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三种空间频率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变化特征,探讨弱视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13.7'、27.5'及55.3'种方格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及对侧眼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结果:(1)3种空间频率所有导致,弱视眼的P1潜伏期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弱视眼的N1P1振幅在枕区导联降低。(2)P1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分布不同于正常组。(3)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不对称分布增多,以向右侧偏位为主,并出现半视野刺激样反应。(4)弱视对侧眼的P1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异常主要发生在高空间频率。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和M通道可能都受到了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的影响;左侧半球的视皮层或传导通路更易受到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视觉经历的影响;弱视对侧眼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患者的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EPs)特征,探讨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斜视弱视的诊断提供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采集处理系统记录正常对照组(40例),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9例)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6例)的单、双眼全视野刺激及左、右眼鼻颞侧半视野刺激的多导VEPs.结果:(1)伴弱视的内斜视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组非主导眼相比,潜伏期(LP1)延长(P<0.01),振幅(AN1P1),且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加剧。(2)伴弱视的内斜视非弱视眼(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的主导眼相比较,LP1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主导眼及非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1也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但程度较弱视眼轻。(3)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全视野刺激所记录的双眼与单眼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4)内斜视单眼半视野刺激所记录的VEPs,内斜视弱视眼鼻颞侧视网膜间受刺激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鼻侧视网膜的LP1延长,AN1P1下降,而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鼻颞侧视网膜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内斜视弱视眼全视野刺激VEPs的多导地形图分布呈非对称状,其结果与颞侧视网膜刺激结果相似,而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结论:(1)内斜视性弱视眼的视觉通道受到损害,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损害呈加剧趋势;(2)内斜视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眼尽管视力下,其VEPs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共同性内斜视的双眼视功能异常,在不伴弱视的情况下,内斜视仍是影响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VEPs双眼总的能够客观反映双眼视功能;(4)内斜视性弱视眼在单眼半视野刺激条件下,存在半视野刺激差异,颞侧视网膜受刺激的反应大于鼻侧,而在不伴弱视的内斜视者无此现象,说明鼻侧视网膜受刺激的VEPs受到抑制的现象存在于斜视伴弱视的患者中。(5)内斜视弱视眼的多导VEPs地形图在头皮的分布呈非对称状,高电位活动向颞侧视网膜投射方向的视皮质侧偏移,在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儿童弱视治疗中使用视觉诱发电位诊疗系统(DV-100VEP视觉诊疗系统,上海迪康有限公司生产)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视觉诱发电位诊疗系统(DV-100VEP)在临床上对70例弱视儿童,共136眼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后,采用个体化空间频率,制作出与弱视眼匹配的视觉刺激频率治疗光盘软件,进行个性化的弱视家庭训练治疗。结果:个性化治疗并随访观察12~20个月,患者弱视眼治疗有效率97.7%,患者弱视眼视力改善,同时视觉诱发电位潜时缩短,波形振幅提高。结论:采用视觉诱发电位诊疗系统根据患者个体化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数据制作弱视治疗光盘软件,同时利用视觉诱发电位测定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已治愈弱视患儿与正常视力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预测弱视疗效的手段, 并且进一步观察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60例 8~12岁经正规弱视治疗后弱视治愈儿童分为单眼弱视治愈组(40人, 弱视治愈眼40只, 而另眼为相对正常眼40只)及双眼弱视治愈组(20人40只眼)。20例视力正常的同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P-VEP的潜伏期和振幅, 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双眼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治愈组及双眼弱视治愈组的弱视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其中单眼弱视治愈组弱视眼明显低于双眼弱视治愈组。单眼弱视治愈组的相对正常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 而与双眼弱视治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自身弱视眼比较P100 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弱视眼P100 潜伏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结论: 通过弱视治疗, 虽然患儿视力恢复正常, 但弱视眼及相对正常眼的视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对患儿视力及视功能恢复均有重要影响;仅针对增加视力的传统弱视治疗对于提高双眼视功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眼弱视儿童的弱视眼和健侧眼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方法]检测单眼弱视儿童49人98只眼和正常儿童28人56只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和潜伏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眼弱视儿童弱视眼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明显延长;其健测眼的P100波亦有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在振幅的下降.[结论]单眼弱视儿童不仅弱视眼有明显异常,而且健侧眼亦表现为不正常.  相似文献   

6.
袁平  尹兰琼  陈晓 《中外医疗》2012,31(11):15-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临床治疗儿童斜视性弱视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斜视性弱视患者50例(内斜眼30眼,外斜眼20眼),并和正常人50名(50眼)相比较,采用多焦电生理仪器RETI分析,选用CRTCombs刺激图形,刺激方式为Pattern-LT。结果 (1)斜视性弱视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的平均取值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为颞侧>鼻侧、颞侧<鼻侧;正常组儿童2个波段的上述两值结果同斜视性弱视组。在P1波潜伏期平均值上弱视组和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弱视的程度和弱视患者波形的异常程度之间没有关联,波形异常程度上外斜性弱视小于内斜性弱视。(3)正常组儿童的N1-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均比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所升高,离心度降低此种现象呈上升趋势。视功能的评价依据为振幅密度,内斜视弱视眼的表现比外斜视弱视眼更差。结论斜视性弱视儿童的mfVEP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现象表明弱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视网膜和视皮层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是视网膜受到刺激后在头皮记录的电位变化,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在视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功能状态,是对视通路功能的客观的检查方法。由于PVEP记录无须主观应答,是一种客观检查,为婴幼儿  相似文献   

