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欣杰  周杭帅  刘然  吴从霞 《眼科》2012,21(6):381-383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后1天角膜形态变化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50~-6.0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例(30眼)。方法 双眼配戴夜戴型角膜 塑形镜,配戴前、配戴一夜摘镜时和摘镜后4小时分别测量等效球镜度、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角 膜平坦、陡峭K值和中央角膜厚度,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 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黏滞性CH值,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夜后等 球镜效度由配戴前(-3.72±1.82) D下降到(-2.12±1.93) D,角膜曲率平坦K1值从(41.95± 1.12) D下降到(41.22±1.34) D,摘镜4小时后等效球镜度回升到(-2.59±1.98)D,角膜曲率 平坦K1值回升到(41.44±40.10) D。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一夜后由(535.9±34.5)μm增加到( 553.3±36.6)μm(P=0.000),摘镜4小时恢复至(535.0±40.3)μm。配戴一夜后CRF值由 (10.0±1.4)mm Hg升高至(10.7±1.5)mm Hg(P=0.037)。CH值由(10.6±1.4)mm Hg略有升 高至(10.7±1.3) mm Hg(P=0.208)。摘镜后4小时,与刚摘镜时比CRF值回降至(9.6±1.2)mm Hg(P=0.000),与配戴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CH与配戴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3)。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天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测 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眼科, 2012, 21: 381-38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 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5年105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年龄8~12岁,等效球镜度-0.50~-5.00 D。方法 观察组35例(70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比70例近视儿童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1年,测量裸眼视力(LogMAR视力表)及屈光度(等效球镜);采用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Humphery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心角膜厚度。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变化量。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组(观察组)戴镜前球镜度数为(-4.15±1.08)D,戴镜后1年为(-3.21±1.0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 P<0.001);对照组为(-4.71±1.36)D,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9±1.6)D,对照组(0.06±1.9)D(t=2.35,P=0.02)。观察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69±0.14,戴镜后0.42±0.11(t=10.8, P<0.001),对照组0.58±0.15(t=-5.43,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26±0.19,对照组-0.03±0.19(t=-5.7,P<0.001)。观察组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7.42±0.91)mm,戴镜后(27.0±1.2)mm(t=1.8,P=0.07),对照组(28.2±1.1)mm(t=-16.9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35±0.6)mm,对照组(1.3±1.1)mm(t=8.02,P<0.001)。观察组戴镜前角膜厚度为(550.2±30.5)μm,戴镜后(548.1±26.8)μm(t=0.31, P=0.71),对照组(554.2±23.6)μm(t=1.55,P=0.24);观察组前后变化量(2.3±1.36)μm,对照组(1.8±1.31)μm(t=1.78,P=0.08)。观察组戴镜前角膜曲率为(43.52±1.07)D,戴镜后(38.02±2.20)D(t=17.2, P<0.001),对照组(44.37±2.12)D(t=-13.8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3.81±2.17)D,对照组(0.91±1.4)D(t=8.03,P<0.001)。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轻、中度近视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眼科,2016, 25: 98-1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并与本院同样条件的渐进镜、框架镜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为(-4.34±1.43)D,等效屈光度增幅(0.49±0.68)D,平均每年增幅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1)。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42)D,较配戴前扁平(0.09±0.34)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每年近视加深约0.15D,角膜塑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琳  席守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78-1381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随机分成两组,日戴组29眼,夜戴组60眼,戴镜时间8~10h,检查戴镜后1 wk;1,3,6 mo患者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角膜有无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结果:戴镜1 wk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残余屈光度明显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8±1.13 D下降为40.79±1.26D(日戴组),42.18±1.03D 下降为40.35±0.99D(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1,3,6mo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mo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最为显著,与戴镜前比较分别下降了7 .26±1.38μm (日戴组)和15 .15±0.50μm(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数增加,分别为9眼(31%,日戴组)和28眼(47%,夜戴组)。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但不能忽视验配带来的风险,应以规范的验配流程、熟练的验配技术提高配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触镜室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9例(57眼),平均年龄(9.7±2.1)岁,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75 D,验配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屈光检查、Oculus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地形图、Canon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根据角膜中央K值及e值采用经验法进行镜片验配。分别于戴镜1 d及7 d后进行角膜曲率测量,测得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对戴镜前、戴镜后1 d、戴镜后7 d的视力、角膜曲率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对CH及CRF值与戴镜1 d、7 d后角膜曲率变化值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配戴1 d后角膜曲率平坦K1由(42.76±0.78)D下降到(41.78±0.86)D,戴镜7 d后下降为(40.52±1.26)D(F=71.962,P<0.05),戴镜1 d后陡峭K2由(43.91±0.81)D下降到(43.34±0.89)D,戴镜7 d后下降到(42.14±1.44)D(F=40.602,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CRF值与戴镜后1 d、7 d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的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及CRF值在角膜塑形术角膜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常规角膜塑形术矫治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度为-0.50~-6.25 D,顺规角膜散光为-1.76~-3.02 D,年龄为6~18岁的患者33例(60眼),观察戴角膜塑形镜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改变情况,并结合角膜地形图改变情况对矫治效果进行分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影响因素。