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粉尘螨舌下滴剂脱敏治疗配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0例,治疗组粉尘螨舌下滴剂脱敏治疗配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对照组(1)单用粉尘螨舌下滴剂脱敏治疗,对照组(2)单用玉屏风颗粒冲服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最后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显著差异,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粉尘螨舌下滴剂脱敏治疗配合玉屏风颗粒是治疗粉尘螨性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鼻敏煎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reg/Th17转录因子、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确诊的15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治疗组予以鼻敏煎治疗,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和氯雷他定片口服,两组均治疗30天。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检测治疗前后Foxp3、RORC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及外周血TGF-β和IL-17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5%,对照组为92.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94);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07);治疗后两组RQLQ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RORC mRNA相对表达量及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外周血TGF-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外周血IL-17水平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鼻敏煎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具有很好的改善鼻部和全身症状的作用,调节Treg/Th17细胞失衡,改善体内免疫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内和(或)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节及总IgE(tIgE)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PAR患者经鼻特异性脱敏治疗(鼻喷组)和36例PAR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舌下组),并进行疗效比较,以3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用免疫放射平衡法和双抗夹心法检测鼻喷组及舌下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8及tIgE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N-γ;鼻分泌物涂片观察局部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与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AR)患者在经鼻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前两组血清Th1细胞因子IL-2及IFN-γ含量显著减少,而Th2细胞因子IL-4、IL-8和tIgE含量显著增高,鼻喷组及舌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T至维持量后,AR患者血清中IL-2及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而IL-4、IL-8及tIgE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或P<0.05).SIT后鼻喷组和舌下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94.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平衡失调,表现为Th2细胞功能亢进.经鼻黏膜和舌下脱敏治疗能通过对AR血中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和细胞因子水平表达的调控及对血tIgE水平的调节来改善和纠正Th1/Th2细胞失平衡,能明显改善AR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应用在过敏性鼻炎(AR)患儿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的86例AR患儿,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纳入43例,行常规抗过敏治疗)、观察组(纳入43例,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评价组间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药物不良反应(ADR)。结果(1)治疗前,组间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无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IgE、IFN-γ、IL-4)更佳,P<0.05;(2)在ADR方面,观察组(2.33%)与对照组(9.30%)无差异,P>0.05。结论 对AR患儿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安全性高,并且可以减轻炎症程度,减弱变态反应,促进症状消失,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变应性鼻炎患者(18例,实验组)症状的严重程度。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1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C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2组细胞因子TGF-β与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VAS评分为8.5±0.8,全体变应性鼻炎为6.2±1.6;②实验组FOXP3mRNA、TGF-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RORC mRNA、IL-17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早期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43例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采集鼻腔分泌物,经涂片染色后计数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可能相关性。结果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后4、8周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较免疫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4周及8周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的患者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较免疫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时,鼻黏膜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在免疫治疗后4周或更早的时间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在变应性鼻炎(AR)模型小鼠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24只,按每组6只随机分成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卵清蛋白致敏的AR小鼠模型组、过继回输TolDC治疗组以及TGF-β/IL-10中和抗体组。分别比较四组间,AR小鼠鼻部症状评分、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肺泡灌洗液Th1/Th2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血清卵清蛋白(OVA)特异性IgE的含量以及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情况。结果 AR小鼠模型建立成功;相较AR模型组,过继回输TolDC治疗组中小鼠鼻部症状显著减轻,肺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肺泡灌洗液Th1/Th2炎症因子的表达下降,血清OVA特异性IgE表达下降,以及肺Treg表达上调;TGF-β/IL-10中和抗体能够逆转TolDC的免疫调控作用。结论 TolDC能够通过TGF-β/IL-10依赖性信号诱导CD4+Foxp3+Treg生成,抑制AR模型小鼠上呼吸道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过敏性鼻炎患儿并随机分为2组:常规基础抗过敏治疗组(300例)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组(300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粉尘螨滴剂组显著低于抗过敏治疗组(P<0.05)。粉尘螨滴剂组的总有效率96.7%(290/300),显著高于抗过敏治疗组80.0%(240/300)(P <0.05)。粉尘螨滴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抗过敏治疗组10.0%(30/300)(P <0.05)。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粉尘螨滴剂组显著低于抗过敏治疗组(P <0.05)。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常规基础抗过敏治疗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尘螨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2组均使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治疗组加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结果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粉尘螨AR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本实验观察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粉尘螨阳性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人,给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对照组35人行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疗程两年,观察其疗效。