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一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能否促进成骨,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3月龄大耳白兔9只,采用PRF修复标准化颅骨缺损。常规取材,进行软X线摄片及HE、改良Go—mori染色光镜观察。结果:IPP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兔颅骨软X线片显示之新生骨小梁面积,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PRF修复组骨小梁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O.05),4周差异显著性最大(P〈O.01)。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成熟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RF能够显著促进兔颅骨缺损的愈合,且早期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骨缺损早期引导骨生成的能力,为PRF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2只大白兔分Ⅰ组、Ⅱ组,每组6只12侧下颌骨骨缺损。Ⅰ组应用方法 A、B充填各6侧。Ⅱ组应用方法 C、D充填各6侧。(A:PRF覆盖骨粉,B:胶原膜覆盖骨粉,C:PRF混合骨粉,D:骨粉)。术后2周、4周、8周处死Ⅰ,Ⅱ组各2只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及CT骨密度值检测。结果:(1)各时间段大体观察骨愈合硬度A组与C组相似,较B组、D组硬度强,B组优于D组。(2)各时间段HE染色比较A组及C组新生骨组织及再血管化相似,均优于B组、D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D组规则。(3)骨密度测量2周、4周A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与B、D组之间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8周A组与C、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D组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讨论:PRF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对比研究。结论:(1)PRF联合骨粉引导骨再生早期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骨粉或覆盖胶原膜。(2)PRF覆盖骨粉及PRF混合骨粉引导骨再生效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富血小板血浆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PRP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每只犬一侧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及其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拔牙处植入种植体,每只犬共植入3颗种植体,第一、二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对照组,对侧第四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实验A组,同侧第四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实验B组。种植术中同期制备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A组植入PRP/OAM;B组植入PRP/磷酸三钙;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种植术后8、16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密度,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周时,实验A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实验B组种植体边缘可见新骨形成,但量较少;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8周时骨密度测量,各组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周时,实验A组可见哈佛系统,实验A、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仅为纤维性结合。16周时骨密度测量,两实验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RP及PRP/OAM可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Bio-Oss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周骨缺损中骨形成蛋白2(BMP-2)、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制备单侧牙周骨缺损模型,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Bio-Oss骨(Bio-Oss组)、PRF(PRF组)和Bio-Oss/PRF复合物(Bio-Oss/PRF组),以未植入任何材料者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及BMP-2、OPG、RANKL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表达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显示,Bio-Oss/PRF组术后8周时见部分成熟骨,12周见骨板形成,骨成熟度较高。析因分析显示Bio-Oss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30,P<0.001);OPG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7.03,P<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39,P = 0.046)。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F = 0.68,P = 0.544);OPG和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PG = 1070.93,POPG<0.001;FRANKL = 2306.15,PRANKL<0.001)。Bio-Oss/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OPG和RANKL表达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13.29,PBMP-2<0.001;FOPG = 237.91,POPG<0.001;FRANKL = 132.48,PRANKL<0.001)。空白对照组在4、8和12周时BMP-2和OPG表达量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88.33,PBMP-2<0.001;FOPG = 30.06,POPG<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6.52,P<0.001)。 结论Bio-Oss骨复合PRF应用可促进成骨以修复牙周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赵旺  刘旭辉  刘维贤 《口腔医学》2009,29(4):183-185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评价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下颌1、2、4前磨牙。每只犬左右两侧实验牙位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第4前磨牙牙位为实验A组,第1、2前磨牙牙位为实验B组,对照侧第1、2前磨牙牙位为对照组。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制备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实验A组骨缺损区植入OAM/PRP;B组植入OAM;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8、16周分别处死动物2只,进行组织学观察,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结果8周时,A、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各组间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16周时,实验A、B组可见哈佛氏系统,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为纤维性结合。实验各组C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OAM及PRP/OAM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通过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与自体骨混合,研究其对促进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全血离心制备PRF,利用超声骨刀取自拔牙术区周围外斜线的自体骨,实验组为PRF混合自体骨,将两者混合置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的牙槽窝内,随后覆盖PRF膜,严密缝合。对照组为单纯去骨拔牙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定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ODD)变化以评价远中骨再生效果;通过临床术后症状严重度评定量表(postoperative sympotom severity scale,PoSSe)评价术后症状的严重程度;测定术后3、6个月时下颌第二磨牙远端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水平(attachment level,AL)等以评价牙周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ODD在术后3、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相对术前比较,实验组ODD平均减...  相似文献   