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为4.15±0.23,配戴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分别为4.59±0.23、4.90±0.11、4.96±0.07、4.86±0.25、4.93±0.10、4.93±0.11,配戴后U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矫治效果Ⅰ级35眼(58%),Ⅱ级15眼(25%),Ⅲ级8眼(13%),Ⅳ级2眼(3%)。患者屈光度、角膜散光度、角膜下方与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角膜陡K(SK)值和角膜e值对矫治效果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改良的验配方法,常规球面角膜塑形镜也可以选择性用于自身条件较好的1.50 D以上角膜散光近视患者,并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10.0岁组;B组,11.0~13.0岁组;C组,14.0~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P<0.05)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随访2 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2 a以上,并按时复查者110例(206眼)纳入研究,按照近视度数和角膜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中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6.00 D)、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 D)和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46.0 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39±0.080)logMAR、(0.029±0.070)logMAR、(0.025±0.090)logMAR、(0.016±0.050)logMAR、(0.300±0.830)logMAR,与戴镜前(0.710±0.280)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在戴镜后1 a、2 a与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 a、2 a分别为(38.75±0.35)D、(39.96±1.96)D,与戴镜后1个月[(40.04±0.14)D]、3个月[(39.75±2.05)D]、6个月[(39.18±1.06)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个月[(41.98±1.09)D]、2 a[(40.85±2.20)D]与戴镜后3个月[(41.47±1.09)D]、6个月[(41.02±1.12)D]、1 a[(40.63±1.1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下,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6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利用超声诊断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和观察44例86眼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后6 mo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 mo后,白天裸眼视力稳定在1.0~1.2,无明显眼部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稍有减少,但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角膜中央厚度变薄及眼轴长度仍有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05,左眼:P=0.013),中央角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19,左眼:P=0.006)。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mo,眼轴长度依然有增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中央角膜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13.
王小涛  陈海英  刘刚  张川 《眼科》2021,30(2):125-129
目的 分析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伴高度散光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配戴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患者35例(67眼),近视屈光度-1.00~-4.00 D,散光-1.50~-3.00 D.方法 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3、6、12个月的裸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l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 的 SE 下降, 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1 wk开始变薄,1、3、6 l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后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1-2013年在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3年以上、按时复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21例(42眼)。方法 依近视度数将患眼分为高度数眼组(高于-3.00 D)及低度数眼组(低于等于-3.00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各组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5.16±0.78)mm、(25.27±0.81)mm、(25.43±0.91)mm、(25.50±0.85)mm和(25.64±0.87)mm,低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4.13±0.99)mm、(24.38±0.96)mm、(24.49±1.00)mm、(24.71±0.94)mm和(24.88±1.01)mm,双眼眼轴均随时间增长(F=48.2;P=0.000),高度数眼组眼轴更长(F=10.186;P=0.003)。各时间点眼轴差异量分别为(1.03±0.45)mm、(0.90±0.40)mm、(0.85±0.39)mm、(0.79±0.41)mm及(0.76±0.44)mm,戴镜后双眼眼轴差异量逐渐缩小(F=9.494;P=0.000)。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2.57±278.73)个/mm2、(3393.67±325.88)个/mm2、(3333.76± 288.72)个/mm2、(3276.90±240.49)个/mm2及(3259.71±357.41)个/mm2,低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5.62±352.75)个/mm2、(3387.62±363.57)个/mm2、(3314.05±270.12)个/mm2、(3290.71±327.64)个/mm2及(3307.05±357.12)个/mm2,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下降趋势(F=4.386;P=0.006),双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07, P=0.932)。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8.81±28.34)μm、(531.43±33.30)μm、(526.05±30.84)μm、(523.38±27.54)μm和(525.29±27.92)μm,低度数组眼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9.76±28.72)μm、(536.90±26.51)μm、(534.24±27.67)μm、(534.19±25.84)μm及(531.76±27.16)μm,戴镜后6个月中央角膜厚度下降,以后无变化(F=56.843;P=0.000)。结论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眼轴差距缩小。角膜塑形效果于戴镜6个月内稳定。(眼科, 2017, 26: 131-134)    相似文献   

16.
停戴角膜塑形镜期间角膜前表面形态恢复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屈光度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2 a后停戴不同时间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就诊且配戴角膜塑形镜2 a的8 ~14岁近视患者60例(60只右眼)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根据近视度数分为A组(等效球镜度数≤-2.00 D)、B组(等效球镜度数为>-2.00~-4.00 D)、C组(等效球镜度数为>-4.00~-6.00 D),分别在停戴角膜塑形镜l周、2周、1个月观察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包括平K值(FK值)、陡K值(SK值)和平均K值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眼轴长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A组角膜FK值、SK值、平均K值在停戴2周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角膜FK值、SK值、平均K值在停戴1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戴镜前水平;C组停戴1个月后FK值、SK值、平均K值与戴镜前相比,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中央角膜厚度在停戴2周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的眼轴长度,停戴2周与停戴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停戴1个月与停戴2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停戴1个月后,A组、B组、C组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分别增长了(0.43±0.36) mm、(0.35±0.21)mm和(0.36 ±0.29) mm.结论 不同屈光度停戴后角膜参数恢复到戴镜前水平所需时间不同;短时间停戴未见眼轴长度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