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人正常肺及肺腺癌组织中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BASC)相关指标,明确BASC是否在人肺组织中存在及其组织定位。方法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方法将经过脱蜡、抗原修复好的组织切片通过5%脱脂奶粉溶液封闭检测,再通过先后加入一抗、二抗以及染核、封片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判定结果时可见合成蛋白复合物(SPC)和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阳性表达细胞呈绿色,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阳性表达细胞呈红色,而SPC/CCSP或CCSP/OCT4双阳性细胞呈黄色,细胞核呈蓝色。结果在人正常肺组织中可检测到SPC、CCSP及OCT4。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正常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SPC、CCSP双阳性表达细胞,呈现BASC的表型特征,且均表达OCT4,定位于细支气管一肺泡导管连接处。在人肺腺癌组织中亦可检测到BASC样癌干细胞,在30例肺腺癌组织中26例同时检测出SPC及CCSP,属检测出BASC病例。18例同时检测出OCT4表达。结论人正常肺组织中可检测到BASC,且在肺腺癌组织中可检测到具有BASC表型特征的癌干细胞,提示人肺腺癌可能源自BASC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肺癌各种组织类型中,腺癌是主要类型之一。近年研究证实[1],腺癌已逐步取代了鳞状细胞癌的地位。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lung carcinoma,BAC)为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与普通的腺癌不同,它分为3个亚型:(1)粘液上皮型(或称分泌型),(2)细支气管上皮型(或称非分泌型),(3)炎性硬化型(或称低分化型)。BAC的肿瘤细胞生长于原有的肺泡壁上,保持肺泡结构为其特征。与其它支气管源性肺癌相比,BAC具有其固有的组织起源和形态特征。追溯其组织起源、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弹力纤维染色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腺癌鉴别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及肺腺癌合并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例标本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染色,比较观察各组染色结果。结果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弹力纤维染色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胸膜是否发生侵犯进行分型,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与临床手术证实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弹力纤维染色特点可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鉴别诊断能力。同时可根据病变表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进行分型,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M2-1基因在人肺腺癌PAa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将携有RSV M2-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XJ-41/M2-1,在脂质体介导下,导入人肺腺癌PAa细胞株.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继续培养,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2-1在人肺腺癌PAa细胞内的稳定表达情况.结果经RT-PCR方法扩增到M2-1 620bp特异性条带.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转染PXJ-41/M2-1后的PAa细胞内有M2-l蛋白的表达.结论在脂质体介导下,M2-1可导入PAa细胞内并获得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β-榄香烯逆转肺腺癌耐药的机制。方法选择对A549/DDP细胞无细胞毒性的β-榄香烯浓度处理A549/DDP细胞,设β-榄香烯组与对照组,两组细胞均给予不同浓度的DDP(0.25、0.5、1、2、4、8、16、32μg·mL-1)处理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耐药相关蛋白(P-gp、survivin、p21)及Notch信号通路蛋白(Notch1、Hes1、Hey2)的表达。A549/DDP细胞在β-榄香烯处理的基础上,联合1μg·mL-1Notch信号通路激活剂rhNF-κB处理,比较两组的IC50,Western blotting检测P-gp以及Notch1、Hes1、Hey2的表达。结果当β-榄香烯浓度低于20μg·mL-1时,其对A549/DDP细胞的抑制率小于10%,无细胞毒性。β-榄香烯组DDP的IC50显著低于对照组(t=14.712,P<0.05),逆转倍数为4.452倍。β-榄香烯组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caspase 9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榄香烯组P-gp、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而p2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榄香烯组Notch1、Hes1、Hey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榄香烯+rhNF-κB组DDP的IC50以及P-gp、Notch1、Hes1、Hey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β-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促进A549/DDP细胞凋亡,并逆转肺腺癌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肺腺癌A549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体外培养,分别用TWP(0、20、40、80μmol/L)处理24、48和72 h,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A549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情况,Matrigel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549细胞中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随培养时间延长,20、40、80μmol/L TWP组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升高(P<0.05);20、40、80μmol/L TWP组A549细胞凋亡率[(8.78±0.69)%、(10.36±1.13)%、(21.68±2.11)%]均显著升高(P<0.05),穿膜细胞数[(122.08±30.72)、(83.34±19.75)、(43.58±13.29)个]、p-PI3K/PI3K比值[(0.76±0.13)、(0.55±0.12)、(0.36±0.09)]、p-AKT/AKT比值[(0.53±0.14)、(0.35±0.09)、(0.21±0.05)]均显著降低(P<0.05);0、20、40、80μmol/L TWP组A549细胞诱导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管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35.85±8.72)、(24.13±6.86)、(15.34±4.66)、(9.15±2.25)个比(6.31±1.49)个,P<0.05],A549细胞诱导HUVEC成管数量均随TWP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 TWP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行为,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腺癌流行病学的最新趋势。