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肠管做成可控性膀胱,由患者定期经腹壁输出道导尿,是尿流改道的一种重要改良方法.而切断结肠带建成回盲肠新膀胱,对建成高容量、低内压、高顺应性肠管贮尿的方法减少了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报告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术者,并进行了随访,证实该术式控尿功能可靠,生存质量较高。认为对该术式而言,不采用回肠补片及不作末端回肠──盲肠套迭,可节约肠管,简化手术。通过膀胱尿道测压,证实肠代膀胱的压力低于回肠输出段。  相似文献   

3.
报告5例膀胱癌进行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术者,并进行了随访,证实该术式控尿功能可靠,生存质量较高,认为对该术式而言,不采用回肠补片及不作末端回肠-盲肠套迭,可节约肠管,简化手术。通过膀胱尿道测压,证实肠代膀胱的压力低于回肠输出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一种较理想、并发症少的贮尿囊的建立。方法:对10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取盲升结肠150~200 mm,间隔5 mm切断结肠带,输尿管直接植入与结肠吻合,以阑尾或回肠作输出道。结果:手术成功,控尿满意。贮尿囊容量平均460 ml,血生化检查正常,无肾积水发生。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复杂且历时较长的手术。为提高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各医院多采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即用回、盲肠做成贮尿囊 ,另用一段肠管做成具有活瓣功能的输出段并行腹壁造口[1] 。但是由于活瓣的取材长短、部位等诸多原因 ,仍存在排尿控制不良 ,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近几年 ,我院采取膀胱全切、阑尾腹壁造瘘回结肠可控膀胱术 ,有效地解决了膀胱全切尿流改道后尿液控制不良的缺点。术后患者即不需要集尿袋 ,更不需持续留置尿管 ,膀胱容量可达 40 0~ 80 0ml,仅需从阑尾腹壁造口定时插管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方法。方法 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治全膀胱切除患者10例。结果 随访24-36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00ml,平均内压12cmH2O,插管容易。结论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肪癌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的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对3例膀胱全切除患者2例采用Indiana膀胱成形术,1例采用去带盲结肠膀胱成形术,结果:贮尿容量大,压低,可控性能好,术后观察6~18个月,达到了可控性尿流改道的要求,结论:可控性回结肠你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21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分别应用改良 Indiana pouch、Appendiceal Mainz pouch 和右半结肠结肠带切断低压膀胱术,经术者随访观察,基本上达到了可控性尿流改道的要求。自行插管导尿容易,间歇期无尿外溢,无代谢紊乱,不用佩带集尿袋,可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后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尿流改道方法。方法: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36例。结果:随访24~36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50ml,平均内压12cmH2O,插管容易。结论: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对可控性回盲结肠膀胱术技术进行改进,已应用于12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的病人。采用多处结肠带切断建立低贮尿囊,并用阑尾末端于右下腹壁造口作输出道。结果表明此法术中操作简便、安全,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具有抗返流、抗失禁作用以及有低张力和足够容量、肾功能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后重建一种理想的可控膀胱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全组病例均选用间断切断两条游离结肠带的盲、升结肠做储尿囊,根部不做任何处理的原形阑尾经脐孔引出做输出道。结果 术后全组所有病例均控尿良好,无1例发生漏尿、遗尿及导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 用根部不做任何处理的原形阑尾做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为目前最理想的代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正位尿道术对患者的控尿和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例膀胱全切、回结肠与尿道正位吻合术患者的储尿与排尿功能.结果20例患者能完全自控排尿(1例有轻度排尿困难,3例有轻微尿失禁),无肾功能损害.结论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正位尿道替代术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成形术3例报告米庆辉郭太明(四一四医院外二科都匀558000)对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人们一直在探讨、寻求一种最接近正常生理排尿的理想术式。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直肠膀胱术及回肠膀胱术,但有高氯血性酸中毒、大小便失禁、结肠造瘘、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的理想术式。方法 采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21例。结果 1例手术结束时死于心跳,呼吸骤停,其余手术成功。随访6-48个月,代膀胱内压低,无返流,可控性能好,电解质无明显紊乱,肾功能正常。结论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可控性膀胱重建中,输出道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直接影响到术后的效果。2004年5月我们施行阑尾可控输出道回结肠膀胱术1例,术后控尿、导尿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成形术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膀胱癌患者施行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术式。结果 去带盲结肠原位膀胱术有较多的优点。结论 该术式符合生理排尿,并且有良好的可控性,低压,大容量,抗反流,是膀胱替代及尿流分流较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4)个月。向贮尿囊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患者贮尿囊的平均压力小于手术前压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贮尿囊平均周径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个月时,患者贮尿囊平均容量达到(550±90)mL,无输尿管反流,自控排尿良好,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未出现肾盂肾炎及尿路感染。结论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贮尿囊容量大、自控排尿良好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尝试应用阑尾直接从脐孔引出,重建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的输出道。方法:选取末端回肠和盲肠升结肠各约20cm,保留阑尾。沿肠系膜对侧缘纵行剖开所选肠段,对端折叠,缝合形成囊袋。双侧输尿管从腹膜后引出至右下腹,其断端与囊袋以黏膜下隧道法吻合。阑尾直接从脐部戳孔引出,形成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结果:本组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5~30个月,新膀胱控尿能力良好,无一例出现造口处溢尿或夜间遗尿。6个月后容量最高达600ml,而压力仅为35cmH2O。新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反流及尿路梗阻发生。结论:阑尾直接从脐孔引出,重建可控性回结肠膀胱输出道的方法,手术简便,控尿可靠,自行插管方便。  相似文献   

19.
张健全  马金龙 《九江医学》2002,17(4):245-245
男性患者2例,56岁和71岁。1例已行局灶性切除3次、电切1次。另1例局灶性切除1次。术前B超、膀胱镜检均为膀胱内多发肿瘤。病检均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无心、肺、肾疾患。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并绕脐右侧达脐上约5 cm。切除全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并缝扎尿道残端。截取近回盲部回肠15 cm,整个升结肠至肝曲。切除阑尾,行1‰新洁尔灭冲洗截取后的结肠,直至冲洗液清亮。行回—横结肠吻合术,并关闭肠系膜以防术后内疝。电刀沿结肠带剖开升结肠,行2.5%碘酒、75%酒精先后处理肠粘膜。建立可控输出道,把末端回肠系膜游离约8 cm,将其通过回盲瓣牵……  相似文献   

20.
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推广该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13例患者中,10例施行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阑尾输出道).2例施行回肠可控膀胱术(回肠输出道),1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2年,除1例回肠新膀胱有尿失禁现象外,其余12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性。膀胱容量平均300~400ml,白天2~5h导尿1次,夜间导尿1~2次或夜间留置尿管,无插管困难。1例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后2个月时有一侧输尿管返流,1年后自愈。结论:(1)去除盲升结肠结肠带后,能有效地增加3倍左右储尿囊容积,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确切。(2)回肠可控膀胱(回肠输出道)亦取得了良好可控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可控膀胱方法之一。(3)对合适病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很理想的方法,符合生理排尿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