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8年马鞍山市监测食品中变形杆菌的检出情况,更好地对变形杆菌引起的腹泻进行预防与控制。方法采集2008年在马鞍山市的超市、批发市场、水产基地以及疑似食物中毒的熟食采集样品,按GB/T4789-2003、WS/T9-1996方法进行变形杆菌分离检测,分离菌株采用VITEK-32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鉴定,同时进行PFGE分型,分析不同来源菌型之间的同源性。结果共采集各类食品230份,变形杆菌检出率为20.87%(48/230),其中普通变形杆菌为13.91%(32/230),奇异变形杆菌为6.96%(16/230)。在不同类食品中,检出率最高的是禽肉类样本29.09%(16/55),其后依次为鱼虾样本28.75%(23/80)、禽蛋样本13.33%(2/15)、熟食类样本12.5%(1/8)和畜肉类样本10.17%(6/59)。48株变形杆菌的PFGE分为28个型,其中普通变形杆菌为17个型、奇异变形杆菌为11个型,各型之间不紧密相关。经耐药分析,菌株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及呋喃妥因耐药性70%,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性68%。结论马鞍山市食品中变形杆菌的污染来源于不同的克隆株,未发现单个基因型菌株流行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依据GB 4789.4—2010、GB 4789.5—2012、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 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T 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在4份卤菜食品、4份食品用具、1份销售人员手表面涂抹拭子、1份销售人员肛拭子、28份患者肛拭子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4份卤菜食品中奇异变形杆菌计数均106cfu/g。12份患者血清分别与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抗原做血清凝集试验,恢复期血清凝集效价高于急性期4倍。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鉴定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卤菜食品导致。  相似文献   

3.
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并不少见。为了解我市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变形杆菌带菌情况,我站于1998年5~6月进行了一次饮食从业人员变形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按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澄江镇、西郊镇、利港镇三镇的饭店、职工食堂直接从事烹调的厨师(炊事员)和接触熟食的售货员。1.2采样方法使用肛门拭子采样法。样品采集后置肠道致病菌增菌液中,4小时内送检验室。1.3实验室分析分离肠道致病菌,同时鉴定变形杆菌。2调查结果2.1样本阳性情况本次共调查303人,其中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物、呕吐物及肛拭子标本共11份,按《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相关项目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标本均未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8份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中2份拌面标本蜡样芽胞杆菌量均为1.2×10^8/g。结论该起事件是由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面食后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夏季气温较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熟食应在低温下短时间保存,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1998-2003年广州市发生的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W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样本数总计14848份,食物中毒病原菌检出数为5451份,总检出率为36.71%;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数为2303,检出率为15.51%,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变形杆菌检出数为1429份,检出率为9.62%;沙门菌,检出数为1138,检出率为7.66%,排在第三位。结论: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其次是变形杆菌,第三位检出沙门菌的菌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6.
饮食业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饮食业冷藏设备及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3家饮食经营单位冷藏食物及冰箱冷藏室内表面涂抹拭子共293份样本,按国标法分离鉴定.[结果]冷藏室内表面涂抹拭子200份样本,单增李斯特特菌检出阳性率为4.00%.3类冷藏食品共93份样本,阳性率为3.23%[结论]饮食业冰箱及食品存在交叉污染,控制冷藏温度可有效防止单增李斯特菌污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实验室检测有关技术,确定食物中毒病原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人粪便/肛拭子、可疑食物、食物中毒发生酒店的食物储存冰箱和自来水样品,共22份,按照GB4789.4-2010、GB4789.5-2012、GB4789.6-2003等相关规定的方法,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测,并对食物中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采集样品22份,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6份标本中检出阴沟肠杆菌,阳性率27.27%(6/22)。外环境中阴沟肠杆菌污染熟食,直接食用未加热煮透的污染食品是发生本起食物中毒的可疑原因。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系阴沟肠杆菌污染食物导致。食品加工环节污染阴沟肠杆菌可能是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的食源性沙门菌和志贺菌检测方法,以提高对该菌的检验速度和准确性,为公共卫生,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突发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和培养法对40份不同类食品进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测,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定量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结果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40份样本,其中8份沙门菌核酸阳性,阳性率20%;采用培养法检测这40份样本,4份样品分离出沙门菌,阳性率10%,且4份样品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32份核酸阴性样本采用培养法检测,均未分离到沙门菌和志贺菌。结论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培养法适宜食品中沙门菌,志贺菌的快速筛查鉴定及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找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按食物中毒发生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和进食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环境卫生和烹调加工过程进行调查,并采集现场剩余食物、刀具案板及部分患者、食品从业人员的肛拭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在4份剩余食物、5份肛拭、2份刀具案板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3份剩余食物中奇异变形杆菌近似数均大于105CFU/g。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导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渠县近10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谱、特征,为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渠县1999~2008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样品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53起,以沙门菌为主,共发生19起,占35.85%(19/53),还有变形杆菌15.09%(8/53)、构橼酸杆菌7.55%(4/53)、致泻大肠杆菌3.77%(2/53)、志贺菌3.77%(2/53)、金黄色葡萄球菌1.89%(1/53)、克雷伯菌1.89%(1/53).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每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分别占35.85%(19/53)和54.72%(29/53).[结论]我县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沙门菌为主,其他依次是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致泻大肠杆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多发季节;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其次是蛋类.  相似文献   

