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的参数变化,了解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状态。方法选取41例子痫前期患者,41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41例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Sysmex Corporation公司的CS-5100凝血分析系统与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子痫前期患者PT、APTT值较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非孕妇女明显减低(P<0.05),PT-H、FIB、D-D值明显升高(P<0.05),TT值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减少(P<0.05),PCT,MPV,PDW均增高(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消耗,妊娠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对子痫前期的病情检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SysmexCA-50半自动血凝仪和Sysmex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20例重症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重型肝炎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bg)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非重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只有PLT、PC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延长,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bg、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MPV增大。结论重症肝病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有关治疗前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其及早预防继发性出血和抢救及预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同期经体检8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测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血小板参数中的PCT及PLT与正常范围值相比明显降低,PDW及MPV的指标明显有增加的趋势。TT、PT、APTT等凝血指标数明显延长,而HB明显降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较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肝硬化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因而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判断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性的指标,可以使肝硬化患者得到及时的预防救治,减少病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6.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观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bg)、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血小板四项参数)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MAX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20例慢性肝病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通过中度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6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PCT、PLT都比健康组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三组明显延长,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分别是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Fbg、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MPV增大。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肝病患者诊断、肝功能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选择同期子痫前期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产后出血量。结果研究组的PT、APTT、TT长于对照组,D2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LT、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明显改善子痫前期患者的高凝状态,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65例肝硬化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4项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和重度缺损,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志愿者50名。测定所有研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结果随着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患者PLT持续降低,MPV、PDW、Fib及D-D持续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PT、APTT及TT在健康对照组及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持续上升,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凝血指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建立PCOS患者血栓前状态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31例PCO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94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6项凝血指标差别,选择重要的预测指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吴珊  王冰 《安徽医药》2023,27(7):1404-1408
目的 探索胃癌病人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肿瘤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胃癌病人,按照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分为有远处转移组(56例)和无远处转移组(83例),根据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胃癌分期标准分为Ⅰ期15例、Ⅱ期21例、Ⅲ期47例、Ⅳ期56例,分析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血小板计数有远处转移组[(248.13±87.55)×109/L]高于无远处转移组[(212.23±77.20)×109/L];在凝血指标中,纤维蛋白原有远处转移组[(3.66±1.26)g/L]高于无远处转移组[(3.16±0.84)g/L],凝血酶原时间有远处转移组[(11.99±1.06)s]高于无远处转移组[(11.36±0.72)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有远处转移组[(26.50±3.96)s]高于无远处转移组[(24.61±3.31)s],国际标准化比值有远处转移组1.03±0.10高于无远处转移组0.97±0.07,与TNM分...  相似文献   

14.
裘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55-56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细胞参数及凝血指标的特征以及与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创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回顾性分析入院时所查静脉血的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指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预后不良组的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患者血细胞参数改变和凝血功能紊乱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杨  孟琳  吕慧  韩秋峪 《安徽医药》2023,27(2):354-357
目的 分析血清胎盘蛋白-13(PP-13)、甲胎蛋白(AFP)预测子痫前期(PE)病人发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20例PE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人孕20周时血清PP-13、AFP,随访至分娩,根据病人FGR发生情况分为FGR组、非FG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孕20周时血清PP-13、AFP,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P-13、AFP与PE病人发生FGR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分析孕20周时血清PP-13、AFP对PE病人发生FGR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至病人分娩,统计FGR发生情况显示,本研究内120例PE病人中有23例发生FGR,FGR发生率为19.17%;FGR组病人PE程度重于非FGR组,舒张压(101.87±10.31)mmHg、收缩压(153.75±10.92)mmHg、AFP(2.18±0.37)MOM高于非FGR组(97.99±7.21)mmHg、(148.55±8.22)mmHg、(1.78±0.35)MOM,PP-13(0.94±0.15)μg/L低于非FGR组(1.17±0.24)μ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LT)和网织血小板(IPF)参数在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变化,探讨PLT和IPF动态变化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的IPF数,8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2天内)和缓解期(病程1周以上)的PLT和IPF数.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体检组的IPF数分别为(4.581±1.927)、(1.493±0.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2,P=0.000).②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LT数(220.06±60.15)明显低于缓解期(264.44±8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6,P=0.007);而急性期IPF数(4.581±1.927)显著高于缓解期(3.456±1.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19).③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的PLT与IPF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1,P=0.019).结论 脑梗死患者IPF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脑梗死不同时期的PLT和IPF有明显变化.动态监测PLT和IPF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发展及指导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