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将BMSCs以不同浓度(5×105,5×106,5×107mL-1)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复合物和空白胶原膜BME-10X分别植入SD大鼠牙周缺损部位,并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以缺损处只覆盖e-PTFE膜为对照组,4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各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5×106,5×107mL-1组的新生牙槽骨量与5×105mL-1和空白BME-10X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106,5×107,5×105mL-1与空白BME-10X组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牙骨质面积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浓度可影响其体内成骨能力,高浓度BMSCs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再生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构建5只Beagle犬慢性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将转染Hbmp-7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BMSCs分别以1×107个/ml接种于胶原膜BME-10X,植入牙周缺损内,对照组仅植入胶原膜,12周后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81.8%±7.8%)与未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67.3%±10.3%)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79.1%±8.6%与75.6%±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H-GP)凝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制备第二、第三前磨牙共24颗Ⅱ度根分叉区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CH-GP组(B组)、PRP组(C组)、CH-GP+PRP组(D组)。术中先严密缝合各组牙周缺损处组织瓣,再按照分组将B、C、D组凝胶注射入相应牙周缺损模型处,A组不作处理。术后8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新生牙槽骨(NB)、新生牙骨质(NC)及新生牙周膜组织(NPL)的长度。结果 C组和D组NB、NC及NPL长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6.54~11.37,q=3.65~9.84,P<0.05);并且D组NB、NC及NPL长度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3.12~8.26,P<0.05);A组和B组NB、NC和NPL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H-GP凝胶负载PRP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是一种有潜力的牙周组织再生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5.
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文对应用国产膨体e-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通过4只狗的10颗牙的牙周缺损行国产e-pTFE膜覆盖引导牙周组织再生,7颗牙的牙周缺损无e-pTFE膜覆盖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在3个月后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组织及新生牙骨质的修复再生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形成了牙周结构,只是引导再生的牙周组织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的牙周组织高度。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泓兵  张洪伟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149-1150,I0001
目的探讨血小板胶(APG).胶原(co)复合膜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co分别裁成5mm×2mm及7mmx4mm大小,抽取大鼠全血10rnl制作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将5mm×2mmCo浸润于PRP中制备APG-Co复合膜。将1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制作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模型(缺损大小为5mm×2mm,磨除牙根面牙骨质)。实验组置APG-Co复合膜于缺损内,并于缺损表面覆盖7mm×4mm的Co。对照组仅用7mm×4mmCo覆盖缺损表面。术后4、6周每组分别处死4只,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效果,Image-ProPlus对术后6周HE染色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新生牙周骨面积,应用SPSS13.0软件对新生牙周骨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样组织的生成量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实验组新生牙周骨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56533.04±2673.61)傩(23006.05±2198.10)μm^2,P〈0.05]。结论APG-Co复合膜有显著的促进牙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釉基质蛋白联合骨髓基质细胞促进牙周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以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以釉基质蛋白(EMPs)为生长因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体外分离髂骨BMSCs并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与Bio-oss 胶原复合.动物双侧上、下后牙区,分别制备人工水平型牙周骨缺损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材料组、细胞/材料组和细胞/材料/EMPs组,8周时取材进行组织学和Micro-CT观察分析.结果 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单纯材料组可见牙槽骨新生;细胞/材料组可见牙周再生,但新生的牙骨质较少且不规则;细胞/材料/EMPs组新生牙槽骨较多,有规则且连续的牙骨质形成.结论 以BMSCs为种子细胞联合EMPs诱导,能显著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黄补凝胶对实验性大鼠牙周骨开窗缺损牙周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6只制备下颌骨磨牙区的牙周骨开窗缺损模型,将其配对分组为含三七总皂苷、小檗碱、骨碎补柚皮苷3种中药的壳聚糖凝胶组和不含中药的壳聚糖凝胶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4 d(n=18)和28 d(n=18)处死大鼠,取术区组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新生骨形成的情况。结果:术后14 d和28 d载药凝胶组新生牙槽骨面积明显大于空白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空白凝胶组新生牙槽骨面积大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三黄补凝胶能促进牙槽骨的生长,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以釉基质蛋白(EMPs)为生长因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体外分离髂骨BMSCs并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与Bio-oss胶原复合。动物双侧上、下后牙区,分别制备人工水平型牙周骨缺损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材料组、细胞/材料组和细胞/材料/EMPs组,8周时取材进行组织学和Micro-CT观察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单纯材料组可见牙槽骨新生;细胞/材料组可见牙周再生,但新生的牙骨质较少且不规则;细胞/材料/EMPs组新生牙槽骨较多,有规则且连续的牙骨质形成。结论以BMSCs为种子细胞联合EMPs诱导,能显著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0.
