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虽然少见,在消化道肿瘤中不到1%,但十二指肠长度仅为小肠的8%,癌的发生率却占小肠的40%~50%.再者十二指肠腺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不易早期发现.加上涉及胆、胰、门静脉和肠系膜血管的复杂解剖关系,其临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 ,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各种内脏感觉、消化道运动功能检查手段的发展 ,IBS病理生理学研究也不断深入。1 动力学异常1 1 肠运动异常 IBS患者存在肠运动异常 ,但仍有争议[1] 。1 1 1 小肠运动异常 移动性运动复合波 (mi gratingmotorcomplex ,MMC) 是小肠在消化间期主要的运动形式 ,Kellow等[2 ,3] 发现腹泻型IB…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与治疗(附14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丹 《中国医师杂志》2006,8(3):390-391
目的探讨提高小肠肿瘤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38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45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肿瘤占75.9%,术前确诊率为51.7%。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是小肠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全消化道钡餐是首选检查方法,内镜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是提高其诊断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诊断与治疗进展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虽然少见 ,在消化道肿瘤中不到 1% ,但十二指肠长度仅为小肠的 8% ,癌的发生率却占小肠的 4 0 %~ 50 %。再者十二指肠腺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不易早期发现。加上涉及胆、胰、门静脉和肠系膜血管的复杂解剖关系 ,其临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1 病理和临床表现十二指肠腺癌来源于包括壶腹部在内的十二指肠粘膜 ,由Brunner腺体发生者较少见。原发于胆、胰管上皮的癌向壶腹部突出者不属于此列。镜下所见为柱状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管状腺癌或管内乳头状腺癌 ,少数癌巢可含有大量粘液。按组织学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及未分化…  相似文献   

5.
90%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原因通过胃镜和结肠镜可以得到明确诊断,但仍有5%~10%的消化道出血经上述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这被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大多位于小肠,由于小肠冗长、迂曲、活动度大,缺乏方便、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定性、定位诊断比较困难.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盲区。有时患者由于诊治周期长.不得不进行盲目的手术剖腹探查。近年来文献表明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较高空间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能同时观察肠壁内外情况等优点,结合小肠阴性造影剂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急性和致死性消化道急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腹胀、便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甚至败血症。目前,NE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损害可能与其发病有关,谷氨酰胺(Gln)作为人体所需的条件必需氨基酸,在维持肠黏膜完整性,减少肠黏膜受损、缺血坏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谷氨酰胺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性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气囊肿症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特征主要是发生在小肠和结肠壁上类似息肉状含气体的囊腔。自1980~1995年我们曾治疗被手术证实过的46例肠气囊肿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18~50岁,患者均为世居本地人,除6例外全生活在海拔2700m以上?..  相似文献   

8.
邢洁 《大众健康》2023,(9):46-47
<正>溃疡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O型血人群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其他血型人群高30%~40%。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患过此病,它是指消化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此外,消化性溃疡也会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附近肠袢和异位的胃黏膜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腹茧症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探讨提高有效诊治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术中诊断腹茧症16例[男11、女5例;平均年龄39岁(19~73岁)]。术前诊断急性肠梗阻10例;急性阑尾炎3例;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腹部闭合伤并肠穿孔、右侧隐睾恶变各1例。15例腹部CT检查至少1次(增强6例,肠系膜血管重建5例);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随访3~8年。结果 16例既往均无腹腔感染或手术史,13例有慢性腹痛史。12例肠梗阻时CT检查中11例见"肠禁锢"征:小肠蛇形蜿蜒或呈"菜花征";非梗阻状态CT检查5例未见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重建均见系膜血管束样纠集;钡餐检查均见肠管聚集舒展受限。16例(弥漫型13例,局限型3例)中11例行全部粘连小肠松解(弥漫型10例,局限型1例),2例同时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粘连松解者平均恢复时间14天(7~30天);小肠漏1例保守治疗治愈;肠切除者1例1年后症状复发伴慢性肠瘘;余未出现肠梗阻。5仅治疗原发病的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情况同术前。结论腹茧症"肠禁锢"病理特征决定临床和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和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解除"肠禁锢"是手术解除梗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合干部保健医学模式对老年人群消化道早癌筛查及诊治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保健系统近10年来因消化道症状就诊,或者常规体检行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0岁)3 970例,按时间分近5年和前5年两组,其中近5年2 462例,前5年1 508例;常规胃肠镜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浸润癌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早癌均给予内镜下切除,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胃肠镜,以后酌情每年随访。结果共筛查出消化道早癌95例(2.39%,95/3 970),其中胃早癌41例,肠早癌54例;浸润癌7例(0.176%,7/3 970)。前5年组早期癌31例(2.05%,31/1 508),其中胃早癌15例,肠早癌16例;浸润癌7例(0.46%,7/1 508)。近5年组早期癌64例(2.59%,64/2 462),其中胃早癌26例,肠早癌38例,浸润癌0例。两组相比较,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有显著提高(P<0.05)。9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前5年组单次切除25例、多次切除6例;后5年组单次切除60例、多次切除4例。两组相比较,一次性手术切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整合医学对于规范与优化干部保健和服务流程、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积极意义,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来自上消化道和结肠的出血多能通过纤维内镜作出确切的诊断,而小肠(本文指空回肠)出血,除失血症状外,无其它可供鉴别的特异表现,且由于解剖部位特殊,是普通内镜检查的盲点,小肠放射线检查受肠袢的重叠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因而,人们历来认为小肠出血的诊断困难。多年来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在排除了上消化道和结肠出血后则为小肠出血。本文就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作一简述。历史回顾:能够真正进行小肠出血  相似文献   

