTD分别为33、17例)拔除术患者(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48例、左室电极故障2例)。共拔除左室电极50根(主动固定电极3根,被动电极47根)。左室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55.3个月(1~204个月);左室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完全拔除94%,临床拔除6%);其中5例(10%)未使用工具徒手拔除,22例(4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例(2%)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扩张鞘拔除,21例(42%)应用下腔辅助装置抓捕器(Snare)拔除,1例(2%)为内外科杂交手术完成电极拔除。住院期间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2%),电极拔除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1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无次要并发症出现;共34例患者行CRT/CRTD再植入术,其中32例经右锁骨下静脉行左室电极再植入(28例右侧再植入成功),2例左侧成功再植入,左室电极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左室电极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再植入前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电极拔除后原侧静脉狭窄>50%的患者有15例(44.1%),原侧静脉闭塞3例(8.8%),左室电极拔除后再植入原侧静脉的有21例(61.8%),原有侧静脉狭窄或闭塞再植入选择其他侧静脉10例(29.4%),1例(2.9%)患者应用球囊扩张侧静脉后成功送入左室电极。结论对于CRT/CRT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拔除心脏装置包括左室电极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左室电极拔出后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植入难度较大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1例"扩张型心肌病,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永久性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将左室电极放置于靶血管即心侧静脉后,撤出冠状动脉导丝时心室电极脱位,保留冠状动脉导丝在心侧静脉内加强支撑固定左室电极。术后复查QRS波时限为140 ms,较术前缩短了30%。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冠状静脉窦(CS)长鞘(无鞘)技术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及适合人群心脏静脉形态特点。方法 51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CRT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影。随机分为无鞘组(n=26)和常规组(n=25),前者先采用无鞘技术植入左室导线,失败者(未成功亚组)继改为常规有鞘方法植入;后者通过常规有鞘方法植入左室导线。 观察无鞘组植入左室导线的成功率,比较两组导线植入时间、曝光时间、相关并发症、导线参数,并分析无鞘组成功亚组心脏静脉形态与临床资料。 结果 无鞘组8例成功(成功亚组),另18例未成功(未成功亚组),无鞘组植入成功率30. 8% ;常规组植入成功率96% ,显著高于无鞘组(P〈0. 001)。 但无鞘组成功亚组导线植入时间、曝光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24.1±5.1)min vs (45.6±10.1)min,(9.1±2.5)min vs(13.3±2.4)min, P均〈0. 001]。 常规组2例(8% )出现心脏静脉夹层、撕裂,3例(12% )在退出CS长鞘即刻发生导线脱位;无鞘组成功亚组无1例出现上述并发症。 无鞘组未成功亚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同常规组相比并未延长,围术期并发症也未增加(P均〉0. 05)。 成功亚组管状CS比例显著高于未成功亚组(87. 5% vs 33. 3% ,P〈0.05),同时与未成功组亚组相比,CS、靶血管直径更粗[(15.7±2.7)mm vs (13.3±2.0)mm,(4.0±0.8)mm vs (3.3±0. 5)mm,P均〈0. 05],靶血管与CS近端成角更大[(117.9±12.7)° vs (97.1±10.4)°,P〈0. 01]。 结论 无鞘技术为植入左室导线提供了一种简化、安全、经济的方法,但成功率有限,更适用于管状 CS、靶血管直径粗大、呈钝角走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一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患者,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侧后静脉迂曲,且起始部与冠状静脉主干夹角锐利,导丝难以送入靶静脉。利用鞘中鞘联合双导丝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送入左室侧后静脉,极大的缩短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手术时间,减少了射线曝光量。  相似文献   

8.
1例具有除颤转律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患者,术中应用传统的4194普通冠状窦电极顺利植入靶血管即心侧静脉,术中因撤鞘时电极脱位,曾更换过直、弯、软等3个不同型号的冠状窦静脉鞘,撤鞘仍困难,选择心后侧静脉作靶静脉却因膈肌刺激而放弃,最后不得已使用StarFixTM4195主动固定电极并成功植入,手术时间长达6h。1例CRT术中发现靶静脉解剖存在电极固定困难和脱位因素,直接选择StarFixTM4195植入成功,手术时间少于2 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Visionwire标测导丝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室电极植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因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分别采用Visionwire导丝及左室电极到达可植入左室电极的冠状静脉(CS)分支内进行起搏参数测试及电生理标测,比较两种方法的起搏参数测试、电生理标测结果及手术时间。结果在5例患者的16个CS分支中,两种方法所测的起搏参数值无显著性差异,二者的起搏阈值有强相关性(r=0.90,P<0.01),感知亦有相关性(r=0.67,P<0.01),二者最大起搏电压引起膈肌刺激的部位相似。应用Visionwire导丝可以进行局部电位电激动顺序标测。Visionwire导丝对单个CS分支进行起搏参数测定比应用左室电极进行起搏参数测定所需时间明显缩短(12.4±7.5 min vs 18.3±12.2 min,P<0.01)。结论应用Visionwire标测导丝可以预测CS分支的左室电极起搏参数,根据局部电位延迟可准确定位左室电极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10.
