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神经导航在脑内病灶切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21例行纤维束神经导航手术治疗病例,分为解剖导航组(11例)和纤维束神经导航组(10例),年龄48.8±12.2岁;病灶主要位于两侧大脑半球额、顶、枕叶,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肌力障碍。比较两组病例病灶切除率、术后相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病灶切除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9)。结论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成像有助于对颅内病灶术前手术计划制订;神经纤维束导航有助于提高病灶全切率,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行术前磁共振DTI及DTT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脑肿瘤的实性区域FA值均变低,呈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的水肿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略减低,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膜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DTT图上可见对周围白质束有不同程度的压迫,表现为白质纤维束的变形、异位,而恶性病变、转移瘤表现有对相邻脑白质的浸润及破坏,在DTT图像上相应脑白质纤维束出现中断、缺如的征象。结论磁共振DTI、DTT成像结合全脑T1解剖图像可显示脑部肿瘤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肿瘤周围是否有功能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对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手术中对功能性神经束的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挺  冯鸣  崔岗  周幽心 《广东医学》2016,(15):2275-2277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与神经导航系统融合技术在辅助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作用。方法对入院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28例,术前行DTI示踪神经传导束及注册导航,进行计算机辅助图像融合。将融合后的图像资料进行术中导航,总结手术中体会及手术后效果。结果病灶全切除18例(64.3%),次全切除6例(21.4%),部分切除4例(14.3%),术后主要症状好转20例,症状无变化6例,症状加重2例,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DTI与神经导航融合技术能很好地定位肿瘤,显示神经纤维束,帮助术者在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惟一可以在活体映射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当白质纤维束受到胶质瘤不同程度的累及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定性、定量地将之反映出来,从而指导术者术前准确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达到既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又合理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叶国伟  李旭丹  邹建勋  李炜  项万青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90-1092,1095,120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颅内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颅内肿瘤(脑膜瘤20例、胶质瘤20例、转移瘤20例)进行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使用纤维束跟踪软件重建得到病灶周围纤维束,判断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 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分为:脑膜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12例,水肿5例,水肿移位3例;胶质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8例,水肿3例,水肿移位1例,破坏浸润8例;转移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7例,水肿9例,水肿移位4例.结论 肿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影响分为4种基本类型:破坏、浸润、水肿、移位.其中破坏浸润多见于高级别胶质瘤,水肿见于各种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移位多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和低级别胶质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皮层电刺激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手术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1.5T MRI成像系统,对6例临近运动皮质及锥体束的病变(Ⅲ-Ⅳ级胶质瘤1例,Ⅱ-Ⅲ级胶质瘤1例3例,Ⅰ-Ⅱ级胶质瘤1例,炎性假瘤1例)进行磁共振DTI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FA)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评估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开颅,神经导航解剖及边界定位;经过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行皮质电刺激确定额叶运动区及可能的皮质与皮层下脑组织切除范围,在保护脑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结果:6例肿瘤FA图显示良好,纤维束重建后4例可见锥体束的消蚀破坏,其中3例伴有变形及移位;2例可见锥体束的单纯变形及受压移位。6例肿瘤均成功获得神经导航定位并确定肿瘤边界及其与运动功能区的关系;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同术前或较术前好转4例,偏瘫加重2例,经治疗于1周内恢复术前水平。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DTI可以清晰地观察瘤体、功能区及白质纤维三者关系,辅助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皮质电刺激可实时定位额叶功能区,最大限度保护运动功能。二者的有效、合理应用有助于更安全准确地切除肿瘤,提高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挑战,既要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运动语言等重要神经功能。近年来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有了改观,多模态神经导航引入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神经纤维束的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术中磁共振成像及术中超声的优势是实时成像;清醒开颅及皮质电刺激术中功能作图技术评估神经功能最佳;应用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可在术中依靠荧光辨别肿瘤组织。以上新策略改善了手术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影像导航辅助显做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 术前病人行MRI检查,数据输入导航工作站,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制定手术方案,在导航棒的辅助引导下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完成23例侧脑室肿瘤切除,其中5例脑膜瘤均达到100%切除,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8例胶质瘤全切10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 应用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达到定位准确,减少对皮层脑组织的损伤,有效保护正常神经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手术治疗的42例颅内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胶质瘤切除程度及胶质瘤继发癫痫的控制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无血肿、感染、偏瘫.术后48 h复查MRI,结果显示肿瘤全切除34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1年评估癫痫控制情况,Engel's Ⅰ级17例,Engel'sⅡ级11例,Engel'sⅢ级5例.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切除肿瘤,控制癫痫发作,临床效果显著.结论 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及致痫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统计完整脑功能区胶质瘤60例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开颅手术组,观察组利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荧光导向技术,术中在不同距离处和不同染色区域收集肿瘤标本,做相应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分析,并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分析两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实现功能技术融合和术中导航,术中荧光可见明显不同染色区域,两组胶质瘤病理分型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术后前3个月肿瘤复发情况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距离处肿瘤标本免疫组化分析各指标表达可见明显变化趋势,荧光染色区域与术后病理特征相符。 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可提高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改善神经术后功能情况,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502例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幕上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颅内各部位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同时分析导航系统在颅内肿瘤切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幕上颅内肿瘤采用显微导航手术治疗的502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 T2 4mm薄层全颅扫描,并将图片信息传送至Brainlab导航系统工作战,在工作站经转化、规划步骤将肿瘤标记,术中经注册后在导航系统指引下设计切口并在其辅助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408例,次全切除56例,部分切除32例,活检6例.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能帮助医生精确规划手术计划,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能实时指导医生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尽量减少对瘤周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5.