12.
何子超 《现代保健》2008,(36):56-57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一直是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难点。笔者共收集我院11例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结果证明: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美兰注射是目前肠血管畸形定性、定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类癌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银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不同.类癌可被银复合物染色,又称为嗜银细胞癌,90%以上发生于胃肠道,能分泌生物学活性因子,如5-羟色胺、肠肽类、组织胺等,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道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表现,称为类癌综合征.小肠类癌发生于小肠李氏腺中的嗜铬细胞,Lubarsch于1888年最先描述了这种肿瘤.由于其不常见,故临床医生应对这类少见疾病有所了解和熟悉,更有利于对小肠类癌的诊治[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15例)、腹块(10例)、肠梗阻(8例)、消化道出血(6例),术前确诊仅7例(44.4%),手术切除率恶性肿瘤为75%(9/12),良性肿瘤为100%(4/4)。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粪便带血,无论量多寡,统称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血管畸形、小肠憩室、痔疮、息肉等也可出血。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肠外少见或罕见的原因,如急性感染、维生素缺乏、血液病或上消化道及咽喉部出血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老年人生理变化,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与伴随症较多等原因,我院将近10a来下消化道出血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10例资料作一误诊原因分析,旨在提高今后诊断正确率。 1 临床资料 下消化道疾病合并下消化道出血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10例,其中结肠癌、伤寒合并肠出血各3例,回肠平滑肌瘤、空肠淋巴肉瘤、小肠血管瘤、回肠末端憩室各1例。 2 讨论 将下消化道出血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探讨镁缺乏对小肠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将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给予镁过量或镁缺乏食物1~3周,小肠病理切片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肠粘膜的损伤程度.镁单独缺乏可诱导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1表达的上升,但不引起肠粘膜损伤及促炎介质的表达,镁缺乏伴随着分泌型上皮细胞反应和血管大分子渗漏到小肠和肺组织.实验动物随机施行假手术,或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0 min到30 min,随后进行1 h或4 h的再灌注.少数大鼠表现出大量的多型核白细胞聚集.肠缺血后再灌注4 h导致血管大分子渗漏入小肠和肺组织.实验表明,镁缺乏导致小肠的亚临床炎症反应,不伴有粘膜的损伤,但却伴随着局部和远处器官功能上的改变,同时也提高了对于氧化应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49例小肠出血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2/49),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0/49)、小肠憩室(8/49)、小肠息肉(5/49)及血管病变(4/49).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 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科治疗无效的3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肠(83.3%),主要病变有肠间质瘤(56.7%)、血管畸形(16.7%)、憩室出血(13.3%)等;以35~60岁人群好发(7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7:1。各种辅助检查在其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定位诊断率达80%,核素扫描及CT增强扫描66.7%,胶囊内镜在急性出血期阳性率可达100%。结论(1)中年人群、男性是内科治疗无效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小肠间质瘤、血管畸形、憩室出血是其可能主要病因;(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小肠镜是目前辅助诊断中较为有效的手段;(3)外科手术探查仍是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由于大部分小肠切除后引起的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特征为严重腹泻,营养吸收不良,合并水、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及代谢障碍等,残存小肠(无论近端或远端小肠)<30 cm的SBS又称为超短肠综合征或极短肠综合征(ultrashort bowel syndrome,US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