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药源性肺部疾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纳米材料因其粒径小和比表面积大等独特理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其对人体及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纳米材料孕期暴露对后代发育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近年来,数种常见纳米氧化物、碳纳米材料、量子点及金属纳米材料对胎盘屏障毒性作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多数纳米材料能够穿过胎盘屏障并破坏胎盘正常结构,甚至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及性成熟,其毒性程度常与纳米材料尺寸、包被材料、剂量和暴露方式相关。纳米材料的胎盘屏障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进展,期望能有更为科学完善的体系以对纳米材料毒性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简称NO)兼有第二信使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广泛参与生理功能的调节,对血管及气道平滑肌张力具有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血管及支气管扩张剂运用于临床为某些肺部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1980年,Furchgott等首先发现乙酸胆碱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内皮细胞受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种舒张因子,促进血管的舒张,并定名为血管内皮衍化舒张因子(EndothelialderlredrelaxingfactorEDRF)(1)。直到1987年Palmor和Jgnarro等揭示内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是一种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它具有舒…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等众多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环境暴露及其引发的细胞毒性效应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成为纳米毒理和纳米医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研究不仅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重点阐述纳米材料在细胞自噬、凋亡和坏死中的作用,并探讨纳米材料诱导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可能机制,为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多种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药物,具有明显的镇静效果,对患者的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分裂等症状疗效显著,但需要终生使用,且对心血管毒性较大,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体重增加、高脂血症、危急并发症等代谢疾病,严重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本文着重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纳米二氧化硅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滴注的染
毒方式对 Balb/c 小鼠进行 3 种浓度(7、 21 和 35 mg/kg)粒径为 40 nm 左右的纳米二氧化硅暴露, 另设对照组滴注等
体积生理盐水。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小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通过对三磷酸腺苷 (ATP) 浓度的检测,
评价纳米二氧化硅对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通过对心肌组织抗 O2-·能力的检测, 评价心肌细胞线粒体抗氧化能
力。采用 Western blot 法对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1 (COX1) 和琥珀酸脱氢酶 A (SDHA) 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
测, 从而阐明纳米二氧化硅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高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可导
致线粒体结构的损伤, 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 线粒体嵴排列紊乱甚至消失及线粒体融合。中、 高剂量的纳米二氧
化硅可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下降。低、 中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可引起心脏组织抗 O2-·能力应激性升高, 而高剂
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则可导致心脏组织抗 O2-·能力下降。中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可应激性诱导线粒体的生物合成, 而
高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则抑制线粒体的生物合成。结论 高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可通过诱导线粒体内 O2-·的产生、
降低线粒体抗氧化能力, 从而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并抑制线粒体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9.
10.
11.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人们暴露于纳米材料的机会日益增多,对其所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效应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纳米材料介导的体外表观遗传学效应与其种类、性质和处理条件等有关。纳米银可使细胞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升高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氧化锌、氧化钛和结晶型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会降低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碳纳米管(NT)仅发现有特异基因甲基化作用。同时,DNA甲基化酶的水平也受纳米材料影响。纳米材料介导的组蛋白修饰作用多为乙酰化和磷酸化,并受到其电荷和存在状态(晶体,非晶体)的影响。对于纳米材料诱导的微RNA(miRNA)表达变化的研究,多采用高通量方法,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异质性大,且会受到纳米材料粒径、表面电荷、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影响。在体实验仅有纳米材料介导的甲基化和miRNA表达水平相关的研究,且多为长期重复暴露实验,除与体外实验结果相似外,还发现了纳米材料所致甲基化水平改变具有可逆性和组织特异性,对幼龄大鼠和(或)小鼠的效应更强。尽管近年来发表了许多有关纳米材料表观遗传学效应的研究,但有些结果还不确定,其是否具有可遗传性仍有待研究。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希望能为纳米材料表观遗传学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经胸部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确定无明显病因的老年ILD患者102例,分析其发病及临床特点,并将ILD合并COPD与单纯IL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LD合并COPD 48例,单纯ILD 54例.ILD合并COPD组呼吸道症状、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干哕音、动脉血气异常、急性呼吸道感染构成比均高于单纯ILD组[分别为66.1% (39/59)比33.9% (20/59),68.4% (26/38)比31.6% (12/38)、64.9% (24/37)比35.1% (13/37)、87.5% (42/48)比12.5%(6/48)、66.7% (24/36)比33.3% (12/36)、69.8%(30/43)比30.2% (13/43),P<0.05或P<0.01].