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洪兵  梅予锋 《口腔医学》2015,35(3):205-207
目的:观察局部洁治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或碘甘油对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门诊60例种植体周围炎病人, 常规进行种植体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后, 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30例和2%碘甘油组30例,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的1、3、6周检查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的指标。结果 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2%碘甘油治疗,可使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等指标明显改善,但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的效果更持久。结论 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微型支抗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为今后种植体的设计及临床维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分析128枚微型支抗种植体的临床使用情况,定期监测菌斑指数(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和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D)等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枚微螺钉种植体中7枚PD大于或等于4mm,5枚支抗种植体脱落。微螺钉种植体组的PLI、mBI及PD等临床指征均高于对照天然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种植体组内在不同时期之间检查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黏膜炎的种植体的PLI、PD普遍高于健康种植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大部分微型支抗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出现轻微炎症,在考察支抗种植体颈部软组织健康状况时,应综合采用mBI、PLI与PD这3个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评估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种植体周围炎患者20名(共23枚种植体),X线示种植体周围骨质吸收范围为种植体1/3~1/2。所有患者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局部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一次/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6周种植体周围的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除治疗后第2周,一枚种植体发生脱落外,6周后,其余种植体稳定性均良好,检测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有明显改善,X线示未见明显继续骨质吸收。结论: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种植体周围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远期效果应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只实验用比格犬共植入36枚种植体,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后测量种植体周临床指标作为基线数据。然后将36枚罹患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刮治,B组采用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C组为常规刮治+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4周后通过大体观察、临床有效率和组织学切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建模时3组各项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C组的临床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91.67%>75.00%>41.67%),其中C组PLI和SBI指标均优于B组[(0.25±0.45)vs(0.67±0.49),(0.33±0.49)vs(0.75±0.45),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C组种植体颈部新生骨组织较多,垂直向骨缺损最小。结论 :半导体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可有效减少牙龈出血和病原菌量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可作为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表型对正畸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10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年轻女性患者,其中薄龈型50例,厚龈型50例,以上患者均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植入微种植钉加强支抗,即刻加力,力值200 g,记录6个月后两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以及成功例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薄龈型组微种植支抗钉PLI、SBI、PD以及微种植钉周围炎发生率均高于厚龈型组(P<0.05),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组(P<0.05)。结论:牙周表型是影响正畸微种植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薄龈型者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者,此结果可用来指导正畸医生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微种植支抗体周围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和评估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治疗微种植支抗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枚发生微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钉,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和2%碘甘油组,每组15枚。两组患者均行龈上、下洁治,然后分别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牙周留置和2%碘甘油牙周上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3和6周观察菌斑指数(PLI)、种植体体周软组织指数(STI)、体袋深度(PPD)和微植体(MIA)松动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2%碘甘油治疗微种植支抗体周围炎STI、PPD同用药前相比显著降低,其中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药效至少能维持至停药后4周,近期治疗效果满意;两组微植体(MIA)松动率分别为6.6%和33.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微种植支抗体周围炎的药物治疗,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或2%碘甘油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但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的效果更持久,微植体(MIA)松动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米诺环素软膏局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80颗牙,全口洁治和根面平整后,以患者一侧患牙局部应用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为实验组,对侧同名患牙局部应用牙康(甲硝唑棒)为对照组,于基线、基线后8、16周检测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时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线后8周、16周,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比各自基线时有改善。基线后8周,实验组PLI、PD显著低于对照组,SBI无显著差异;基线后16周,实验组茵斑指数PLI、SBI、P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派丽奥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短期内可以显著缓解牙周炎症状,且效果优于牙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技术联合Er: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唐山市协和医院口腔科行牙种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的114例患者(120颗种植体,均为磨牙,采用瑞士ITI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颗种植体),其中A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种植体打磨抛光和Er:YAG激光联合治疗,B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种植体打磨抛光技术治疗,C组患者的种植体采用Er:YAG激光治疗.评价、记录和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6、12和36个月的种植体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以及患者术中疼痛程度.结果:3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同组间PLI、SBI和PD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36个月后,不同组间PLI、SBI和PD改善情况比较,A组显著优于B组和C组,且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此外,3组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时均发生术中疼痛,且C组治疗时术中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但A、B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种植体表面打磨抛光技术联合Er:YAG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比单独应用种植表面打磨抛光技术或Er:YAG激光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种植完成1年以上的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的60名患者的60个种植体,经过基础治疗(龈上、龈下洁治,牙周双氧水冲洗)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康复新液+明胶海绵组:康复新液浸润明胶海绵置入牙周袋内,每周一次)、B组(康复新液组:康复新液冲洗,每周一次)和C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每周一次),1个月后,检查各组治疗前后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SBI)和菌斑指数(PLI),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 各组基线时PD、SBI和PLI值之间没有差异(P>0.05)。经过1个月的相应治疗后,PD、SBI和PLI值均有明显改变,与基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0.01,P<0.01),说明治疗有效;各试验组间两两比较:PD、SBI值,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值A、B、C 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效果和其用药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在牙种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8例患者,共80枚种植体,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共40枚种植体,外科植入后于种植体周围推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术后1周、2周、3周再次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照组28例,共40枚种植体,常规给于克林霉素72小时,然后改用复方氯己定漱口水含漱。术后4周、12周,比较菌斑指数(PLI)、种植体周改良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比较两组种植牙成功率。数据用PASW statistic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后种植体周围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可替代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种植术后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11.
