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观察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脑挫裂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扫描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33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2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0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密切相关,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CT量化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4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按脑挫裂伤并水肿范围、侧脑室形态、第三脑室变化、环池变化及中线移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指导手术治疗,并与既往以格拉斯哥评分(GCS)及临床表现指导手术的34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术前格拉斯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量化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CT量化评分与GOS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动态CT量化评分可作为分析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的指标,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的把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对脑挫裂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收治的170例脑挫裂伤体积在40~60 ml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与否与预后关系,据伤后36 h内脑挫裂伤的体积分组,依据我们以往的临床经验,以50 ml为分组标准进行研究,36小时以内脑挫裂伤体积≤50 ml归为少量组(即A组),50 ml归为多量组(即B组)。A组98例,其中手术治疗47例,非手术治疗51例。B组72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非手术治疗34例。结果对于脑挫裂伤体积在40~50 ml的A组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残、死率比较无差异;但对于脑挫裂伤体积在50~60 ml的B组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残、死率有显著差异性,与非手术者比较,手术者恢复良好率升高30.18%,致残率降低20.44%,病死率降低9.76%,GOS评分提高1.11。结论入院36h以内脑挫裂伤体积≤50 ml时应当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大于5 0 ml时应当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59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伤后水肿高峰期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型,测量各患者水肿高峰期头颅CT中脑挫裂伤灶体积和双侧脑室前夹角,分析各组患者GCS评分与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中、重型患者按其入院后是否行手术治疗,又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早、远期预后和远期认知功能等情况。结果 59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轻型20例,中型26例,重型13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患者GCS评分与影像学表现呈中度负相关;中、重型组中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18例,保守组仅1例(4. 76%)重残,并伴认知功能障碍;手术组3例(16. 67%)植物生存,7例(38. 89%)重残,12例(66. 67%)伴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两组患者在早、远期预后及认知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1)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GCS评分与其影像学评价指标中度相关,当二者间不完全一致时,治疗策略选择应以GCS评分为准,兼顾影像学改变。(2)手术治疗组患者总体预后及认知功能差,所以严格把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对于保留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及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1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27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25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8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分析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Ⅰ组和Ⅱ组主要通过非手术治疗,Ⅲ组和Ⅳ组,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伤后3个月GOS评分,Ⅰ组和Ⅱ组,恢复良好50例,中残6例,重残2例;Ⅲ组,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Ⅳ组,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CT形态改变能反映额叶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如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明显受压,可作为急诊手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4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进行临床和CT资料的对照分析。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9例,270例(64.3%)在CT扫描中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血肿158例、脑挫裂伤138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8例。经CT和手术证实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共12例,占颅内血肿的7.6%。45例颅内血肿行非手术治疗,其中4例失败。本组死亡35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20.7%,与本院应用CT前资料相比,各类颅内血肿的手术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在GCS为6~8的病人组中CT对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尤其是基底池和第三脑室的受压和消失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半年,根据GOS预后评分,治愈20例(60.6%),中残6例(18.2%),重残4例(12.1%),死亡3例(9.1%)。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注意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动态观测颅脑CT改变,综合考虑治疗方案,有手术指征时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患者的早期CT征象及CT复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3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H。分析PH与非PH患者在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及伤后早期CT征象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89例(30.0%)发生PH,其中有155例在伤后2h内行CT扫描(82.0%)。受伤到首次CT扫描时间越短以及伤后首次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挫裂伤、脑肿胀、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多发血肿患者越容易发现PH(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组与非PH组在伤后早期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以及初发血肿类型为硬膜外血肿是预测PH发生的最佳因素(P<0.01)。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早期(2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者,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能早期发现PH,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释放脑脊液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缩短责任血管显露时间、预防小脑挫伤及岩静脉破裂出血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0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病例资料。