方法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SEER)收集 2000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肺腺癌病人资料,分析年龄调整后的发病率、年龄标准化后的相对生存率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肺腺癌病人 310 702例,年龄调整后发病率分别从 2000年的 21.3/100 000上升到 2016年的 21.5/100 000,特别是在女性、年龄 ≥70岁、黑种人、美洲印第安人 /阿拉斯加原住民( AI/AN)、亚洲 /太平洋岛民( API)、病理分级 Ⅰ级、局限期和远处转移者中,分别从 2000年的18.6/100000、110.3/100 000、22.4/100 000、6.5/100 000、16.6/100 000、1.7/100 000、4.3/100 000、11.0/100 000上升至 2016年的20.8/100000、135.0/100 000、23.8/100 000、8.5/100 000、19.1/100 000、2.0/100 000、5.5/100 000、11.4/100 000,其中年龄 ≥70岁者升高幅度最大,但在男性、 <60岁、 60~<70岁、白种人、病理分级为 Ⅱ~Ⅳ级以及局部转移者中,经年龄调整后的发病率是降低的,分别从 2000年的 25.0/100 000、5.8/100 000、85.4/100 000、21.6/100 000、4.3/100 000、6.5/100 000、0.2/100 000、4.8/100 000降至 2016年的 22.5/100 000、4.7/100 000、69.8/100 000、21.4/100 000、4.0/100 000、4.4/100 000、0.1/100 000、4.2/100 000,其中 60~< 70岁者降低幅度最大。研究期间,经年龄标准化后的 3年相对生存率和 5年相对生存率均是升高的,分别从 2000年的 26.2%、20.3%上升到2016年的 32.7%、25.0%。亚组分析发现,女性、 60~<70岁、 API、病理分级 Ⅰ级、局部转移者的 3年、 5年相对生存率升高得较明显,其 3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从 2000年的 30.8%、27.5%、27.6%、53.0%、41.0%上升至 2011年的 37.7%、35.9%、39.3%、67.6%、52.6%,其 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从 2000年的 24.1%、21.1%、18.8%、46.3%、29.9%上升至 29.3%、27.2%、27.7%、61.1%、41.5%。结论总体上,肺腺癌经年龄调整后的发病率略有升高,经年龄标准化后的相对生存率逐渐升高。其中,病理分级较低、局限期发病率和生存率的升高可能得益于肺癌筛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CT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对早期肺腺癌近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1—12月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肺段切除术治疗的早期肺腺癌病人 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 CT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治疗的精准治疗组( n=41)、接受传统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治疗的传统治疗组( n=59),对比其手术情况相关指标、肺功能参数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 1年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精准治疗组病人的手术时间(102.31±19.38)min短于传统治疗组( 118.64±21.23)min,术中出血量( 62.45±8.34)mL少于传统治疗组(77.23±10.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精准治疗组、传统治疗组病人的淋巴结清扫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个月,精准治疗组病人的用力肺活量( FVC)(3.40±0.56)L、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2.31±0.40)L、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17.95±2.68) mL·mmHg.1 ·min.1水平分别高于传统治疗组的( 2.86±0.41)L、(2.08±0.36)L、(14.53±2.10)mL·mmHg.1 ·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精准治疗组、传统治疗组病人的 FVC、FEV1、DLC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精准治疗组、传统治疗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 1年内,两组病人均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CT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可优化手术过程、改善早期肺腺癌病人术后早期的肺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精准可靠的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aysis,WGCNA)及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识别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枢纽基因.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497例肺腺癌组织和54例正常肺组织的R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与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榆测33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 mRNA和外周静脉血中CK19mRNA表达变化.另选10例正常人外周血为对照.结果 33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 mRNA的阳性率为78.79%(26/33),外周血CK19 mRNA的阳性率为57.58%(19/33);10例正常人外周血无CK19 mRNA阳性表达.肺腺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VEGFmRNA高表达者与VEGF mRNA低表达者CK19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肺腺癌患者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和淋巴结及血行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肺腺癌组织中VEGF mRNA和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有助于评估肺癌转移、病理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玉蓉  孟刚 《安徽医药》2018,39(8):932-935
