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气管切开均为41例,气管插管均为18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的微量泵持续气道滴入湿化法,观察组选择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后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程度、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在现阶段是最适合患者的湿化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呼吸系统刺激小湿化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对重症患者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的200例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不同湿化护理干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鼻湿化护理,试验组采用恒温恒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湿化护理,护理干预7 d,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aCO2、PaO2、并发症、湿化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RR、HR、SBP、DBP、PaCO2、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湿化护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0%)明显低于对照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行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患者行人工气道后,呼吸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干燥气体未经上呼吸道防御功能筛选和湿化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气管和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失去了口、咽、鼻对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呼吸道水分丧失使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干涸不易咳出,严重时形成痰痂或痰栓堵塞气道引起呼吸不畅导致肺部并发症的产生和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39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39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优良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1),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可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治疗进程,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a组)和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b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治疗过程中观察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平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明显减少,平均吸痰次数减少、VAP发生率降低、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与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机械通气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a组)和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b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治疗过程中观察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平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平均刺激性咳、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明显减少,平均吸痰次数减少、VAP发生率降低、平均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与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机械通气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间歇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两种气道湿化与吸痰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新生儿肺炎救治的护理质量。方法:需要机械通气及气道湿化与吸痰的新生儿肺炎120例,采用气道蒸汽加温湿化和气道滴注生理盐水及两人吸痰为观察组(60例)。呼吸机蒸汽加温湿化及1人吸痰为对照组(60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气管插管堵管率分别为8.33%、25%;观察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后24 h血气分析PO2值分别为94.6±1.5%、85.6±1.4%。结论:机械通气的气道湿化与吸痰方式对减少导管堵塞和提高血氧饱和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病人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抑郁焦虑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AMI焦虑抑郁病人的情绪状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临床情况明显改善:即心肌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性死亡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AMD、HAMA的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AMD、HAMA的评分降低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MI焦虑抑郁病人实施常规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干预在学龄期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学龄期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率恢复正常、发热消退及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肌痛、皮疹及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干预在学龄期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疗效,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心理干预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别观察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烦躁不适、肺部感染、痰痂形成、皮下气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心理干预组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烦躁不适、肺部感染、痰痂形成、皮下气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组可明显提高喉癌术后患者气道湿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喉部疾病行气道湿化患者的护理操作现状,探寻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法:对我院喉科病房12名护理人员在湿化护理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常因呛咳、睡眠外出等原因造成治疗依从性差,有接近一半的护理人员经常被痰液喷溅。结论:间断性湿化作为现行喉科患者湿化的主要手段已无法与快节奏的临床护理工作相适应,而气道持续湿化方法由于限制了患者的活动性,治疗依从性极差,难以开展。因此,研究间歇性湿化操作技能,减少湿化对气道的刺激,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是目前喉科护理人员对气道湿化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92例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采用SPIEGEL睡眠质量量表)、焦虑、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干预后,两组睡眠深度、醒后感觉评分及睡眠质量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上床入睡时间、夜醒次数、一夜总睡眠时间、夜间做梦情况、睡眠深度、醒后感觉评分及睡眠质量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分级护理能显著改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睡眠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还能减轻介入治疗疼痛感。  相似文献   

15.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8例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虑情绪障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可有效地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宣教、娱乐疗法、药物疗法等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心肌梗死病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心肌梗死病人应实施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李洁  商锟鹏  卢彪 《全科护理》2021,19(13):1786-1789
目的:探究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胸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就诊的70例ACS胸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MACE总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直接护理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临床分级护理应用于ACS胸痛病人中,可明显减少MACE发生风险,降低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100例AMI患者采用个性化或集中式干预形式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于干预前、第1次干预后、第2次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并比较.结果:AMI患者SAS、SDS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SAS、SDS第1次干预后、第2次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干预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有效性。[方法]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音乐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1周后两组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治疗组SDS及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及抑郁状态,加速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有效性.[方法]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音乐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1周后两组S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治疗组SDS及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及抑郁状态,加速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