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拖出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吻合器在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拖出吻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低位直肠癌应用吻合器技术行结肠-直肠拖出吻合的经验。结果 (1)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各1例(4.5%)。(2)局部复发2例,复发率为9.1%。(3)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4)患者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 吻合器技术能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法缝合不易或难以完成的低位直肠癌吻合术,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约为1.5%~17.5%[1].肛管双套管冲洗并负压引流是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方式,其中精心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用肛管双套管冲洗并负压引流成功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17例,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42~79岁,平均59岁.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使用双套管引流,在治疗术后并发症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自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29例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24~81岁平均55岁。腹腔脓肿10例,阑尾周围脓肿6例,肝后脓肿4例。平均放置引流管时间为2周左右,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间使用吻合器技术为28例直肠癌患者施行了结直肠吻合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结直肠吻合口瘘的效果,促进其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对29例结直肠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给予腹腔双套管生理盐水灌洗,低负压吸引引流治疗。结果 29例患者给予腹腔双套管持续引流后15~25d(平均22.5d)后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简单易行,是治疗结直肠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双吻合器(DST)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手术水平。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5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TME联合DST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0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吻合均一次成功,无再次吻合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5例(4.8%)、神经性膀胱排空障碍3例(2.8%)、切口感染2例(1.9%),无吻合口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11~29d,平均(15.6±3.7)d。术后随访12~36个月,失访17例,随访成功率为83.8%。随访期间死亡15例,死亡率为17.0%;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4.5%;发生肠粘连2例,给予保守治疗后消失。其余患者均存活,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TME联合DST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可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应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79例均行根治性手术,元一例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2.5%),吻合口狭窄3例(3.8%).术后排便功能加做结肠末端粪袋成形者效果佳.5年生存率63.3%,吻合口局部复发8例(10.1%),盆腔软组织复发4例(5.1%).结论 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在双吻合器的帮助下能够完成,且不影响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辅助性的结肠末端粪袋成形术,有利于改善术后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初步经验.方法 对2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7cm的低位直肠癌行TME联合双吻合器技术保肛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吻合口漏3例,吻合口狭窄1例,术中行预防性造瘘4例,随访3个月至2年,术后平均大便3~6次/d,全部病例无复发.结论 病灶范围小,分化程度好的低位直肠癌通过TME联合双吻合器技术保肛手术切实可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低位直肠癌各式保肛手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施行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因其操作方便快捷、吻合安全、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保肛率及患者生存质量,我院自1998—2002年应用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4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方法10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根据预防术后吻合口瘘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腹腔引流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双套管引流联合肛门直肠双套管持续低压冲洗方法。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情况、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瘘发生时间均为(7.2±1.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0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6.00%均低于对照组的26.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手术率0、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放置时间(9.5±2.7)d、住院时间(15.5±4.8)d短于对照组的(15.4±4.3)、(21.3±5.7)d,住院费用(43547±3256)元少于对照组的(53439±479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肛管对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有一定预防效果,但不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能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  曹海生 《河北医药》2010,32(19):2655-2657
目的探讨行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否及性别对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吻合口瘘(AL)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行直肠LAR的202例中下段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行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否和性别对直肠LAR后AL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造瘘组AL的发生率与未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瘘的直肠LAR后女性AL的发生率(5.3%)与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预防性横结肠造瘘并不能有效地降低直肠LAR后AL的发生率;在直肠LAR后AL的发生方面,性别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结肠成形术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童创  王建国  王家米  何磊  曾永庆 《安徽医药》2009,13(12):1534-1536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采用结肠成形术(transverse coloplasty pouch anastomosis)对预防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结肠成形术20例,制作结肠贮袋长约5 cm,另一组采用传统的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术(end to end anastomosis)20例,通过术后3,6,9,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术后并发症中,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临时性造口病例,无吻合口漏发生,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直吻组出现1例吻合口出血,2例局部复发,成形组1例局部复发。