结论 老年ILD患者容易合并COPD,ILD合并COPD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警惕肺癌性骨关节病,提高诊断准确率,争取早期诊断原发病,取得良好疗效,防止误诊、误治。方法对廊坊市人民医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诊治肺癌266例。部分病例首发症状为肺性关节病,确诊肺癌3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切除原发肺癌病灶6例,术后骨关节病症消失,存活2—5年;其余病例失去手术机会,化疗16例,化疗合并放疗5例,其症状均明显好转,存活6~15个月。放弃治疗5例,症状未缓解,存活1~5个月。结论肺癌约12%首发症状为肺性骨关节病,发病至确诊最长时间15月,常误诊为肩周炎、颈椎病、棘上棘间韧带炎、风湿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肢端肥大症等。对病因不明的骨性关节病,应列入肺癌排查程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0月60例临床拟诊COPD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孟鲁司特钠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并设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孟鲁司特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10mg,每晚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结果COPD的患者血液流变学较健康组均明显升高(P〈0.01);第1S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较健康组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孟鲁司特钠组治疗后FEV1%及FEV1/FVC(%)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孟鲁司特钠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FEV1%及FEV1/FVC(%)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对COPD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听功能的调治作用。方法选择48例已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长期氧疗,对照组未接受长期氧疗,随访观察3年。两组试验前后均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检查。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同组试验前后阈值的差异,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之间以及对照组前后对比观察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之间以及治疗组前后对比观察无显著差异。结论持续氧疗可有效减缓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速克喘干粉吸入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作用。方法:COPD急性发作期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69±s6a),用速克喘吸入400μg。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75%,吸入后5min肺功能即有明显改善,2h后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气量和最大呼气流速有明显增加(P<0.05,P<0.01),有效时间达4h以上。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用速克喘可缓解胸闷、气急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Yi‐Song Li Yu‐Feng Li Qing‐Nuan Li Jun‐Gang Li Jing Li Qing Huang Wen‐Xin Li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2010,25(4):409-417
Carbon nanotubes (CNT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produced on large scale for their wide application. They have high absorption ability to organic contaminants (such as benzene) and can form CNTs‐benzene combination with benzene. In this article, the acute pulmonary toxicity, induced by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benzene, and their combination, was studied by administrating the three test materials into mice lungs via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Th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and pathological lesions in lungs were used as endpoints to evaluate the pulmonary toxicity of the three test materials at 3‐day and 7‐day postexposure, respectively. After the mice were intratracheally instilled with MWCNTs, benzene and MWCNTs‐benzene combination at doses of 6.67 mg/kg, 2.67 mg/kg, and 9.34 mg/kg (containing 6.67 mg/kg MWCNTs and 2.67 mg/kg benzene), the total prote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id phosphatase (ACP),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in BALF and pathological lesions in lungs were examined. At 3‐day postexposure, MWCNTs induced obvious pulmonary toxicity and benzene only induced slight pulmonary toxicity, whereas their combination induced very severe pulmonary toxicity. At 7‐day postexposure, MWCNTs and benzene did not induce pulmonary toxicity individually, whereas their combination still induced severe pulmonary toxicity.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at the instilled doses in this experiment, the MWCNTs can alone induce acute pulmonary toxicity in mice and the benzene does not induce pulmonary toxicity, but the pulmonary toxicity of MWCNTs is enhanced after they form MWCNTs‐benzene combination with low dose of benzene. The enhanced pulmonary toxicity may be due to the change of MWCNTs aggregation ability after benzene is adsorbed on them.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Environ Toxicol 25: 409–417, 20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