8.
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诊断弱视的手段。方法:随机选择43例(78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43例(78眼)弱视眼PVEP P100波平均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P<0.01)。结论: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是视觉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而视觉诱发电位是检测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用中药自拟方治疗儿童弱视165例(205眼),对不同程度的弱视患者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测。结果:弱视儿童在治疗前后的P-VEP振幅提高,P-VEP,P1008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结论:中药配合传统方法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弱视是由于视觉系统发育在关键期进入眼内的视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和(或)因两眼视觉输入不同,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间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对比度知觉学习对青少年及成人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索相应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 对20例15~30岁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进行对比度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视力、空间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对比度知觉学习前后弱视眼中、高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  相似文献   

12.
单眼剥夺幼猫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宏  贾启德 《医学争鸣》1997,18(5):458-460
目的:评估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眼睑缝合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PathfinderⅡ型视觉诱发电位仪记录正常(15只)和单眼剥夺(18只)猫生后7~8,11~12和15~16周龄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结果:正常眼(NE)随视觉发育N1-P1波幅值逐渐增大,P1潜伏期值缩短.剥夺眼(DE)的N1-P1波幅值减少,NE/DE在PNW7~8(P<0.05),PNW15~16(P<0.01);而P1潜伏期值延迟,NE/DE在PNW7~8(P>0.05),PNW15~16(P<0.05).结论:单眼剥夺可造成剥夺眼N1-P1波幅降低,P1潜时延长,剥夺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N1-P1波幅较P1潜时对单眼剥夺造成的损害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氟烷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单纯应用异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将呼气末异氟烷体积分数稳定在0.005、0.010、0.015和0.020,记录其主波(Pmax)的潜伏期和振幅,并进行比较.结果呼气末异氟烷的体积分数超过0.010时,随着吸入异氟烷体积分数的升高,Pmax潜伏期显示出明显而敏感的剂量依赖性延长.结论吸入异氟烷能显著延长fVEP的Pmax潜伏期,术中需监测视觉通路完整性时慎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例42例42眼进行黑白方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刺激时间频率2.9Hz、对比度100%,采用117、59、28、14、7s大小的5个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各阈刺激时P1波潜伏期与波幅,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阈刺激空间频率(X)与视敏度的对数值(Y)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为Y!=-0.114-0.010X(r=0.756,P﹤0.01),通过PRVEP推算的视敏度与平均视敏度之间无差别(P>0.05)。阈刺激时PRVEPP1波潜伏期(X)与视敏度(Y)的对数值存在较好相关性,回归方程如下:Y!=-1.485 0.008X(r=0.621,P﹤0.01)。结论:在常规眼科检查的基础上,应用PRVEP阈刺激空间频率与视敏度关系的数学模型估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敏度有利于客观、准确地判断视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又称Ⅱ型糖尿病 )患者视觉诱发电位 (PVEP)的改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0例 (6 0只眼 )Ⅱ型糖尿病患者和 30例 (6 0只眼 )正常对照组进行PVEP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PVEP的异常阳性率为 5 8 33% ,表现为P10 0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形分化差 ,波幅低。结论 :PVEP的异常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早期观察指标之一 ,PVEP的异常与空腹血糖、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视力、年龄及屈光状态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发生率。[方法]使用丹麦产Evomatic诱发电位测定仪记录并比较获得数据。[结果]弱视眼VEPP100波异常发生率与弱视程度相关,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远视性与近视性弱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13岁年龄组与4~8岁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弱视眼N波的波幅变化明显,视力不同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随视力的低下,P100波异常发生率高;远视性弱视P100波异常发生率低于近视性弱视,示近视性弱视的视功能损害较重;年龄愈大VEP异常发生率愈高、视功能损害愈重。  相似文献   

17.
对25例鞍区(A组)和27例幕上非鞍区肿瘤(B组)进行了P-VEP测试。结果A组异常率92%,B组异常率59.2%。VEP异常表现为P_100波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迟.波形畸变乃至辨认困难或消失。A组VEP异常与视力、视野改变基本一致;B组VEP异常与视力、视野相关性差。资料表明,全视野P—VEP对鞍区枕叶肿痛的筛选诊断和视交叉或交叉后视通路损害的鉴别有参考价值,对早期发现幕上肿瘤患者的视功能损害和评价术后鞍区肿瘤患者的视功能恢复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