目的 探讨弹力纤维在肺腺癌组织中的分布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术后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的标本123例。所有病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弹力纤维在肺腺癌中的分布量,同时依据弹力纤维在癌组织中量的多少,将弹力纤维量的表达分为I级、Ⅱ级、Ⅲ级3个等级,术后随访5~66个月,分析弹力纤维3个等级与肺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3例肺腺癌中,弹力纤维I级60例(48.78%),Ⅱ级23例(18.70%),Ⅲ级40例(32.52%);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弹力纤维分级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显示,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肿瘤直径、淋巴结分期和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结果显示,123例肺腺癌中,弹力纤维I级、Ⅱ级、Ⅲ级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0.00%、79.30%、95.00%,弹力纤维Ⅲ级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I级、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分期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弹力纤维分级与患者预后无关(P > 0.05)。结论 弹力纤维明显增生的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弹力纤维增生不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艳  高习文  颜志军  黄绍光 《安徽医药》2013,17(9):1510-1512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阳性表达,以及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的异常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例肺腺癌标本中MMP-9、TIMP-1及E-cad的表达水平.结果 31例肺癌组织中,MMP-9和TIMP-1的阳性表达率及E-cad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0.9% 、54.8%和67.7%.MMP-9和TIMP-1的高表达及E-cad的异常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有差异(P<0.01,P<0.05,P<0.05).不同病理学分级之间E-cad的异常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9、TIMP-1的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不同分级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MP-9、TIMP-1及E-cad的异常表达与肺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能用于肺腺癌的临床预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杨睿  李占江  陈腾飞 《安徽医药》2024,28(4):764-767
目的分析 YTH结构域家族蛋白 2(YTHDF2)及叉头蛋白转录因子 3(FOXO3)在肺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 2020年 1月至 2021年 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肺腺癌病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 5 cm以上) 80对,收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数据库查询 YTHDF2、FOXO3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YTHDF2、FOXO3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YTHDF2、FOXO3蛋白水平与肺腺癌病人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分析肺腺癌中 YTHDF2与 FOXO3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对病人进行为期 3年的随访,分析病人 3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YTHDF2、FOXO3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 34.00%、26.0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中 79.48%、61.54%(P<0.05)。 YTHDF2蛋白表达情况与肺腺癌病人年龄、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 P<0.05);与 TNM分期、性别无关( P>0.05); FOXO3蛋白表达情况与肺腺癌病人性别和分化程度相关(P<0.05);肺腺癌组织中 YTHDF2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病人 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53.30%、14.00%,经 log-ran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OXO3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病人 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64.50%、12.20%,经 Log-Ran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YTHDF2、 FOXO3在肺腺癌组织中均低表达,与病人肿瘤分化程度及 3年累积生存率有关,有望成为评估肺腺癌病人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PARP-1、P-gp和LR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蛋白与P糖蛋白(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肺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ARP-1、P-gp和LRP的表达结果。结果 PARP-1、P-gp和L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05%、50.82%、67.21%,与周围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LRP的表达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gp、PARP-1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gt;0.05)。P-gp与LRP、PARP-1与LRP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5、0.269,P〈0.05),P-gp与PARP-1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23,P=0.084)。结论 P-gp、LRP和PAR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三者可作为判断肺腺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邓增华  谢辉  陈振岗  王广舜  张成岗 《天津医药》2015,43(12):1386-1389
