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蕾  罗宝华 《安徽医药》2015,19(12):2347-2349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鳞癌放化疗后复发未控的相关因素,且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90例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其中对照组单纯进行放疗,观察组则同步进行放化疗,按照是否出现复发将观察组分为复发未控组与无复发未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1,P<0.05);(2)观察组中复发未控患者33例,无复发未控患者62例,复发未控率为34.74%;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分化程度、转移情况、肿瘤直径、放疗时间、化疗时间及治疗前血红蛋白( Hb)均为中晚期宫颈鳞癌放化疗后复发未控的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肿瘤低分化、肿瘤有远处转移、肿瘤直径≥4 cm、放疗时间≥8周、化疗时间<3周及治疗前Hb<60 g· L-1均为导致中晚期宫颈鳞癌放化疗后复发未控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低分化、肿瘤有远处转移、肿瘤直径≥4 cm、放疗时间≥8周、化疗时间<3周及治疗前Hb<60 g· L-1均为导致中晚期宫颈鳞癌放化疗后复发未控的危险因素;将同步放化疗应用于中晚期宫颈鳞癌的治疗中,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喉鳞癌手术治疗后复发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辉 《江西医药》1996,31(1):12-15
对86例喉鳞癌患者进行术后系统观察。结果发现喉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有切除不全复发、种植及颈淋巴结转移三种表现形式;其复发与否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及间质淋巴细胞与桨细胞浸润关系不大,而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T分期、切缘阳性及间质Langerhan’s细胞浸润有密切关系;一旦局部存在肿瘤的残留或癌细胞脱落种植,术后的综合治疗并不能完全控制复发。提示术前充分了解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0的糖蛋白,1977年Kato等首先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目前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对于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治疗的价值,以及复发监测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医生对预后高危患者的识别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冯冠男  陆维仙  胡群超  顾科 《安徽医药》2019,23(6):1199-1203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病人术后复发模式及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09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病人共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对肿瘤复发、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5.3~108个月),期间有6例病人出现腹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3例肺和淋巴结多灶远处转移。总体病人5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78.4%和81.6%,其中ⅠA1~ⅠB2期病人的DFS明显优于ⅡA期,其5年DFS分别为87%、56%(P=0.001)。术后病理证实伴有脉管侵犯的病人,其5年DFS仅47.9%(P=0.001)。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神经侵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对肿瘤复发转移及疾病生存预后未见明显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期病人疾病进展风险较Ⅰ期病人提高(P=0.021)。结论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及脉管侵犯状态是影响早期可手术宫颈腺癌及腺鳞癌病人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其对疾病生存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长期的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妇科检查特点。方法于我实验室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患者样本中各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病理检查,收集患者妇科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妇科检查和病理特征。结果对照组宫颈光滑8例(16.00%),宫颈桶状增大10例(20.00%),宫颈赘生物26例(52.00%),子宫增大5例(10.00%);观察组宫颈光滑1例(2.00%),宫颈桶状增大3例(6.00%),宫颈赘生物16例(32.00%),子宫增大1例(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肿瘤直径≥4 cm有24例(48.0%),淋巴结阳性11例(22.00%),深间质浸润33例(66.00%),脉管间隙浸润10例(20.00%);观察组肿瘤直径≥4 cm有10例(20.00%),淋巴结阳性5例(10.00%),深间质浸润19例(38.00%),脉管间隙浸润5例(1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在临床检查和病理特征常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比子宫和宫颈表现,能够初步分辨。同时根据淋巴结、浸润特...  相似文献   

6.
余瑛  张群贵  刘联斌 《江西医药》2007,42(6):556-558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患者TSGF及SCC同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SCC检测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方法,TSGF测定采用生化比色定量法,对84例宫颈鳞癌患者血清TSGF与SCC进行检测.结果 血清TSGF及SCC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9.0%,明显高于各个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3.6%、51.2%,P<0.01).血清TSGF及SCC含量与分期有关,血清SCC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定期联合监测血清TSGF与SCC可为临床观察宫颈鳞癌患者的病情变化、严重程度、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桩蛋白(paxill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宫颈上皮(NCE)、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桩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以及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PI)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NCE和CIN组相比,SCC组桩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D34标记的桩蛋白,在NCE中,主要表达在棕黄色宫颈上皮细胞膜,在CIN中,主要表达在棕黄色异型细胞膜/细胞质,在SCC中,主要表达在棕黄色癌细胞质/细胞膜。结论桩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甚至转移有关,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复发的高危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计算机在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将检索出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因素相关文献,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使用Meta分析法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的高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次分析中共检索出11篇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共涉及复发病例数872例,对照组患者14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切缘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绝经是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的高危影响因素。切缘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高危HPV持续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绝经与非绝经患者比较,发生术后复发的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缘阳性、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及绝经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的独立高危影响因素,可作为临床医生对患者术后加强随访的依据,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复发患者,进一步优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化疗对宫颈鳞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40例宫颈鳞癌(squamous carci...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36-440
