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冉  章怡祎 《家庭医生》2021,(20):28-29
秋天寒热交际,天干物燥、草木萧瑟,古人称之为"秋刑",并称秋燥为"次寒". 秋燥虽属阴邪,但"同于火热",多见口面干燥、皮肤皲裂、干咳等. 秋燥伤肺,因而多见呼吸道疾病.而中医还认为,肺和大肠表里关联,故而秋季也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随着空调、暖气、供暖等设备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掌控"居室环境,尤其是北方,秋寒凛冽,人们已经开始"猫"在暖气房内,燥意更甚. 秋燥调养,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胡世云 《家庭医生》2021,(19):30-31
凉秋燥意浓 时下已近深秋.湿热的雨季基本过去,凉风习习送秋意.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 随着凉秋一同到来的,还有伤人于无形的"燥",人体所感知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干". 中医对燥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为秋季的主气,因而也称之为"秋燥".  相似文献   

3.
寒冷季节供暖,人们都希望暖气烧得热些,但暖气在驱寒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暖气病",一定要注意预防.取暖开始后,医院门诊里口唇干燥、流鼻血、咽喉肿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血管病患者明显增加.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待在有暖气的房间,空气干燥、污染加重,引起身体不适,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统称为"暖气病".  相似文献   

4.
饮食防秋燥     
徐标 《食品与健康》2006,(10):36-37
秋风萧瑟,干燥是秋季的主要特点。因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秋燥易与温热结合而侵袭人体,多见温燥病症;晚秋已有临近冬初之寒气,秋燥易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凉燥病症。秋燥会导致咽燥、鼻燥、燥咳、皮肤燥痒及肠燥便秘之类疾患,或诱发哮喘、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秋季预防“秋燥  相似文献   

5.
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称之为"秋燥"。祖国医学认为,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早秋时节,气温偏高,气候干燥,天气温和,故称为温燥;晚秋时节,温度下降,气候干燥,天气凉爽,故称为凉燥。人们又将秋燥称为"燥邪",燥邪使人致病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津液减  相似文献   

6.
<正>时令进入漫长冬季,北风呼啸,雨水偏少,气候干燥。再加上冬天空调暖气的使用,更是燥上加燥,所以"冬燥"往往比"秋燥"更厉害,这让皮肤很受伤。由于缺水,皮肤很容易出现皲裂、瘙痒等症状,一痒就忍不住想抓,但抓得越猛,越易引发皮炎、湿疹。皮肤病专家提醒,冬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做好皮肤病的防治工作,一旦出现皮肤  相似文献   

7.
秋季来临,人们常见所谓"秋燥"和"秋燥证",都是中医学的概念,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称"秋燥",发展为疾病状态时称为"秋燥证"。  相似文献   

8.
继东 《药物与人》2013,(10):50-51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是美丽的秋天最让人烦恼的事情了。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张凤敏 《保健医苑》2007,(11):51-51
<正>秋冬季节雨水较少,空气干燥,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载:"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相似文献   

11.
郝微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05-107
今天早上工作的时候,突然感到鼻子一酸,接着便开始流血.莫名其妙地流鼻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妈妈曾说过流鼻血时不用惊慌,秋天干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秋燥症状. 秋燥,对很多人来说,几乎成了年年必经的一道坎儿,虽然难耐却没有大碍.因此,很多人把它当成季节的洗礼,对它视而不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靠点点滴滴生活方式的改变远离秋燥,过一个平静安逸的秋季. 秋燥也有高危人群 秋燥古已有之,《温病条辨》记有:"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秋在四季气傧中突出的特点是"燥".秋季天气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天气变得越来越干燥,昼热夜凉、温差加大,再加上气候寒热多变,因此很多人都容易感受秋燥,出现热性感冒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入秋以后,秋高气爽,空气干燥,气候渐凉,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而且最易伤肺,这是因为肺主呼吸,通过支气管、鼻咽部与外界相通,而燥邪伤身,多是由口鼻而入;加之肺为娇脏,喜润而不耐干燥,遇燥邪则伤,常会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于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气喘胸痛等病症.因此,秋燥时节须防伤肺,其方法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调节起居、顺应气候,还可适当运用食补来进行身体调理.秋季适当进补,不仅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而且也为抵御寒冬的侵袭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秋气通于水"、"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但"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而燥易伤肺。加上秋季气候多变、乍凉乍暖、昼夜温差大,人们(尤其是年老体弱者)稍不小心,秋燥之邪就会乘虚而入,引起多种疾病。因此,秋季养生保健重在注意防燥、保养肺气,避免相关疾病对身体的侵害。  相似文献   

14.
<正>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曰:"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润肺止咳多进食新鲜蔬果、牛奶、蜂蜜,特别是梨汁、藕汁等。忌烟酒,炒菜少用葱、姜、蒜,少吃油炸食  相似文献   

15.
正"秋燥"多吃梨秋季雨水少,空气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秋天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皮肤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各种秋燥病症。梨性寒,味甘,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滋阴清热、润肺生  相似文献   

16.
《rrjk》2017,(19)
<正>秋天往往空气干燥,人们常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等,而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易从口鼻侵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产生各种病症,其中,秋燥在身体这7个部位的反应最明显,也最该预防。燥在肺: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解决方法:百合大枣粥  相似文献   

17.
正熬过了夏季的酷暑,但有些人却感觉不到秋季金风送来的爽快,而是陷入病痛的"泥淖"之中。轻者鼻咽干燥、口唇皲裂,重者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干咳不断,犹如"热伤风一样"。老人家会说,这是伤了"秋燥"。秋燥是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它不像西医所说的某个疾病那样有明确的特定症状,而是表现为一组相互关联的症候群。按照中医理论,秋三月主萧杀,属金,其气凉而燥;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五行中金主肺,故《黄帝内经》有"西风生于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小知识     
燥(燥气)①六淫之一。燥气易伤津液.临床表现为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干咳、胁痛、便秘等.其中证候偏热的为"温燥",偏寒的为"凉燥"。②阴津亏损的病症。参见"内燥"条。内燥指体内阴津耗伤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热病后期,或出汗、吐泻、出血过多,或用药不当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唇燥、舌干无津、指甲干枯等内热伤阴症状。凤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涩等。  相似文献   

19.
秋季防病莫大意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秋天需预防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1.秋燥症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  相似文献   

20.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秋季防病治病,最重要是御"燥"和滋润,下面介绍几款汤水伴您好度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