11.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较为常见。实际工作中根据《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9- 1996 ) (以下简称WS/T9- 1996 )对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实验室诊断 ,往往遇到一些问题 ,给正确判定带来困难。本文就 1999年、2 0 0 0年发生的 3起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对WS/T9- 1996中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作一探讨。实验概况  1999年 7月、2 0 0 0年 8月、2 0 0 0年 9月 ,榆次区发生 3起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 ,分别采集可疑食品样品 3份、7份、3份 ;并分别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 8份、8份、5…  相似文献   

12.
变形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实际工作中根据《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9- 1 996) (以下简称 WS/T9- 1 996) ,对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故进行实验室诊断时 ,往往遇到一些与标准难于一致的问题 ,给正确判定带来困难。本文就 1 999~ 2 0 0 1年 9月间发生的 4起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故中 ,对 WS/T91 996中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提出增补建议1 实验概况1 .1  1 999年 7月、2 0 0 0年 8~ 9月、2 0 0 1年 8月、榆次区共发生 4起疑似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故 ,各采集可疑食品样品 3份、7份、3份、5份 ;并分别采集…  相似文献   

13.
一起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腐败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常能引起食物中毒。国内报道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几年有所增多。1997年6月发生在本市某酒店的一起食物中毒,51份样品中检出13株奇异变形杆菌,6株普通变形杆菌,其中从6份病人粪便中同时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其他致病菌均未检出,现将病原学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采自本市某酒店剩余的可疑食品15份,涂抹液(包括刀具、抹布等)9份。砧板刮取物2份,病人粪便13份,病人血液12份,按常规方法采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食物中毒样本的快速检测。方法:食品样本先选择性增菌,取上层液提取DNA,粪样直接提取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与常规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食品54份,食物中毒粪样12份,检测阳性食品21份、粪样9份,检测结果与培养法比较,阳性检出率分别为食品38.9%、31.5%;粪样均为75.0%。结论:副溶血性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色组合探针编码技术实时PCR(MCPC-PCR)检测食品标本中的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细菌的检测限,并应用于食物中毒标本的检测.方法 配制系列浓度(101~109CFU/ml)的菌悬液,以鲜肉样品和蛋糕制备模拟样本各11份,应用MCPC-PCR方法检测22份模拟标本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1份冻存的食物中毒标本营养肉汤增菌液,以及某次食物中毒事件的5例首批患者肛拭营养肉汤增菌液提取DNA后进行MCPC-PCR检测.结果 MCPC-PCR技术在食品标本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检测限为102copies/test(每个PCR测试管含有的拷贝数);101份冻存的食物中毒标本营养肉汤增菌液以MCPC-PCR检测,结果阳性23份,其中18份经细菌学方法分离菌株证实,MCPC-PCR和细菌学方法检测结果均相同的为96份,结果符合率达95.05%;采自某次食物中毒事件的5个首批患者肛拭标本MCPC-PCR检测结果提示为副溶血性弧菌,与细菌学分离结果完全符合.结论MCPC-PCR技术灵敏度高、特异度好,可应用于多种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筛查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采集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选择疑似的病原菌,依据GB/T4789-2003、GB/T4789-2008、WS/T9-1996、《卫生防疫细菌检验》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2份剩余食物鸭脖子、1份患者粪便及1份肛拭样中均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和伦敦沙门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为一起因奇异变形杆菌和伦敦沙门菌混合污染食物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一起集体进餐后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因的查找。方法采集病人的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用具容器的涂抹样共26份样本,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方法《GB/T4789-2003》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WS/T9-1996方法,并参考《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检测。结果26份样品中有15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21份样本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有15份样品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杆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事件,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的临床症状,确认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1起食物中毒事件,查找原因,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为处理类似食物中毒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呕吐物、粪便、肛试子、从业人员手及肛试子、食品制作环境以及可疑食物样品等,检测可疑病原体。结果共发生35例病例,罹患率为11.40%,病例平均潜伏期为18 h,无病例死亡。在采集的49份样本中,12份检出变形杆菌,阳性率24.49%(12/49)。生化鉴定为普通变形杆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食用被普通变形杆菌污染的豆制品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和规律,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深圳市疾控系统采集的可疑食物中毒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分析892份可疑食物中毒样本(包括可疑食品、患者肛拭子、手拭子、呕吐物以及食品操作间物品涂抹样等),其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04%;152份阳性样品中,菌种分布依次为副溶血弧菌(52.63%)、沙门菌(32.24%)、金黄色葡萄球菌(9.21%)、蜡样芽孢杆菌(5.23%)、致泻性大肠埃希菌(0.66%);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样品中,肛拭子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38.5%,121/314)。结论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的检出率稳定且低于国内其他城市,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20.
林口县一般电冰箱使用率最高峰6~8月份,本文对我镇20个集体饮食单位和65个个体饮食户的冰箱进行卫生细菌指标调查。 卫生细菌学调查采用滤纸粘贴法,在冰箱冷藏层两侧壁或放熟食的平盘内,粘贴10张2×2.5cm无菌滤纸,吸附30s后取下,放入盛有50ml的生理盐水瓶内,带回实验室检验。 细菌总数以20个/cm~2以上作为超标。调查的85份样品中,仅有25份合格,合格率29.41%(集体7份,35%;个体18份,28%)。超标样品中细菌总数最高达2140个/cm~2,超过上述标准107倍。 集体行业冰箱中检出大肠菌群8例(40%);个体户冰箱中检出42例(64.62%)。致病菌均未检出,但检出了沙雷氏菌、臭鼻克雷伯氏菌、普通变形杆菌、草生欧文氏菌、阴沟杆菌5种8株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