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20年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其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随机抽取全省43家医院和疾控机构1 216名医务人员,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进行调查.结果 1 216入中自觉工作压力平均值为(5.7±2.4),无职业倦怠占38.5%,可疑占51.0%,有职业倦怠占1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职业倦怠组相比,工作压力(OR=1.39)、医院(OR=1.59)和发生职业损伤(OR=1.37)为可疑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自觉暴露职业有害因素(OR=0.67)为保护因素;工作压力(OR=2.53)和发生职业损伤(OR=4.04)为有职业倦怠状态危险因素,工作年限(OR=0.95)为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应制定针对性职业倦怠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现况,为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安全防护工作,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9至10月,随机抽取43家医疗卫生机构1 274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传染病防治安全防护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岗前培训情况和职业性有害因素暴露情况,并采用二元...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殊的职业特征与环境,使医务人员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长[1]。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同时还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患关系。因此,本文就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系统阐述,为预防和干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江苏省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江苏省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儿科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江苏省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医院等级、儿科医护规模和收入等影响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严峻,收入是影响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因素,工作年限较长的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建议从人才培养、增加收入等方面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冠疫情期间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为医院管理决策的改进和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12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现况调查。结果:162名调查对象中,有103人(63.6%)存在职业倦怠,有132人(81.5%)经常参与或每天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喜欢社区医生这个职业、防疫工作中常遇到无理取闹情况、家人对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工作时很少得到支持和帮助等因素是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新冠疫情期间,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应采取合理安排工作、协调可利用资源提供支持、加强心理韧性水平并进行早期心理疏导介入干预等措施,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常州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各级政府和医疗管理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552名常州市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职业倦怠MBI量表》评价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结果:常州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岗位、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所在医院级别等多个维度的显著影响。结论:各级政府和医疗管理部门要针对医务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561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运用职业倦怠调查问卷(MBI-GS)进行调查。结果发生职业倦怠和倦怠倾向的比例高达58.5%,其中35.55%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0.64%有一定程度的消极怠慢现象,54.64%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低效能感较高;女性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35岁以上高于其他年龄组,本科学历情感衰竭显著高于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医疗卫生人员,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历组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组;公共卫生专业医疗卫生人员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组专业低效能感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组。结论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人文关怀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实施干预,对其惊醒引导,提高其抗倦怠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调查新冠疫苗全面接种时期相关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个体因素以及社会支持对倦怠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4个辖区的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将全部医务人员共428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结果 医务人员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分别为(17.99±7.89)、(7.20±3.52)和(12.07±5.3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司支持(β=-0.180, P< 0.05)、同事支持(β=-0.180, P< 0.05)为情感耗竭的保护因素,已婚、问诊岗位为情感耗竭的危险因素(β=0.161、β=0.095,P值均< 0.05),女性是人格解体的保护因素(β=-0.096,P< 0.05),亲友支持(β=-0.235, P< 0.05)是人格解体的保护因素,已婚是人格解体的危险因素(β=0.142,P< 0.05),同事支持(β=-0.168, P< 0.05)、亲友支持(β=-0.210, P< 0.05)、工龄(β=-0.154, P< 0.05)为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保护因素,硕士学历是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险因素(β=0.126,P < 0.05)。结论 重视提高全方面社会支持,重点关注已婚、男性、硕士学历以及较短工龄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8—11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北京市16个区和经开区中抽取8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2家三级或二级医院、2~3家一级医院共28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国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其职业健康素养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2 890名医务人员,回收有效问卷2 717份,问卷有效率94.01%。医务人员总体职业健康素养水平为67.39%。四个维度健康素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健康保护基本知识(86.71%)、健康工作方式和行为(63.42%)、职业健康法律知识(60.03%)和职业健康保护基本技能(52.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医院级别为医务人员是否具备总体职业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北京市医务人员总体职业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应将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低及一级医院医务人员作为职业健康素养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天津市宁河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天津市宁河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609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工具为职业倦怠量表( MBI-GS),包含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采用描述性分析、T 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为3.006±0.824, 332人存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率为54.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单位组间(F=21.059,P<0.001)、性别组间(t=2.171,P=0.030)、学历组间(F=13.849,P=0.001)、职称组间(F=3.420,P=0.017)、工龄组间(F=13.564,P<0.001)、岗位组间(F=13.715,P<0.001)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相对于公共卫生机构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临床和护理岗相对于药师岗、中级职称相对于高级职称、工龄为6~15年相对于大于26年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结论 天津市宁河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相对于公共卫生卫生机构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临床和护理岗相对于药师岗、中级职称相对于高级职称、工龄为6~15年相对于大于26年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A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提出缓解员工职业倦怠措施建议,供同类医院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法,对职业倦怠量表进行通盘梳理;再选用HHS-MP量表调查职业倦怠情况;最后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效问卷773份分析表明,A医院倦怠检出率较高,员工职业成就感也较高.学历、性别、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深圳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更好的解决深圳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自编的调查表和修订后的CMBI量表对938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倦怠的总体得分情况为2.53±0.443,其中,情感衰竭维度3.05±0.753,人格解体维度1.63±0.429和成就感降低维度2.49±0.571,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受医务人员的幸福度、健康状况、对本专业的兴趣、对科研的兴趣、能否赶上医学知识发展的速度、自愿去学习(或工作)和是否有行政管理职务的影响显著,三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要调整激励策略、培养医务人员的专业兴趣、改善医务人员的"保健"因素、注重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提升医务人员科研水平和幸福度,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连云港市传染病医院370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效调查医务人员352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检出率分别为25.0%、38.1%、52.8%;零倦怠13.9%,轻度倦怠60.5%,中度倦怠21.3%,重度倦怠4.3%;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调查表明,男性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均分高于女性。外地户籍去人性化的均分高于本地人群。已婚人群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得分高于其他婚姻状况,个人成就感低落评分则相对较低。本科及以下去人性化维度评分低于硕士及本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职业相关因素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调查表明:安排急诊坐班、中级职称、有夜班、没有编制、担任行政职务者情绪衰竭在同组内得分高于其他情况,安排急诊坐班、中级职称、有夜班、编外人员人性化平均得分高于同组内其他情况,临床专业、不安排急诊坐班、副高及以上职称者成就感低落平均得分高于同组内其他情况,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界定及主要表现,对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从职业、医院、个人、患者四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建议:正确认识医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医院管理;医务人员自身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以及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552名常州市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用工作内容量表评价职业紧张现状,用职业倦怠MBI量表评价职业倦怠状况;应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结果 常州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度较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多个人口学变量对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现状及二者相关性,提出建设性举措。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南京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65份,情感衰竭24.32±6.14分、工作态度7.72±1.45分,个人成就感5.96±1.41分;离职意愿16.04±3.04分;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显著相关。结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多措并举减少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北京市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6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市786名青年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组间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786份,有效回收问卷753份,职业倦怠609人(80.88%),其中高度情感衰竭121人(16.07%),高度去人格化218人(28.95%),低个人成就感579人(76.89%)。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医务人员有编制、工作-家庭冲突大、执业环境不满意是职业倦怠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水平高、参加心理减压培训是职业倦怠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医院管理部门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医院管理者应注意不同聘用方式的在职医务人员的管理差异,合理排班及分配工作任务,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青年医务人员收入,并定期组织心理减压培训,让青年医务人员能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到医务工作中去,缓解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规律和特点,以便针对影响因素开展有效干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4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和自制个人情况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别有83.49%和71.60%的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和情感淡漠,95.07%的医务人员的个人成就感低;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从事专业类别、学历、职称、日工作时间等人口学特征的医务人员在职业倦怠不同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其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