8.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旺  周子敬  刘维贤 《口腔医学》2009,29(6):295-29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能力。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单侧下颌1、2、4前磨牙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其周围制备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实验组植入PRP/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对照组植入TCP。8、16周分别处死动物2只,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观察新骨形成和种植体-新骨界面情况,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结果8周及16周通过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RP/TCP作为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骨移植材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及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海奥生物膜联合骨粉用于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缺损处早期引导骨生成的能力。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其双侧下颌骨下缘上2mm做圆形骨缺损,A组植入骨粉后覆盖PRF,B组植入骨粉后覆盖海奥生物膜,C组植入骨粉。术后2,4,8周分期分组处死动物,取下颌骨缺损植骨区标本。标本行大体观察、CT及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观察,骨缺损区早期骨愈合坚硬度A组>B组>C组。CT观察,骨缺损区骨密度早期A组>B组>C组,统计学分析,2周、4周时A组B组C组之间骨密度值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8周组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与C组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同期比较A组新生骨组织及再生血管化均优于B组、C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结论:PRF在骨缺损的修复中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新骨形成的时间和质量,对引导成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天然煅烧骨(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对颅骨缺损修复疗效,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选18只成年兔在颅骨左右侧分别制作10 mm直径大小圆形骨缺损,分为实验1组(植入CBB)、实验2组(植入PRF和CBB)和对照组(不植骨)。在术后4周、12周、20周取颅骨标本,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荧光染色、影像学CT测定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成骨速度、移植物吸收和骨密度值。 结果 在术后4周、12周和20周时实验1组和实验2组新骨形成速度、成骨面积、成骨钙化程度及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实验2组成骨面积和骨密度大于实验1组(P<0.05),中央网孔内成骨明显;对照组在12周和20周新骨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CBB对颅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疗效,PRF可促进CBB对骨缺损修复作用,可能与PRF的骨诱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兔拔牙窝对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只,阳性组5只,阴性组5只,拔除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植入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阳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粉),并以自然愈合拔牙窝为阴性对照,用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兔上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4周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为:实验组〉阳性组〉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和阳性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及骨组织修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RF独立做为移植充填材料能够有效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长度,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小鼠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8~10周的Balb/C小鼠21只,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皮肤缺损空白对照组,上市产品对照组(AD甲壳素),冻干异种PRF颗粒组,在背部制备1个1.5 cm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通过大体观察,测定伤口愈合时间和愈合率,并在第21天,取皮肤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愈合情况。结果:伤后21 d,各组创面逐渐缩小,冻干异种PRF颗粒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其余各组(P<0.01),并且愈合时间较其余各组短。结论:PRF可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是一种富含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自体来源的新型生物材料,被誉为新一代血小板浓缩物。本文就PRF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医学研究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对颌骨缺损愈合早期骨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拔除5只狗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后扩大牙槽窝,形成骨缺损模型。实验侧植入Osteoset和富血小板血浆,对照侧植入Osteoset。术后2、4、6周对缺损区进行^99m锝骨显像定量测定缺损区新骨生成代谢活性。结果:各缺损区均呈现放射性核素浓集区,并在第4周达到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仅在第2周放射性计数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第4、6周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移植后颌骨缺损愈合骨代谢活性,其效应在术后早期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在拔牙位点引导新骨形成的作用,考察OAM复合PRF促进拔牙位点保存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12月龄健康雄性Beagle犬6只,建立动物模型,微创拔除两侧上、下颌第二侧切牙。4个位点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植入PRF与OAM复合物、单一的PRF或OAM,以及空白对照。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处死3只动物并立即在拔牙位点部位取材,制作组织切片H.E和甲苯胺蓝染色,进行骨计量学分析。结果:A组骨小梁宽度、位点区骨量和成骨细胞数均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1)。析因分析显示OAM复合PRF在拔牙位点区引导新骨形成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OAM或PRF(P<0.01)。结论:OAM复合PRF可以增加拔牙位点区的成骨细胞数。骨量明显增加,有助于骨改建和改善拔牙位点区牙槽骨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对珊瑚支架上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将MSCs悬液与同一供体来源的PRP混合后滴加到珊瑚圆片上,形成珊瑚/MSCs/PRP复合物。以同样数量MSCs或PRP制备珊瑚/MSCs和珊瑚/PRP复合物。将3种复合物植入同一裸鼠的背部皮下。术后4周和8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测量分析评价其异位成骨情况。结果:植入后4周或8周,珊瑚/MSCs/PRP组珊瑚表面及其孔洞内有大量的软骨或骨质形成;珊瑚/MSCs组珊瑚表面及其孔洞内也有软骨或骨质形成,并有纤维结缔组织长入;珊瑚/MSCs/PRP组形成的软骨或骨质的量明显多于珊瑚/MSCs组(P〈0.01);珊瑚/PRP组珊瑚周围及其孔洞内有大量纤维组织,未见骨或软骨形成。结论:PRP促进了珊瑚支架上MSCs的异位成骨。  相似文献   

17.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采取肘静脉全血制备6份PRF标本,分别行光镜、SEM和TEM观察。采集对照组2名志愿者静脉全血制备PRP进行SEM观察。结果:PRF中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疏松的立体网络结构,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分布于纤维蛋白网中,血小板内a颗粒部分破裂。PRP中血小板伸出大量的伪足并且聚集成簇相互堆叠,少量白细胞散在。结论:PRF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是其相对延长生长因子作用时间的结构基础,所含的大量白细胞可能具有很高的免疫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富血小板血浆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r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r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加入含1%PRP的DMEM条件培养基,对照组为不含PRP的DMEM培养基,在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分布和增殖指数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测定、骨钙素(OCN)含量测定以及骨桥蛋白(OPN)mRNA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PRP作用7d后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指数由22.89±1.24增至33.15±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ALP染色呈阳性,且ALP活性、OCN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PN mRN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组的3.48倍。结论:PRP可促进rBMSCs的增殖并可提高rBMSCs的体外成骨潜能,使其向成骨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异种煅烧骨和Bio-oss骨分别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det-rich fibrin,PRF)联合,及其各自单独使用对牙周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制备煅烧骨,PRF凝胶及其复合物。选5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PRF凝胶组、煅烧骨组、Bio-oss骨组、煅烧骨/PRF凝胶组、Bio-oss骨/PRF凝胶组,将这些材料植入牙周缺损区,每组9只兔子。术后4周、8周和l2周处死动物,获取完整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行组织学染色检测,测量新生牙周组织的高度。结果:X线结果表明:4周、8周和l2周煅烧骨/PRF 组和Bio-oss/PRF 组平均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缺损处骨组织连续。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均在牙根面可见新生牙骨质样组织、牙周膜和牙槽骨样组织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增多。12周时,煅烧骨/PRF凝胶、Bio-oss骨/PRF凝胶较空白对照组明显提高,较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煅烧骨/PRF凝胶、Bio-oss骨/PRF凝胶复合物可明显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