结果 舌下含服治疗有效率为80.0%, 皮下注射有效率为77.1%, 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舌下含服治疗变应性鼻炎与皮下注射疗效相似,两种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均较明显。舌下含服治疗安全性高,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程度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137例尘螨过敏的患儿,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为两组,"++"、"+++"组为A组(62例),"++++"组为B组(75例),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1年,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同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9例尘螨患儿完成1年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0.34±1.25)、(2.85±1.4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1.24±1.55)、(3.74±1.66)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症状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同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37±0.35)、(0.45±0.2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56±0.42)、(0.52±0.31)分,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药物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可以明显改善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鼻部症状,减少对症药物应用,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之间免疫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因此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所有不同程度尘螨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都有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早期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43例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采集鼻腔分泌物,经涂片染色后计数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可能相关性。结果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后4、8周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较免疫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4周及8周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的患者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较免疫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时,鼻黏膜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在免疫治疗后4周或更早的时间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变应性鼻炎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比较97例粉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接受1年免疫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评价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的疗效;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后,97例患者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有效率79.4%;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5例(5.15%)出现局部不良反应,5例(5.15%)轻微全身不良反应,未出现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变应原免疫滴剂舌下含服是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及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9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研究组观察3、6个月,对照组观察3个月,采用VAS评分记录患者鼻过敏和睡眠打鼾症状的变化,采用鼻内镜检查及鼻咽侧位片A/N比检测患儿腺样体大小的改变。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鼻过敏症状、睡眠打鼾症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②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组睡眠打鼾症状VAS评分低于舌下含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治疗后腺样体A/N比率均小于治疗前,且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组小于舌下含服组(P<0.05)。结论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有效控制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的过敏症状、睡眠打鼾症状及腺样体大小,可作为非手术干预治疗变应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康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0例,根据完全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鼻康片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Th17和Treg细胞、IL-2、IL-4、IFN-γ、过敏性鼻结膜炎生活质量(RQLQ)。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h1、Th17、Treg、IL-2和RQLQ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h1显著升高(14.38±1.89 vs.11.48±1.44%,P=0.000);Th17显著降低(1.34±0.28 vs.1.61±0.29%,P=0.000);Treg显著升高(3.48±0.75 vs.2.72±0.52%,P=0.000);IL-2显著升高(45.38±9.83 vs.34.38±10.83 pg/ml,P=0.000);RQLQ评分显著降低(17.38±5.84 vs.20.32±6.48,P=0.0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2、IL-4和IFN-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康片有助于纠正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粉尘螨疫苗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粉尘螨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粉尘螨滴剂组,粉尘螨滴剂联合玉屏风颗粒组,追踪12个月,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鼻炎症状与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个月后,粉尘螨滴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44%,联合玉屏风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玉屏风颗粒组优于粉尘螨滴剂组,粉尘螨滴剂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尘螨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药物组和药物治疗组.SLIT+药物组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辅以对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以氯雷他定片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价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研究Treg细胞、Th17细胞及VD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VD与Treg/Th17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治疗AR的价值。方法  选取38例AR确诊患者为AR组,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外周血25(OH)D3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总VD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 AR组血清总VD及25(OH)D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7.791、-2.439,P 均<0.05);AR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 =-17.011,P <0.05);AR组CD4+IL-17+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 =8.986,P <0.05);AR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25(OH)D3含量呈正相关(r =0.713,P <0.05);AR组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含量与血清25(OH)D3含量呈负相关(r =-0.658,P <0.05)。结论 AR患者中V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清VD的缺乏有可能影响AR发病;而VD缺乏可能与Treg/Th17细胞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