目的:探讨不同浸润深度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癌(MI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5例MIC(FIGO标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浸润深度分3组:ⅠA0组(浸润深度≤1 mm),ⅠA1组(1 mm<浸润深度≤3mm),ⅠA2组(3 mm<浸润深度≤5 mm)。结果:135例MI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宫颈炎或宫颈糜烂。发病年龄(41.94±8.19)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或浅表浸润性鳞癌,其中ⅠA0组活组织检查浸润灶检出率低于ⅠA1组和ⅠA2组。进一步行宫颈环形电切(LEEP)64例,全子宫切除22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21例,广泛全子宫切除28例。术后显微镜下见浸润灶浸润间质深度≤1 mm 28例(ⅠA0组);>1 mm且≤3 mm 71例(ⅠA1组);>3 mm且≤5 mm 36例(ⅠA2组)。首次行LEEP术的64例中45例再次行全子宫切除等手术,发现LEEP术后病变残留率为24.44%,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55例切除了盆腔淋巴结,共检出948枚,均未见癌转移。3例发现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LVSI)。FIGO分期:ⅠA1期99例,ⅠA2期36例。结论:MIC在肉眼上无法辨认,发病年龄约42岁,与浸润深度无关。浸润深度≤1 mm的MIC活组织检查浸润灶检出率较低。首次LEEP术后病变残留率为24.44%,与浸润深度无关。MIC患者多采用个体化治疗,大部分施行子宫切除,少数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施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宫颈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预后及复发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口腔鳞癌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年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除了年龄因素(χ2=2.30,P〉0.05)和病灶位置(χ2=1.22,P〉0.05)因素之外,病理分级结果(χ2=6.68,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χ2=12.21, P〈0.05)等因素均是影响口腔鳞癌治疗预后的因素。结论低分化、术前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预后,在治疗计划的拟定过程中需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12.
潘小虹  陆雪官  朱维培 《江苏医药》2013,39(10):1191-1194
目的 分析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80.26%.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临床Ⅰ-Ⅱ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Ⅱb-Ⅳ期(87.93%vs.55.56%) (P<0.01);无宫旁浸润者5年生存率高于有宫旁浸润者(85.25% vs.60.00%)(P<0.05);无脉管浸润者5年生存率高于有脉管浸润者(82.19% vs.33.33%)(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85.29% vs.37.5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晚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15.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进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建华  舒跃民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43-1744
目的探讨影响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和进展的主要因素。方法初次收治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共150例,获得随访120例,对可能影响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因素(如病理特点、治疗方案等)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84.7个月。3、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7.5%和36.7%,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肿瘤数量、肿瘤复发情况,而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和肿瘤复发情况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5年的进展率分别为9.2%和17.5%,影响进展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肿瘤数量、肿瘤复发情况,而肿瘤病理分级是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肿瘤数量、肿瘤复发情况均是影响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颈切除术后阴道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VaHSI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子宫颈切除术后体检或随访结果出现HPV阳性、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异常和经阴道镜活检发现的Va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年总计5606例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HSIL)患者实施阴道镜下手术,经阴道镜发现Va...  相似文献   

17.
乔晓亮 《安徽医药》2018,22(6):1123-112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宫颈癌中的变化及对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62例(宫颈癌组),检测术前空腹血浆FIB和SCCA水平,同期选择宫颈良性病变患者50例(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浆FIB和SCCA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宫颈癌患者手术一周后再次检测血浆FIB和SCCA水平的变化.结果 宫颈癌患者血浆FIB和SCCA水平分别为(4.40±1.29)g·L-1和(6.62±-1,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72、132.072,P<0.05);血浆FIB和SCCA水平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相关,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l~Ⅱ期患者(P<0.01);在手术1周后宫颈癌患者血浆FIB和SCCA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其体内血浆FIB和SCCA水平变化显著,并且血浆FIB和SCCA水平变化趋势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血浆FIB和SCCA可以作为宫颈癌患者诊断、疾病监测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周宝森  武昕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09-3211
目的:通过Cox模型探讨影响外阴鳞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67例经手术治疗的外阴鳞癌患者,选择年龄、职业、生活所在地、外阴瘙痒时间、肿物增长时间、外阴营养不良、产次数、大体类型、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种类、预后分数、术后放疗、存活或死亡以及存活时间(年)等变量,用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评分高、术后未接受放疗,位于阴蒂头和外阴瘙痒时间长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评分高,外阴瘙痒时间长,位于大阴唇或阴蒂头部位肿瘤和产次数增加是影响外阴癌预后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外阴瘙痒时间和产次数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接受宫颈切除术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人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德阳市人民医院342例接受宫颈切除术的HSIL妇女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HPV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持续感染组(n=53)和对照组(n=289)。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了病人的临床特征与术后HPV感染持续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42例病人中53例(15.5%)出现了术后HPV的持续感染,持续感染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年龄[(46.74±6.24)岁比(43.90±8.16)岁](P<0.05)、持续感染组中绝经、HPV16/18亚型、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Ⅲ)、累及腺体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5.3%比31.1%、67.9%比51.2%、62.3%比43.3%、47.2%比32.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HPV16/18亚型、CINⅢ是HSIL病人子宫颈切除术后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0岁,HPV16/18亚型,CINⅢ的病人在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肝癌)肝叶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后HBV炎症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癌行肝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646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2%、52.65%和38.18%,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54%、62.17%和41.90%。HBV低复制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22.17%;HBV高复制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47.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的复制程度是影响肝癌综合治疗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