神经导航和术中脑皮质电图监测切除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和脑皮质电图监测切除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M)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7—2003年收治70例CM病人,男53例,女17例,年龄8~62岁(平均33岁)。首发症状:脑出血31例(44.3%),癫痫29例(41.4%),头痛5例(7.1%),神经功能缺损4例(5.7%),体检发现1例(1.4%)。病灶直径5~50min,平均21mm。病灶部位:大脑半球深部39例,底节、丘脑11例,脑干9例,小脑半球5例,多发6例。手术前头皮贴5个标记物行MRI扫描,将资料输入导航工作站,画出肿瘤轮廓,并完成三维重建。幕上病灶经皮质的脑沟和脑裂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切除病灶。对29例合并癫痫的病人,手术中予以脑皮质电图监测,病灶切除后,多处皮质热灼术,消除癫痫波。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复查CT和/或MRI均未见残留。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后致残率8.6%。术后有4例病人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病例24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9.4个月),其中19例(79.2%)无发作,5例(20.8%)癫痫症状改善。结论 对于有过出血史及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或病人不愿意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脑CM应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应用神经导航和脑皮质电图监测切除脑CM手术是安全的,可以减少手术后致残率,并有效地控制癫痫。  相似文献   

16.
万正国 《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24-26,50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瘤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脑膜瘤34例,胶质瘤38例,转移瘤28例,包含良性脑肿瘤34例与恶性脑肿瘤66例,另选同期本院收治的54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DTI检查,术中联合神经系统导航技术切除肿瘤;对照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接受传统颅内肿瘤切除术。对比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r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rFA值,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致残率及术后新发运动功能障碍率。结果脑膜瘤组肿瘤实质区ADC值、rADC值、FA值、rFA值均高于胶质瘤组及转移瘤组(P<0.05),胶质瘤组ADC值、rADC值低于转移瘤组(P<0.05);胶质瘤组与转移瘤组FA值及rF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肿瘤组ADC值、rADC值、FA值、rFA值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恶性肿瘤瘤周白质区rADC值高于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FA值、rFA值低于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恶性肿瘤瘤周白质区与对侧正常白质区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新发运动功能障碍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检查能够利于颅内肿瘤类别的鉴别诊断,且可反映颅内肿瘤和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组均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策略为全切除岩斜区肿瘤,对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行次全切除,术后辅以γ刀治疗.分析手术后颅神经功能和病人生存状况.结果头痛头晕、外展麻痹和面部麻木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手术近全切除肿瘤13例,切除≥90%2例.12例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无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7例,外展功能障碍4例,面瘫7例.随访6~59个月(平均38.6个月),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他人照顾.13例无肿瘤复发,2例残余肿瘤增大者中1例经γ刀治疗肿瘤生长得到控制.眼球运动和上睑下垂均完全恢复,面瘫基本恢复,面部麻木5例部分缓解,外展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侵人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应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尽可能减少手术引起的神经损害,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颅眶入路治疗视神经胶质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颅眶入路切除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患者,36次手术,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54岁,平均13岁.临床表现以意识下降突眼为主,病程1~36个月.诊断方法包括CT、MRI,35例肿瘤均经病理学诊断.结果 肿瘤全切除29例、近全切除6例.手术并发症:一过性脑脊液鼻漏2例、白内障1例,无眼球运动障碍.随访3个月~8年,随访到27例(77.1%)肿瘤复发3例,脊髓种植1例,死亡1例.结论 视神经胶质瘤手术切除效果较好,但是视神经管内易残余肿瘤,术后应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