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 DCB)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DCB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主支血管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置入或DCB成形术,边支血管行DCB成形术。共148例患者完成术后冠脉造影复查,按照边支造影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55例)和无狭窄组(93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特征的差异,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CABG和支架血栓复合终点)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于无狭窄组(70.91%vs. 89.09%,P=0.040;53.76%vs.73.12%,P=0.021;1.73±0.61vs.1.51±0.57,P=0.033),再狭窄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狭窄组(70.90%vs. 52.70%,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雨虹  贺铿  袁国军 《江西医药》2014,(12):1377-1381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最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程凤  陈庆良  姜楠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51-954
摘要: 目的 比较孙氏手术与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33 例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孙氏手术组 (孙氏组) 22 例和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组 (三分叉组) 11 例。术前均进行心脏超声, 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 (CTA), 肝、 肾功能, 血常规等检查, 术中监测体外循环相关指标及术中失血量等, 围手术期监测肝、 肾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出院后通过回访评价患者生存及康复情况。结果 孙氏组围手术期死亡 6 例, 三分叉组围手术期死亡 3 例; 术中出血量三分叉组明显多于孙氏组 [(3 586.4 ± 2 926.8) mL vs.(2 630.5 ± 1 821.2) mL]; 孙氏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及升主动脉最大内径均低于术前[(50.9±6.9) mm vs.(55.0±7.5) mm,(28.2±1.6) mm vs.(48.8±11.0)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高于术前 (0.620± 0.031 vs. 0.469±0.104); 三分叉组术后升主动脉最大内径小于术前 [(28.6±3.9) mm vs.(50.9±9.2) mm], 其他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2 组 5 年生存率相似 (Log-rank χ2 =0.095, P>0.05); 2 组远期新发夹层、 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孙氏手术在降低术中出血量、 改善远期心功能方面相对三分叉手术效果更好, 生存率及远期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左冠前降支分叉病变的患者,接受了主支植入支架,分支分别采用无钢丝保护、钢丝保护、对吻球囊扩张术、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3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56枚,药物支架21枚,其中前降支药物支架15枚。分支与主支对吻球囊扩张11例,其中2例对吻球囊扩张失败;Crush技术或改良Crush技术5例,其中1例未完成对吻扩张。术毕主支血管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3例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手术成功率为92.3%(36/39),无严重急性并发症出现。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2.6%(1/39)。结论:根据冠脉分叉病变的病理分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三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92例95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三种处理方法的临床资料.支架置入33例35处(A组);单纯球囊扩张27例28处(B组);未处理32例32处(C组).随访6~12个月,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程度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2E)发生情况.结果 MACE发生率:A组12.12%,B组14.81%,C组18.75%(P>0.05).冠脉造影(CAG)示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A组(46.18±11.15)%,B组(59.19±17.17)%,C组(65.13±19.16)%(P<0.01);主支血管再狭窄发生率:A组8.57%,B组7.14%,C组6.25%(P>0.05).结论 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三种不同PCI处理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主支支架植入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申张君  张铮  丁力平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35-938
摘要: 目的 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 (PAF) 的危险因素。方法 206 例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按心电图及病史资料分为 PAF 组 66 例和窦性心律 (SR) 组 140 例, 记录年龄、 性别、 体质指数 (BMI)、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及他汀类药物史、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ambulatory BP measurements, ABPM) 结果、 心脏超声指标、 脉搏波波速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血脂、 肾功能等,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PAF 组年龄、 左心房前后径 (LAD)、 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PWV 均高于 SR 组 [分别为 (88.92±3.42) 岁 vs.(86.36±4.67) 岁,(39.00±6.66) mm vs.(33.54±7.77) mm,(132.49±14.83) g vs.(119.00±11.35) g,(13.45±4.85) m/s vs.(9.89±2.74) m/s], PAF 组三酰甘油 (TG)、 血压平滑指数 (SI) 较SR组低 [分别为 (1.33±0.91) mmol/L vs.(1.95±1.29) mmol/L, 0.75±0.06 vs. 0.79±0.04]。