洁治与派丽奥局部应用对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种植体周围洁治、派丽奥药物局部应用和二者联合治疗对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5个患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人,且每个病人至少有2个种植体,随机将这些病人分为洁治组、药物组、洁治 药物组,在基线期、治疗后4周、12周检查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相关变化。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可使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等指标明显改善,但洁治 药物治疗的疗效持久。结论:种植体周围洁治与留置派丽奥药物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二者结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成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P.gingivalis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和P.gingivalis的检出率、构成比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在矫治器戴入后均比戴入前明显升高(P<0.05)。探诊深度在矫治器戴入1个月后升高(P<0.05),3个月后下降至基线水平。试验中未发现有探诊深度大于2 mm的患者,也未发现有附着丧失的患者。在3次检测中,P.gingivalis检出率均为45.5%,而P.gingivalis构成比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成人正畸患者口内局部菌斑堆积,菌群中P.gingivalis增殖,出现轻度牙龈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Ⅱ型糖尿病前期伴牙龈炎患儿龈下菌斑中的牙周可疑致病菌,指导牙周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6~14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水平和牙龈炎症状况分为3组:糖尿病前期伴牙龈炎组(实验组)、代谢正常伴牙龈炎组(对照组一)、代谢正常而牙周健康组(对照组二),每组各30例。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n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分析5种菌的相对含量与牙周临床指标和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5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二(P<0.05);实验组虽高于对照组一,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g的相对含量与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存在相关性(P<0.05);Pi的相对含量与PD、SBI、FPG、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2 h血糖(OGTT2hBG)存在相关性(P<0.05);Aa和Fn的相对含量与SBI、PD存在相关性(P<0.05);Tf的相对含量与SBI、PD、FBG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前期伴牙龈炎者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虽与单纯牙龈炎组相比,其数量无明显差异,但应更加注意血糖水平和菌斑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舌侧矫治器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和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收集成年正畸治疗患者55例资料,28例使用颊侧矫治器作为对照组,27例使用舌侧矫治器作为试验组,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记录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PCR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tans,Aa)、福赛斯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3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结果治疗6个月试验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分别为2.36±0.71、2.05±0.49、(3.43±0.56)mm,对照组分别为1.86±0.44、1.67±0.25、(2.87±0.74)mm,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g、Aa检出率分别为37.0%和22.2%,对照组的Pg、Aa检出率分别为14.3%和10.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侧矫治器,较颊侧矫治器,对牙周临床指标影响更大,可造成更多的牙周致病菌聚集。  相似文献   

15.
青春期龈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检测青春期龈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存在情况,探讨青春期Pg与牙龈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14~17岁青春期龈炎患者及牙龈健康者各36例,采用16SrR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2组受检者的龈下菌斑样本中Pg的存在,并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电泳条带的平均灰度值,计算Pg的相对含量;同时检测并记录受检者的各牙周指数测值,观察其与Pg相对含量的相关性。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2组Pg阳性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g的相对含量以及Pg阳性检出者与阴性检出者的牙龈炎严重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g的相对含量与各牙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青春期龈炎组与牙龈健康组的龈下菌斑中P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22%和25.0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春期龈炎组与牙龈健康组的Pg在龈下菌斑中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8.02%和21.46%,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青春期龈炎组Pg阳性个体中,Pg的相对含量与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探诊深度(probedepth,PD)数值的高低呈正相关;青春期龈炎组中,Pg阳性检出者的GI、SBI数值高于阴性检出者,两者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青春期个体的龈下菌斑中有Pg的定植,且与牙龈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龈下刮治结合不同龈下冲洗方式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评价不同龈下冲洗方式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5例(68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34颗:实验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0.2%甲硝唑液冲洗;对照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后传统冲洗器给予0.2%甲硝唑液冲洗。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的菌斑指数(PL)、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分别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差值。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7d后PL、SBI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治疗后PL、SBI、PD、AL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冲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心脏移植患者龈上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进行检测,分析其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55例心脏移植患者为实验组,36例正常成人为对照组。以16、26为受检牙位,分别采集龈上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菌斑中的Pg,Tf,Td。同时记录受检牙位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结果:心脏移植组PLI、SBI、PD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移植组龈上菌斑中Pg、Tf、Td检出率分别为为81.8%、69.1%、76.4%,对照组中3种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8.3%、41.7%、41.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移植组3种致病菌同时检测出率为53.6%(59/110),对照组3种致病菌同时检出率为29.2%(21/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组中3种致病菌均为阳性患者的PLI、SBI、P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移植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为防止牙周疾病的发生,应及早进行口腔卫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