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照组行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优良率为90.24% (37/41),对照组为58.54% (2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 0.05).试验组出现术后一过性下肢疼痛过敏1例(2.44%),对照组出现2例(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较好,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低,JOA评分较高,血液流变学改善较好,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 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87±16)min,出血量为(9±5)mL,术后患者卧床的平均时间为(2.5±0.5)d,总体住院时间为(7±2.5)d。患者术前,术后3 d残余疼痛评分(VAS)评分分别是(6.48±1.56)d,(2.49±1.54)d;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于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传统手术从单纯的髓核摘除到脊柱融合术,优点是暴露手术野充分,便于术者操作,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对软组织和韧带损伤多~([1]),破坏骨质,且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56例.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神经粘连、神经根损伤、感染或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1周与术前在腰腿痛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评分标准,优225例,良18例,可13例,评分的优良率达94.9%.结论 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康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开放的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9.
沙梅 《淮海医药》2013,31(3):272-273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日益开展起来。其优点具有手术创口小,组织损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1],术中出血少,神经根松解彻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2008年6月以来共完成22例[2],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患者,女8例,男14例,年龄28~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60例CSM患者(A组),均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及相应的对症治疗,于术前、术后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并与10例健康人(B组)对照.结果 A组术后3d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A组术前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3d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治疗CSM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参与CSM形成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74-177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疗效。方法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在局部麻醉下,经C型臂X线机指引下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直视下切除变性及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髓核组织,从而对脊髓和神经根进行减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疼痛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Mae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与以往40例非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2.7±12.3)min及住院时间(4.6±1.2)d明显低于对照组(87.2±16.7)min、(8.9±3.7)d,VAS评分术后1个月(3.13±0.76)分及末次随访(I.35±0.23)分均低于对照组(4.85±1.24)分、(2.64±0.81)分(均P〈0.05),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优良率为7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结论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需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徐宝山 《天津医药》2015,43(11):1239-1243
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症的常用微创内镜技术。椎间盘镜经后路椎板间隙开窗, 原理与传统开窗类似, 适用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症, 尤其可动式椎间盘镜更利于显露和操作。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自然间隙、 也可经椎板间隙入路, 在生理盐水下操作, 更加微创, 但操作范围相对局限,需要精确穿刺, 两者分别有独特的操作规范和技巧, 适应证既有交叉, 也有互补,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PELD)技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到2018年1月共回顾分析了67例患者,采用PELD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6例,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手术治疗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31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MacNab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腰、下肢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下肢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术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PLIF组,术中辐射量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5.
王松  李娟  张华明  翟明玉  康芳  韩明明 《安徽医药》2018,22(10):1975-1978
目的 评价监测麻醉下右美托咪啶复合地佐辛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椎间孔镜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A组),每组25例。D组于俯卧后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 μg·kg-1·(15 min)-1,随后以0.2 μg·kg-1·h-1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A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前10 min单次静脉给予地佐辛0.1 mg·kg-1,手术开始前由术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记录俯卧位(T1)、右美托咪啶给药或生理盐水后15 min(T2)、切皮(T3)、椎间孔成形期(T4)、纤维环操作期(T5)、术毕(T6)等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 、警觉/镇静评分(OA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中躁动、呼吸抑制及心动过缓的例数,手术结束时统计局麻药用量,分别评定患者和术者对麻醉满意度。 结果 与A组比较,D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3:(75.4±9.1)mmHg比(99.3±9.8)mmHg、T4:(80.6±7.8)mmHg比(95.3±8.7)mmHg、T5:(78.2±7.4)mmHg比(94.2±8.2)mmHg,P<0.05],OAA/S评分高[T2:(3.58±0.67)比(1.00±0.00)、T3:(3.32±0.79)比(1.45±0.30)、T4:(3.45±0.60)比(1.25±0.35) T5:(3.05±0.71)比(1.11±0.41)、T6:(3.12±0.61)比(1.20±0.52),P<0.05],同时在T3[(1.51±0.60)比(3.60±1.10),P<0.05]、T4[(1.60±0.72)比(3.17±1.20),P<0.05]点VAS评分明显较低,术中局麻药用量也明显减少[(7.8±1.9)比(11.2±1.3) mL,P<0.05],而两组在配合度上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麻醉并发症。 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地佐辛用于监测麻醉下PELD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镇静及镇痛效果,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朱承跃  高文硕  潘浩 《江苏医药》2021,47(10):996-1000
目的 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L5~S1 LDH患者33例分别采用UBED(UBED组,15例)和PEID(PEID组,18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血清肌酸激酶(CK)和Hb水平的变化.结果 UBED组手术时间和灌洗液使用量多于PEID组(P<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腰部和下肢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下降,CK水平上升,UBED组Hb水平下降(P<0.01).术后UBED组Hb水平的下降程度[21(14,25)g/L vs.11(7,18)g/L]、CK水平的上升程度[213(123,234)U/L vs.87(64,113)U/L]较PEID组更明显(P<0.01),PEID组腰部VAS疼痛评分的下降程度较UBED组更明显[3(2,3)分vs.2(1,2)分](P<0.05).随访6~18个月,UBED组1例发生髓核残留但无神经症状;P E ID组1例髓核部分残留且有神经症状,1例出现下肢刺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结论 UBED和PEID均能有效治疗L5~S1 LDH.UBED手术适应证广,操作方便,术野大而清晰;PEID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腰部疼痛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LDH患者40例,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入院时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6个月,腰腿痛VAS 评分由术前(6.69±1.25)、(8.58±1.4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28±0.46)和(1.41±0.32)分,术后随访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为优2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作为治疗LDH的微创方法,且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