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01-10/2008-03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9例(51膝),男6例6膝,女33例45膝,年龄59~72岁。膝骨性关节炎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骨性关节炎并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晚期膝关节结核1例。均有患膝疼痛、肿胀、屈曲内翻或外翻畸形及伸屈功能障碍。假体采用美国Depuy 3膝,Stryker 10膝,Link 3膝,Zimmer 5膝,中国台湾联膝7膝,国产Pulus 23膝;后方稳定型假体47膝,保留后交叉韧带4膝。置换前对患者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控制血糖水平;置换过程中尽量缩短置换时间;合理选择预防膝关节置换后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案并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39例患者(51膝)置换后均获随访,时间6~57个月。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死亡病例。2例单膝置换患者出现切口皮缘部分皮肤坏死,1例经换药愈合,另1例行坏死皮肤切除减张缝合而愈。51膝的活动度均≥90°,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5°(32°~95°)提高到置换后最近一次随访时平均96°(90°~110°)。除1例双膝置换的一侧膝关节和1例单膝置换尚有轻度疼痛外,其余患者置换前疼痛均消失。HSS膝关节评分由置换前平均39分(25~53分)提高到置换后最近一次随访时平均91分(82~97分),优25例34膝,良12例15膝,可2例2膝,优良率96%。提示尽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效果可靠,但要认真把握并处理好置换的相关因素,才能够保证置换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 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 °;无痛行走500 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假体置换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007-05/2008-05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膝部损伤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例(共34膝),男7例,女19例,年龄52~67岁;均为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所用假体为英国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假体。记录置换时间,置换后住院天数,参照膝关节协会评分对比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观察置换中并发症并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假体位置。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84°(40°~95°)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04°(80°~120°),膝关节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分(10~67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87分(10~100分),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8分(0~60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76分(20~100分)。31膝获得肢体的良好对线,股骨及胫骨假体位置良好。1例胫骨假体后倾不足,2例胫骨假体残留2°~3°内翻,1例胫骨假体与骨组织界面存在非进展性透亮带。置换过程中发生副损伤或并发症4例,其中内侧副韧带股骨起点损伤1例,行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加用可吸收线、丝线缝合,置换后带支具锻炼,恢复良好;内翻畸形未完全矫正2例,至今未出现不适;脑梗死1例,经内科治疗后未遗留神经症状。提示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置换减少了假体磨损和潜在的松动,尤其适合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 目的:观察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 方法:1999-07/2008-06收治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86例(98膝)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不置换髌骨。采用膝关节表面后稳定型假体84例95膝,其中Plus公司假体92膝,美国施赛克公司后稳定性假体3膝;京航公司生产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例双膝,国产爱康假体1例单膝。置换后定时随访,应用美国John.N.Insall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1~9年随访,平均5.2年。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7膝膝关节屈曲< 90°,2例伸膝> -10°,1例双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双膝使用的为早期国产膝关节假体。1例置换后1年反复出现关节积液,保守治疗治愈,但活动度丢失。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膝关节置换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优良率为90.7%。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试验证实,采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进行精确地假体三维定位及下肢力线重建,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韧带平衡,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拟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分析,验证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2-11/2003-06在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完成。 对象:纳入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21例(21膝),其中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所用假体为后稳定型人工表面全膝关节(Hermes®,Ceraver,法国)。 方法:采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对21例患者(21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系统提供假体预设方案,安置好截骨定位导向装置后进行截骨,注意保持良好的伸屈膝关节间隙和韧带平衡及关节稳定,额面上控制应力下膝内外翻在±3°以内,下肢力线(180±3)°以内,适当地假体旋转对位后行假体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测量值、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在保证下肢力线与膝关节额面松弛度于正常范围内,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5°。其中14例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2°~外旋5°;7例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置换后3个月时,膝关节最大屈膝度为105°~130°,平均115°,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膝关节额面松弛度无异常。 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三维截骨和假体旋转对位,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等距间隙,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 避免髌-股并发症,可在手术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7.
韩伟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5):6995-7000
选择2000-06/2007-01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18例(138膝),男45例,女73例;年龄52~81(61±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34膝),创伤性关节炎6例(6膝),严重骨性关节炎84例(98膝),其中合并外翻畸形14例(18膝),合并内翻畸形25例(28膝)。所选假体类型Link Gemini假体38膝,Zimmer Nexgen 68膝,Depuy pfc sigma旋转平台32膝。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 年(平均28个月)。置换前膝关节HSS评分(34.00±7.65)分,末次随访时 (81.00±6.89)分,其中优87膝(63%),良43膝(31%),可8膝(6%),优良率94%。11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3例单膝置换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对症处理痊愈。3例(4膝)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检查膝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摄X射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行股神经封闭后症状缓解。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选择2003-06/2008-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疾病患者18例(20膝,左侧11膝,右侧9膝),男11例,女7例,年龄34~66岁,平均58.7岁。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均合并膝关节20°~30°内外翻畸形,或25°~40°固定性屈曲畸形,其中2例双膝置换。置换前X射线测量内外翻角度,采用AORI对骨缺损进行分型。全部患者采用可旋转铰链稳定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均为初次置换。采用HSS评分标准对置换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18例患者膝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每膝置换时间95~147 min,平均129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6年,平均随访4.2年。置换后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均纠正,关节活动范围达100°~136°,所有患者均能不扶拐独立行走。置换后未出现浅部或深部感染,无假体下沉、移位及骨折骨吸收发生。膝关节HSS评分置换前平均42分(25~56分),置换后86分(78~95分),优11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94%。 结论:对于膝关节严重内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早期效果满意,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 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 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 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在计算机导航手术的帮助下,可以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使其精确匹配。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0-05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的临床资料,均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进行治疗。 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切口平均6.8 cm,置换中出血平均45.8 mL,平均置换时间91.6 min,置换后24 h平均引流量38.5 mL。下肢力线由置换前平均7.0°减少为置换后平均2.0°(P < 0.05)。置换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25°,较置换前平均100°明显提高(P < 0.05)。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4分,优良率94%,相比置换前评分平均78分(69~80分)有明显的改善(P < 0.05)。提示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能提高术中截骨和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有效恢复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11.