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I 减低, LAD、 LVMI 增大、 PWV 增快皆是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 PAF 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不平稳、 左心房增大、 左心室肥厚、 动脉硬化皆是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 PAF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克静  刘玉洁  张颖 《天津医药》2019,47(2):150-154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 (IVUS) 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指导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 ACS) 多支病变患者非罪犯病变 (NCL) 的疗效。方法 纳入NSTE-ACS多支病变并成功对罪犯病变 (CL)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患者共295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IVUS组 (148例) 和CAG组 (147例), IVUS组对NCL进行灰阶 IVUS检查, 对具有斑块负荷 (PB) ≥70%的病变进行PCI; CAG组对NCL直径狭窄≥90%的病变进行PCI, 并给予所有患者规范严格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情况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1) IVUS组支架植入率高于CAG组 (P<0.05), 但患者的支架植入数量更低 (P<0.05)。(2) 2组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随访结果显示, 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52% vs. 1.37%, χ2 =2.589, P>0.05); IVUS组在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改善情况、 疾病的认知程度方面均明显优于C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2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4.5% vs. 98.6%, Log-rank χ2 =3.276, P>0.05)。结论 IVUS指导NCL治疗能减少患者的支架植入数量, 优化支架植入, 不增加治疗费用,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对第一对角支的影响,阐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策略制订中的作用。方法纳入63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支架植入后,根据边支FFR值分为FFR>0.80组(48例)及FFR≤0.80组(15例)。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造影前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肾功能、尿酸等。结果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LAD参考血管直径[(3.30&#177;0.17)、(3.34&#177;0.27)mm,P=0.882]、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直径狭窄百分比[(0.89&#177;0.10)%、(0.88&#177;0.12)%,P=0.934]、病变长度[(20.50&#177;6.40)、(22.70&#177;8.90)mm,P=0.765]、FFR均值(0.65&#177;0.11、0.63&#177;0.15,P=0.837),LAD PCI后对角支参考血管直径[(2.62&#177;0.17)、(2.63&#177;0.19)mm,P=0.794]、QCA病变直径狭窄百分比[(0.47&#177;0.24)%、(0.58&#177;0.20)%,P=0.109]、最小管腔直径[(1.39&#177;0.62)、(1.12&#177;0.55)mm,P=0.1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D PCI后对角支FFR均值(0.91&#177;0.05、0.69&#177;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在对角支FFR>0.80组,有16.7%(8/48)患者QCA直径狭窄大于或等于70.0%为假阳性;在对角支FFR≤0.80组,有66.7%(10/15)患者QCA直径狭窄小于70.0%为假阴性。结论 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分叉病变处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有效消除冠状动脉狭窄、恢复前向血流的重要治疗手段,分叉病变一直是PCI策略和操作的难点。近年来,关于处置分叉病变的共识是主支血管植入支架,分支血管予以球囊扩张,在必要时于分支血管植入支架,但对于直径较粗、供血范围广泛、开口严重狭窄导致血流缓慢的真性分叉病变,仍主张于主支和分支血管植入双药物洗脱支架。本文报告2009-1~12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实施不同的技术植入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20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pPCI)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选取发病12 h 内的STEMI 患者215 例,根据先前是否接受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后早期PCI 组(68 例)和pPCI 组(147 例)。比较2 组PCI 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即刻TIMI 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 计帧数(CTFC)及TIMI 心肌灌注分级(TMPG);观察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术后6 个月时左心室功能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 组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溶栓后早期PCI 组的术前TIMI 血流2~3 级比例明显高于pPCI 组(77.9% vs 20.4%,P < 0.05);PCI 术后,2 组TIMI 血流2~3 级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 > 0.05)。早期PCI 组TMPG3 级的比例高于pPCI 组(82.4% vs 68.7%, P < 0.05),术后CTFC 低于pPCI 组[(27.7±5.0)帧vs (32.6±7.1)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pPCI 组[(225.8±108.3) U/L vs (283.4±110.6) U/L,P<0.05]。2 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MACE 发生率、随访6 个月时左心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但2 组术后3、6 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术前,溶栓后早期PCI 组术后1、3、6 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术前(P < 0.05),pPCI 组术后3、6 个月的LVEDd 低于术前(P < 0.05)。结论不能及时施行pPCI 的STEMI 患者,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 不增加出血及MACE 发生风险,且在改善近期心功能方面的获益与pPCI 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倩  尚艳慧  刘苏  刘林力  陈立华  尹晨 《河北医药》2016,(15):2254-225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应用法舒地尔后心肌保护和临床治疗作用。