术后6个月时排便功能成形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仅大便失禁评分成形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gt;0.05);术后12个月以上两组上述指标基本类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在行根治性手术的前提下采用结肠成形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一年左右的直肠功能,预防术后前切除术后综合征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0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0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采用不同吻合技术进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其中30例患者采用双吻合器技术为A组,30例患者使用人工吻合技术为B组,30例患者采用肛门脱出技术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90例患者经过手术后均无需转入开腹术,各组手术指标中,除术中出血量存在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B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而掌握不同的吻合技术可以提高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保肛率,因此,应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适合的吻合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在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接受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1.47±0.39)d、下床活动时间(2.10±0.62)d、首次排气时间(1.24±0.51)d均明显短于常规组的(2.44±0.56)、(3.61±0.75)、(2.87±0.6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常规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应用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手术对患者身心的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凌敏  罗满生  杨刚 《江西医药》2009,44(6):537-541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环周切缘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月4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比较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远隔转移、临床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ng-rank检验分析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至2009年3月,已有17例死亡,其中环周切缘阳性7例,环周切缘阴性10例:其中出现局部复发有5例,远隔转移12例.病理检查:环周切缘阳性12例,其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隔转移,环周切缘阴性35例,其中1例出现局部复发,7例出现远隔转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环周切缘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阳性患者:环周切缘与癌肿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环周切缘与直肠癌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存活率的预测指标之一,可作为危险因素之一、为选择性放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比较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手术疗效及术后生命质量。方法 94 例直肠癌患者按术中 IMA 结扎方式分为低位组(n=50)与高位组(n=44),比较 2 组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排 便功能。2 组均完成术后 3 年随访调查,比较 2 组肿瘤转移率、复发率、3 年生存率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生命质量问卷(QLQ-C30)评分结果。结果 (1)2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IMA 根部淋 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肛门排气时间早于高位组(P<0.05)。(2)低位 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高位组(P<0.05),2 组其余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 后 3 个月、6 个月及 1 年,2 组排便功能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低位组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排便功能评分优于高位 组(P<0.05)。(4)2 组随访 3 年总生存率、肿瘤转移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 6 个月、 1 年、2 年、3 年 2 组生命质量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低位组术后 6 个月生命质量评分高于高位组(P<0.05)。结论 低 位结扎 IMA 治疗直肠癌手术疗效与高位结扎 IMA 相同,但对患者排便功能影响小,可提升患者近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MRT放疗联合盆腔热疗治疗复发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联合盆腔热疗治疗复发直肠癌。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应用IMRT放疗联合盆腔热疗治疗及单纯放射治疗的疗效。IMRT放疗联合盆腔热疗治疗组18例,单纯放射治疗组22例。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通过CT0.5cm薄层扫描,根据ICRU定义来勾画靶区,包括复发病灶及肿大淋巴结。盆腔放疗剂量50GY/25Fx/5W,肿瘤区剂量至70GY/35Fx/7W。盆腔热疗频次为2次/周,总计12次。单纯放射治疗组放射治疗方法同联合盆腔热疗组的方法。结果 IMRT放疗联合盆腔热疗治疗组局部症状缓解率为94.4%,单纯放射治疗组局部症状缓解率为86.4%,2年生存率分别为61.1%和54.5%。结论 IMRT放疗联合盆腔热疗治疗复发直肠癌可有效提高局部症状缓解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0 T 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肠镜及病理确诊的103例 直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MRI影像判断T分期、是否出现肠旁淋巴结转移和筋膜受累,并测量肿瘤下缘-肛缘距离, 将MRI分期和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MRI诊断T1~2期5例,T3期72例,T4期26例,病理诊断T1期 5例,T2期16例,T3期60例,T4期22例,MRI T1~2、T3、T4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3.8%和100%、96.7%和 67.4%、90.9%和92.6%,两者一致性较好(Kappa=0.748,P<0.01)。MRI诊断肠旁淋巴结转移74例,术后病理诊断肠 旁淋巴结转移66例,MRI诊断肠旁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4%、64.9%(Kappa=0.601,P<0.01)。接受肛 门切除术的18例患者中,MRI测量的肿瘤下缘-肛缘距离与术后大体标本差值≤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5例MRI判断筋膜受累阴性者均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38例MRI判断筋膜受累阳性者,其中12例为假阳性;MRI判 断筋膜受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100.0%、84.4%,MRI 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32,P<0.01)。结论 3.0 T MRI可准确地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和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在不同时期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方法将2003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79例设为远期组,收治的2008年7月~2013年6月的104例设为近期组(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根据所有患者是否施行保肛手术而分为ARP组45例和SP组138例。结果远期组和近期组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径<1/2周~全周四者的保肛率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体分型中,肿块型、溃疡型及浸润型及肿瘤病理呈高、中、低分化癌者三者的保肛率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P<0.05)。低位直肠癌Dukes A~D期四者保肛率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肿瘤周径、肿瘤病理分期、肿瘤主体位置、肿瘤大体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患者的性别及BMI等均可对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甲硝唑联合5-FU肠腔灌洗在左半大肠癌合并肠梗阻Ⅰ期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0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左半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Ⅰ期切除术,实验组接受Ⅰ期切除术与甲硝唑联合5-FU肠腔灌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8例,吻合口瘘10例,腹腔感染8例,早期肠粘连7例;实验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4例,腹腔感染2例,早期肠粘连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4.5±4.5),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7.6±5.2)。结论甲硝唑联合5-FU肠腔灌洗用于左半大肠癌合并肠梗阻Ⅰ期切除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吻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