术中行腰大池置引流患者(实验组)56例,术中未行腰大池引流者(对照组)53例,比较2组责任血管显露时间,术中、术后小脑挫裂伤及岩静脉属支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责任血管显露时间10min 48例(85.71%),对照组16例(30.18%);术中发生小脑挫裂伤对照组3例(5.66%),实验组1例(1.78%);术后复查头颅CT示小脑挫裂伤对照组2例(3.77%),实验组无术后小脑挫裂伤。对照组术中可见由于释放CSF牵拉造成岩静脉属支出血2例(3.77%),术后对侧幕上远隔部位硬膜下出血1例(1.88%);实验组术中、术后均未见出血,且未见明显腰大池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腰大池引流可控制脑脊液释放量及释放时间,可避免术中释放脑脊液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小脑挫裂伤,亦可避免由于过快、过多的脑脊液丢失导致的远隔部位出血,同时减少MVD手术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进展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126例脑脑挫裂伤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及血糖正常组,分别于伤后6 h内及24 h内行头颅CT检查,观察CT变化及预后,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脑挫裂伤进展程度,以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血糖明显加剧脑挫裂伤的进展,加重脑挫裂伤损伤患者的预后。监测血糖有助于临床对进展型脑挫裂伤病情的评估,及时反映病情进展,进而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指导下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CT筛选后均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根据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CT灌注成像下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血管狭窄分级的差异。结果 37例患者痊愈3例(8.1%),有效27例(73.0%);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7例(18.9%),死亡2例(5.4%),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复查CT并比较相关参数,2组患者缺血中心区rCBF、rCBV无显著差异,但有效组缺血边缘区rCBF、rCBV较无效组增加(P0.05),而rMTT、TTP时间较无效组缩短(P0.05),溶栓后有效组TICI分级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多模式CT检查早期发现缺血边缘区相关指标及图像变化,为评估溶栓疗效、指导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213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均无或仅有较小颅内血肿,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106例脑挫裂伤患者早期用速尿脱水,7h内不用甘露醇;对照组107例早期用甘露醇脱水,其他止血、护脑等基本治疗两组相似。72h内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及手术率,伤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出现颅内PHI36例(34.0%),对照组为62例(57.9%);治疗组需开颅清除血肿者12例(11.3%),对照组为27例(25.2%);GOS评价预后,治疗组恢复良好者73例(68.9%),对照组53例(49.5%),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挫裂伤后早期应用速尿脱水,不用甘露醇,能减少颅内PHI的发生率及因此而需手术患者的比例,降低脑挫裂伤患者的残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血肿体积增加≥6 ml)和血肿未扩大组(<6 ml),并...  相似文献   

14.
一、资料与方法2005年-2007年共收集颅脑损伤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18-50岁,排除复合伤,均经头部CT证实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形成。既往患者有脑血管疾病者均不入选。应用导管法外接加强型传感器,监护仪显示颅内压。应用德国DWL2.0MHZ探头,经颅多普勒检测仪对80例患者(伤后、3d、7d、2周)检测出基底静脉的血流速度(VBVB)。采  相似文献   

15.
脑挫裂伤患者颅内压值有创与无创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对500例颅脑疾病患者采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potentials,fVEP)颅内压监测仪进行无创颅内压测定,从中选择了38例脑挫裂伤患者,同时进行了有创法测量颅内压,以评价其在脑挫裂伤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4岁(20 ̄55岁)。其中车祸致伤31例,坠落伤7例,无胸、腹和四肢的严重伴发损伤。根据脑挫裂伤的诊断标准[1]:①颅脑外伤史;②伤后意识障碍;③有局灶性症状及脑膜刺激症;④血性脑脊液;⑤生命体征改变;⑥CT有阳性表现。本组38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2例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保守治疗19例,手术治疗23例,生活完全自理23例,生活部分自理9例,生活不能自理6例,死亡4例.结论 尽早解除侧裂静脉受压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颅平扫CT"岛征"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HE)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发病6h内行第1次头颅平扫CT检查,并在发病72h内复查头颅CT或病情有变化时复查头颅CT的非手术HICH患者的病例资料180例。计算前后血肿体积,以血肿体积扩大> 33%或血肿体积绝对增加> 12.5ml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再将两组分别分为岛征阳性组与岛征阴性组,有意义的"岛征"定义为:①血肿周围存在于血肿不接壤的小血肿≥3个;②血肿周围存在与血肿不接壤或接壤但突出存在的小血肿≥4个。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头颅平扫CT"岛征"对H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共18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在基线CT扫描中,有"岛征"者27例(15%),在62例血肿扩大的患者中,有"岛征"者21例(33.9%)。两名阅片者之间鉴定"岛征"的一致性符合要求(k=0.926,P> 0.05)。结论 "岛征"在头颅平扫CT上很容易识别,并且对预测H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具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 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CTA)评估的脑静脉引流情况与首通效应(FPE)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并完成术前CTA检查。使用皮质静脉显影评分(COVES)对基线CTA中脑静脉引流进行评估, 根据首次机械取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FPE组和非FPE组, 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以明确COVES评分和FPE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VES评分对FPE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 其中FPE组患者52例, 非FPE组患者91例。与非FPE组患者比较, FPE组患者的COVES评分较高、脑静脉引流良好(COVES评分≥3分)患者的比例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小、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外伤性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危险因素,首次CT表现能否预示恶化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没有弥散性脑损伤或颅内血肿而CT表现额叶脑挫裂伤的头部外伤病例.分析额叶脑挫裂伤类型(根据CT扫描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情恶化的时间和预后(GOS).结果 20例单侧额叶脑挫裂伤的病例都恢复良好;10例局限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仅5例恢复良好;6例广泛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中的4例伤后24h病情仍恶化,其中1例死亡.结论 脑水肿尤其延迟效应是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首次CT扫描所示脑挫裂伤的类型可以用来预示恶化发生的风险,双侧广泛性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危险性很高.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分析78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78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伴脑挫裂伤者55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5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似乎更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