高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6):4924-4928
背景:目前有一些研究考虑到了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320例,均接受初次膝关节髌骨置换,其中双膝置换200例,共520个膝关节,左膝置换219个,右膝置换301个。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一种假体(均为Scorpio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320例患者行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按体质量指数分为4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1~27.0 kg/m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30.0 kg/m2,病理性肥胖组:体质量指数> 30 kg/m2,对照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按1989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HSS),记录置换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伸直度数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320例患者均通过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3个月。置换前超重组、肥胖组、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P < 0.05),但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置换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置换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 < 0.05),181膝中有14膝(9.2%)合并伤口并发症,1膝(0.5%)感染,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感染发生于置换后10周内并与伤口并发症有关;而超重组258膝中有6膝(2.3%)合并伤口并发症;对照组81膝中有1膝(1%)合并伤口并发症。围置换期无死亡和肺栓塞病例。提示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早期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及固定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各种固定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目的:评估一端带骨块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股骨侧嵌入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01/2009-09 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5例关节损伤患者(15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运动损伤7例,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行一端带骨块的同种异体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记录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 结果与结论:对15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排异、感染等并发症。 KT-1000测量值术前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为3~5 mm 4例(27%),6~10 mm 9例(60%),>10 mm 2例(13%);末次随访时0~2 mm 12例(80%),3~5 mm 3例(20%)。同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也由术前的(65.60±10.1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93±4.06)分(P < 0.05)。说明嵌入骨块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中可增加股骨侧固定的可靠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关节固定常作为防止受伤组织被再次损伤的方法。 目的:膝关节固定对兔髌骨腱力学特性及超微形态的影响。 方法:将20只成年兔等分为固定组和对照组。固定组兔左后肢通过石膏和2个可调铝夹板,保持膝伸直,踝关节屈曲90°,固定6周后,取髌骨腱-骨复合物,观察两组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固定6周拉伸强度和切线模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4.44%和53.08%(P < 0.01),但两组伸长率和最大负荷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常数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完全不同。固定组髌骨腱的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小胶原纤维占有优势。说明固定不仅会导致髌骨腱生物力学的变化,而且对髌骨腱自身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开放性跟腱断裂修复后康复时间长、并发症多、功能恢复不尽人意。目前尚缺乏系统、科学、简便、易行的运动疗法促进康复。 目的:观察运用运动疗法对跟腱损伤修补后的组织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成制动组和运动组,在距跟腱止点2.0 cm处切断跟腱,建立跟腱损伤模型,缝合线缝合腱周组织后,制动组使用石膏绷带进行传统的重力垂足位长腿石膏固定;运动组不予固定处理。术后7,14,21d分别取跟腱标本,观察肌腱粘连情况及最大断裂应力。 结果与结论:制动组肌腱粘连较运动组明显(P < 0.05)。正常运动组跟腱的最大断裂应力明显高于制动组(P < 0.05)。说明在肌腱愈合的过程中,早期给予动态应力刺激,对促进组织的愈合、减少后遗症等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背景:陈旧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常采用Chrisman-Snook术式,但该术式需要牺牲部分自体腓骨短肌腱,使腓骨短肌腱外翻足的功能受到影响。 目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观察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锚钉修复重建陈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 方法:选择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7例,病程长3~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锚钉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术中应用4.5 mm直径的钻头在外踝处打孔,在距腓韧带的距骨止点处拧入锚钉一枚,在跟骨跟腓韧带止点处拧入锚钉一枚,然后将异体肌腱在外踝骨孔处穿过,维持踝关节于伸曲中立位和中度外翻位,将肌腱的两端分别用锚钉的尾线缝合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伸曲中立位和轻度外翻位。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AOFAS评分及应力X射线平片结果。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6,12,24个月复查,患者AOFAS评分显示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踝关节不稳,应力位置的距骨倾斜角度平均值及距骨的移动距离平均值明显减小,踝关节功能较好,外形满意。可见,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锚钉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手术剥离软组织范围小,不损伤正常自身结构,可维持踝关节正常形态,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2004-03/2005-03抚顺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79岁;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6.2±5.3)分。同期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5例43髋,男22例,女13例;年龄31~78岁;16例使用混合型假体(髋臼非骨水泥型,股骨骨水泥型),其余病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3.4±4.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置换期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3.1个月。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围置换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比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9.0±6.1)分和(88.1±7.4)分,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中1例置换后脱位,切开复位,经2周牵引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良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未发生脱位。提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置换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