方法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法舒地尔1 mg/kg )和对照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组20例。在麻醉后(T1)及体外循环后不同时间(T2~T5)测定血浆LDH、CK-MB、cTnI以及乳酸浓度,并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体外循环后,试验组LDH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6.05±39.52)、(528.13±47.65)U/L,T5:(551.80±35.43)、(593.88±48.89)U/L, P <0.01]。试验组CK-MB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39±8.27)、(88.68±16.18)U/L, P <0.05;T4:(62.46±6.10)、(72.37±11.85)U/L, P <0.01;T5:(47.81±8.19)、(54.56±9.21)U/L, P <0.05]。试验组cTnI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1.12)、(5.80±1.51)ng/ml, T4:(4.93±1.23)、(6.49±1.62)ng/ml,T5:(3.99±1.20)、(5.80±1.30)ng/ml,P<0.01]。体外循环后试验组血乳酸(LA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而术后呼吸机、ICU住院时间以及多巴胺用量等明显低于试验组( P <0.05或<0.01)。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降低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浆LDH、CK-MB、cTnI以及LAC浓度,加强心肌保护,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对新生儿窒息后受损害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窒息致心肌损害新生儿 44 例分为治疗组 21 例和对照组 23 例, 2 组患儿均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左卡尼汀针 0.1 g/ (kg·d) 静脉滴注, 每日 1 次, 治疗 7 d。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患儿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 7 d 后, 试剂盒检测患儿静脉血血浆游离左卡尼汀和血浆肌钙蛋白 I (cTnI) 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48% vs 60.87%, P < 0.05)。治疗后, 治疗组游离左卡尼汀水平高于对照组[ (27.00±5.69) μmol/L vs(13.20±3.04) μmol/L, 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游离左卡尼汀高于治疗前[ (14.87±3.95) μmol/L, P < 0.05]。治疗后, 治疗组血浆 cTnI 低于对照组[ (0.025±0.006) μg/L vs(0.046±0.010) μg/L, P < 0.05]。治疗组 cTnI 下降值与游离左卡尼汀增加值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r=0.899, P < 0.05)。结论 左卡尼汀能有效降低有心肌损害的窒息新生儿异常血浆cTnI 水平, 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分析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特性,探讨该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特性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0例(心肌梗死患者不纳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正常人32例做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受试者的左心室每搏量(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2组的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值(GLS)、圆周应变值(GCS)、径向应变值(GRS)、面积应变值(GAS)以及三维应变(3D-Strain),对2组间参数进行比较,并对各参数与LVEF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6.23±7.37)ml VS(49.67±8.37)ml,P=0.096]、LVEF[(57.17±3.41)% VS(58.87±3.69)%,P=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GLS[(-14.95±2.61 )% VS(-18.37±3.09)%,P<0.01]及GRS[(39.42±4.95 )% VS(44.11±6.10)%,P=0.002]均明显减小(P<0.05);GCS[(-15.53±3.63 )% VS(-17.21±3.60)%,P=0.076]略微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26.43±3.01)% VS (-30.27±3.29)%,P<0.01]、3D-Strain[(42.92±3.86)% VS (45.90±3.52)%,P=0.003]均显著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GLS、GCS、GAS与LVEF之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667、-0.651、-0.685,P<0.01),GRS、3D-Strain与LVEF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0、0.646,P<0.01).结论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儿外周血血浆中微小RNA-145(mir-145)表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RSV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儿126例作为RSV肺炎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30例作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I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326 例STIMI 患者,根据NLR 分为T1 组(≤3.46)、T2 组(3.47~6.75)和T3 组(>6.75)。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脉造影结果、术后TIMI 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再形成、室速/室颤、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 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MACE)事件如非致命性心梗、死亡、心衰再入院、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T3 组住院期间心衰、房颤、室速/室颤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T1 组(54.1% vs 37.0%),且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 3 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T1 组(83.5% vs 94.4%),住院期间LVEF 明显低于T1 组(0.48±0.10 vs 0.52±0.10)。随访6 个月,3 组非致命性心梗、死亡、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3 组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明显高于T1 组(P<0.05)。结论 NLR 可能会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