目的观察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对小鼠肺腺癌的干预效果,探讨炎症和肺腺癌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肺腺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0 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植物多糖组、吡格列酮组、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联合干预组(联合组),每组20 只;植物多糖组给予植物多糖溶液500 mg/kg,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溶液15 mg/kg,联合组给予500 mg/kg 植物多糖+15 mg/kg 吡格列酮;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0 mL/kg),均1 次/d,5 d/周;共 20 周。观察各组不同时间小鼠肺腺癌成瘤情况,分别于第12 周和20 周,处死小鼠后检测各组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 含量。结果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平稳上升,其余组小鼠在乌拉坦注射期体质量持续下降,然后持续上升;第20 周,对照组小鼠肺表面未见结节,其余组均见明显的肺结节,且小鼠肺的脏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第12 周和20 周时,模型、吡格列酮、植物多糖和联合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 IL-1β和IL-6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吡格列酮、植物多糖和联合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IL-1β和IL-6 含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持续的炎症反应是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均能降低肺腺癌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提示可将其用于临床肺腺癌的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5例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肺腺癌初治患者,采用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给药,并口服地塞米松、叶酸和肌内注射维生素B12预处理;顺铂75mg/m2,静滴,分2~4d给药,均予以保肝、护胃、止吐药物。治疗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毒副反应。结果 35例患者中,客观有效率为29%,疾病控制率为69%,PFS8个月(2~1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9个月(3~19个月)。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均未达到Ⅲ~Ⅳ度。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埃克替尼(icotinib)治疗晚期肺腺癌非吸烟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7例口服埃克替尼晚期肺腺癌非吸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症状缓解时间、KPS评分变化、客观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症状缓解时间4~10 d,KPS评分升高率为70.6%(12例),完全缓解率(CR)0%,部分缓解率(PR)为52.9%(9例),疾病稳定率(SD)为35.3%(6例),疾病进展率(PD)为11.8%(2例)。一线治疗9例,CR 0%,PR 66.7%(6例),SD 11.1%(1例),PD 22.2%(2例)。二线及以上治疗8例,CR 0%,PR37.5%(3例),SD 62.5%(5例),PD 0%(0例)。轻度皮肤干燥、皮疹、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5%,11.8%,11.8%,均为轻度。结论: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非吸烟患者疗效较好,一线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肺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原位肺腺癌患者和120例微浸润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120例,年龄25~79岁。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ARMS-PCR)方法检测以上组织中EGFR基因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χ2检验。结果 受检的174例标本中,EGFR基因的总突变率为58.6%(102/174),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分别占4.9%(5/102)、27.5%(28/102)、3.0%(3/102)、64.7%(66/102)。EGFR基因突变率的特点为:女性患者(64.2%,77/120)高于男性患者(46.3%,25/54)(P=0.027);无吸烟史患者(64.7%,77/119)高于有吸烟史患者(45.5%,25/55)(P=0.017);微浸润肺腺癌患者(65.0%,78/120)高于原位肺腺癌患者(44.4%,24/54)(P=0.011);纯磨玻璃病灶(59.8%,67/112)和混杂磨玻璃病灶(63.5%,33/52)高于实性病灶(20.0%,2/10)(P=0.035);肿物长径≥1 cm的(76.9%,60/78)明显高于肿物长径<1 cm的(43.8%,42/96)(P=0.00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804)。结论 在早期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常见于女性、无吸烟史、微浸润肺腺癌、磨玻璃病灶、肿物长径≥1 cm的患者,以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EGFR基因突变在早期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NLRC3与肺腺癌(LUAD)和肺鳞癌(LUSC)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利用Oncomine和PrognoScan数据库分别获取肺癌患者NLRC3基因转录水平和生存预后指标;采用TIMER数据库分析NLRC3基因表达和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LUAD、LUSC组织NLRC3mRNA的转录水平较正常组织显著降低(log2 Fold Change=-1.480,-2.226和-3.753;P<0.01)。但NLRC3基因的表达仅与LUAD患者生存预后相关,队列研究显示高NLRC3表达的LUAD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延长(GSE13213,OS HR=0.62,P cor=0.015 2;GSE31210,OS HR=0.40,P cor=0.000 8;GSE31210,RFS HR=0.45和0.64,P cor=0.000 3和0.046 0)。此外,NLRC3基因表达促进LUAD和LUSC免疫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P<0.01)。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分类中B细胞、CD8+ 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水平较高的LUAD患者存活时间越长,预后越好(Log-rank P<0.05),但浸润的免疫细胞对LUSC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Log-rank P>0.05)。本研究还发现NLRC3改善LUAD患者预后可能与增加肿瘤组织中肿瘤诱导浆蛋白样B细胞(tumor-induced plasmablast-like-enriched B cell,TIPB;cor=0.724、0.501、0.598,P<0.01)的浸润有关。结论:NLRC3有望成为LUAD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免疫相关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