4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QRS波137.5±9.6ms,射血分数0.31±0.05的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左室导线植入困难的条件下,采用保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的处理方法,获得较好的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并评价CRT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拟行CRT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起搏前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计算LVEF、Tei指数、左右心室间不同步参数(T1-T2),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经心率校正的Ts-SD(Ts-SDC),并根据组织同步显像图(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结合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组织同步显像3种方法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和程度,根据延迟的部位选择靶静脉及导线植入的深度,比较起搏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起搏前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2例选择了左室后静脉,2例选择了左室侧静脉,3例选择了左室侧后静脉.起搏后7~10天,所有患者左心功能改善LVEF由起搏前的(27.3±7.4)%增高至(40.7±8.9)%(P<0.01),Tei指数由1.23±0.70降低至0.83±0.33(P<0.05),且心率较起搏前减慢(P<0.05);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改善TSI指数由起搏前的2.03±0.22降低至1.62±0.33(P<0.05),Ts-SDC由191.39±47.35降低至119.45±62.02(P<0.05);左右心室间收缩不同步改善T1-T2由起搏前(49.14±26.82)ms降低至(15.43±11.30)ms(P<0.05);左房内径起搏后缩小(P<0.01).结论组织多普勒可用于识别心室机械不同步的程度和部位,对于指导CRT中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和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左室起搏部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收缩延迟的部位常存在差别,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目前普遍认为左室电极植入侧壁或后壁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左室重构。但仍强调根据心脏超声结果个体化选择植入部位。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置的因素,除了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外,与术者的技术、膈神经刺激、瘢痕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3.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治疗适应证,术中行冠状静脉(CS)逆行造影提示CS分支静脉与主干成角异常,使得左室电极植入有一定难度,在选择了合适的心脏靶静脉心后静脉后,借助Runtrough导丝及多功能导管增加支撑力,协助左室电极到位并将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成功植入CRTD后,术后短期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是该治疗的重要步骤。当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成功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者,可通过改变起搏模式、改变植入途径、改进植入技术、改换电极及导丝等手段,从而确保CRT疗效。  相似文献   

15.
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入心外膜电极。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和6个月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起搏电极置入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左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放置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的关键。左室电极导线一般是通过冠状静脉放置实现的,包括冠状静脉窦(CS)插管寻找CS的开口,CS造影确定合适的靶静脉以及电极导线的选择和定位,其涉及很多技术和方法。同时由于左室电极导线安置的复杂性以及心脏本身状况的不佳,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熟悉左室电极的放置方法和了解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就有可能使放置左室电极的效果最好,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8岁,因"反复劳力性胸闷、气促10年"入院,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IV级。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后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首次经静脉左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后改经心外膜途径行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植入,并最终完成了CRT-D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患者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心功能和心脏超声检查各项参数明显改善,提示经心外膜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是经静脉途径左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临床上大约30%的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存在膈神经刺激和高起搏阈值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临床医师。左室四极导线的出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左室电极起搏位置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左室电极在左室游离壁不同位置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110例扩张型心肌病或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均符合CRT植入指征而接受CRT术,术后根据后前位和左前斜位的胸部X线影像,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分为前壁、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术后12个月,分别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分析心功能、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容积变化。以心功能(NYHA)分级至少改善1级或LVEF升高25%以上定义为有效。结果由于患者心脏静脉变异和组织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左室电极导线分别被植入前壁4例、侧壁68例和后壁37例、后基底部1例。术后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2例发生猝死,1例术后第9天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12个月,104例生存者中,有效9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5%。左室电极位于侧壁组的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后壁组(85.7%)(P<0.05)。前壁或后基底部的5例均无效。结论 CRT对慢性心衰患者有效,其疗效与左室电极起搏位置密切相关,左室侧壁或后壁是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20.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在多数病人中,它能改善临床症状,逆转或终止慢性心脏重构。然而,仍有约20%~30%的患者起搏后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入选不合适以及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不恰当有关,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如何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放置还没有理想的方法。我们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在术前直接测量心室机械不同步性,识别室壁运动最延迟的部位及其程度,指导术中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放置,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