牙骨质是连接牙根与牙周组织的重要枢纽,其较弱的再生能力是牙周重建研究的一大难点。牙周组织结构复杂,在多数牙周再生研究中,新生牙骨质为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该牙骨质纤维插入少,附着功能差。为恢复牙周的支持功能,需再生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该牙骨质通过有序排列的穿通纤维连接牙槽骨,对附着功能贡献最大。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组织工程三大要素入手,总结适用于再生功能性牙骨质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旨在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牙周病的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先进行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状况进入静止期后给予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比较单纯性牙周治疗前后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测量探诊深度、牙冠长度、牙根长度和牙槽骨密度。 结果 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牙冠长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根长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嵴顶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性牙周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根尖区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均可以改善牙周情况,增加牙冠长度,不增加牙根长度,单纯性牙周治疗增加牙槽骨的骨密度,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减少牙槽骨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牙周非手术治疗是牙周病治疗的基础。传统的牙周非手术治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治疗策略被提出,目的是为改善牙周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减少某些重度牙周炎患者对牙周手术治疗干预的需要。包括改良传统牙周治疗器械,辅助先进技术设备和改良传统牙周治疗方案等。该文就牙周病非手术治疗的内容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牙周修复中施加正畸力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采用牙周探针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的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牙龈出血指数(BI)、探针深度(PD)和探针出血(BOP)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对治疗6周后患者咀嚼功能、牙龈健康状况、口腔清洁能力、美观及满意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2和MMP-9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两组龈沟液中参与牙周组织重塑的关键基因CXCL2、CCL4和CCL7的mRNA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LI、BI、PD、BOP和AL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龈健康状况、口腔清洁能力、美观度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TNF-α、IL-1β、IL-6、MMP-1、MMP-2、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XCL2、CCL4、CCL7 mRNA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修复中施加正畸力可有效改善牙周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改善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能力,利于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牙周洁治对牙周病患者固定矫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牙周洁治和口腔卫生宣教对进行固定矫治的牙周病患者口腔健康状况的作用.方法:选择需要固定矫治的已治愈或得到有效控制的牙周病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腔卫生宣教 每月全口洁治1次;对照组:口腔卫生宣教;分别于固定矫治前、矫治4个月、矫治8个月、矫治结束后,检查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松动度.术前、术后X光片对照分析,且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结果:统计学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松动度、X片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周洁治和口腔卫生宣教是维护进行固定矫治牙周病患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电子化牙周检查记录软件在牙周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基于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开发的电子化牙周检查记录软件应用到牙周临床教学中,并对应用该软件的52名学生和12名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电子化牙周检查记录软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学生与教师的认可,73.08%的学生和75.00%的教师认为电子化牙周检查记录软件可以完全取代纸质牙周检查记录表。结论电子化牙周检查记录软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利于牙周临床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与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牙周袋内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phur cornpounds,VSC)水平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炎症程度的关系及其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CP患者(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岁),在治疗前用金刚牙周诊断仪检测硫化物水平,并记录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等临床指标,基础治疗后3个月再次检查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前,浅、中、深袋组的VSC阳性位点率分别为17.1%、52.3%、86.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个水平级别的VSC在不同袋深组中均有分布,各组中VSC水平〈1.0的位点占绝大多数,随着袋深的增加,高水平的VSC位点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VSC阴性位点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VSC阳性位点的临床指标虽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的改善均明显差于阴性位点。结论:VSC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的炎症程度,并影响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VSC的检测可以作为评判牙周炎活动性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成人牙周病综合矫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牙周-正畸-修复综合治疗成人牙周病性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25例因牙周炎造成前牙移位的患者,经牙周治疗,牙周炎症基本控制后,用固定正畸方法内收并排齐扇形移位的前牙,并改善后牙咬合关系,同时配合牙周护理,最后配合修复治疗修复缺失牙 ,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牙周情况.结果 经本研究综合治疗, 患者在牙周袋探诊深度和牙龈指数上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 P <0.05),在临床附着水平和前牙间牙槽骨高度上,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牙周状况在综合矫治后得到了改善,正畸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通过牙周-正畸-修复综合治疗,能有效控制炎症,消除创伤,利于牙周组织恢复健康,达到改善美观和恢复咀嚼功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19.
运用牙周病理模型进行探诊练习的教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牙周病学前期实习中使用牙周临床病理模型进行探诊训练的效果。方法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2000级46名本科学生中随机选择16名学生并分为两组,每组8人,实验组接受牙周探诊示教并在牙周病理模型上进行探诊练习50分钟,对照组未进行示教和训练。相隔1天后,两组学生分别对牙周病理模型进行全牙列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PD)。统计分析两组探诊测量的准确性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 在牙周病理模型上进行过探诊基本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探诊准确性显著好于对照组学生。结论 采用牙周病理模型进行探诊基本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牙周探诊技术,提高探诊准确性,从而为进入临床实习打好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牙周病学前期实习中使用牙周临床病理模型进行探诊训练的效果。方法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2000级46名本科学生中随机选择16名学生并分为两组,每组8人,实验组接受牙周探诊示教并在牙周病理模型上进行探诊练习50分钟,对照组未进行示教和训练。相隔1天后,两组学生分别对牙周病理模型进行全牙列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PD)。统计分析两组探诊测量的准确性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在牙周病理模型上进行过探诊基本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探诊准确性显著好于对照组学生。结论采用牙周病理模型进行探诊基本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牙周探诊技术,提高探诊准确性,从而为进入临床实习打好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