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病例研究。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屈光参差儿童40 例,年龄9~15 岁,随访时间1 年。双眼根据是否配戴角膜塑形镜分为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戴镜眼组)和未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未戴镜眼组)。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2.51±0.95)D;未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0.10±0.52)D。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范围1.00~4.38 D,平均(2.61±1.04)D。观察戴镜前及戴镜1 年后的双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眼轴、前房深度及角膜形态参数等变化,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双眼UCVA(LogMAR)差值由0.77±0.29下降至0.17±0.22(t=-15.865,P < 0.001),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值由(2.61±1.04)D下降至(2.07±1.05)D(t=-7.366,P < 0.001),双眼眼轴的差值由(0.97±0.66)mm降至(0.67±0.63)mm(t=-5.995,P < 0.001),双眼前房深度的差值由(0.47±0.11)mm下降至(0.01±0.13)mm(t=-2.704,P=0.027)。相关性分析发现戴镜后屈光参差减少量仅与双眼眼轴差值变化量、双眼UCVA差值变化量具有相关性(r=0.539、0.418,P < 0.001)。结论: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屈光参差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近视进展、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高精密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12-2013年间在北京远程视觉视光眼科门诊部初诊验配日本ORTHO-K角膜塑形镜并连续观察3年的150例(300眼)患者,进行戴镜前及戴镜1、2、3年的裂隙灯眼部检查,裸眼视力检查(按五分记录法),泪液分泌检查,并进行眼轴测量,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检测。同时选取其中66眼,由其他品牌更换为日本ORTHO-K角膜塑形镜后,通过患者主诉及检查评分评价其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的情况。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泪液分泌量、角膜厚度、裂隙灯检查角膜结膜状况。结果 3年间角膜结膜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戴镜前裸眼视力4.55±0.34,戴镜3年后视力提高到4.88±0.25(P<0.001)。戴镜前球镜及柱镜屈光度数分别为(-2.99±2.44)D、(-1.17±1.20)D,戴镜初期塑形稳定后球镜、柱镜度数均下降,分别为(-1.95±2.12)D(P=0.01)、(-1.11±1.06)D(P=0.001)。戴镜3年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增长(0.28±0.1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戴镜初期(1年内)角膜厚度变薄较明显,为(-7.71±2.80)μm,以后每年变化分别为(-2.56±2.78)μm、(0.44±2.95)μm。戴镜3年后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前,戴镜1、2、3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44±309)个/mm2、(3265±304)个/mm2、(3264±299)个/mm2、(3270±296)个/mm2,戴镜3年与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在戴镜3年后亦无明显异常变化。原类型镜片舒适度、清晰度、清洁度主觉评分分别为8.69±0.62、9.26±0.72、9.37±0.58;换镜片类型后三项主觉评分明显增高,分别为9.16±0.36、9.33±0.65、9.62±0.47(t=-2.181,-0.601,-0.830;P均<0.05)。结论  三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配戴高精密度角膜塑形镜患者主观舒适度有一定改善,对于裸眼视力提升有明显效果,并有效减缓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无明显眼表损伤出现。(眼科,2018, 27: 353-357)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 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等效球镜度范围为-0.75~-6.00 D。患者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每组32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0.46±0.24 mm) 下降到戴镜2年后(0.33±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治中高度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中高度(-4.00 D以上)青少年近视患者38例(75眼),年龄11~1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6.76±1.45)D。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白天采用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各参数变化。结果裸眼视力(UCVA):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分别为3.93±0.27、4.53±0.21、4.85±0.19、4.90±0.11、4.94±0.13;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1年后散瞳验光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OLMaster测量戴镜前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6.88±1.03)mm、(26.91±1.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数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高度青少年近视患者UCVA,短期内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增长,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2,21(6):371-374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后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1-2013年在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3年以上、按时复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21例(42眼)。方法 依近视度数将患眼分为高度数眼组(高于-3.00 D)及低度数眼组(低于等于-3.00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各组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5.16±0.78)mm、(25.27±0.81)mm、(25.43±0.91)mm、(25.50±0.85)mm和(25.64±0.87)mm,低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4.13±0.99)mm、(24.38±0.96)mm、(24.49±1.00)mm、(24.71±0.94)mm和(24.88±1.01)mm,双眼眼轴均随时间增长(F=48.2;P=0.000),高度数眼组眼轴更长(F=10.186;P=0.003)。各时间点眼轴差异量分别为(1.03±0.45)mm、(0.90±0.40)mm、(0.85±0.39)mm、(0.79±0.41)mm及(0.76±0.44)mm,戴镜后双眼眼轴差异量逐渐缩小(F=9.494;P=0.000)。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2.57±278.73)个/mm2、(3393.67±325.88)个/mm2、(3333.76± 288.72)个/mm2、(3276.90±240.49)个/mm2及(3259.71±357.41)个/mm2,低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5.62±352.75)个/mm2、(3387.62±363.57)个/mm2、(3314.05±270.12)个/mm2、(3290.71±327.64)个/mm2及(3307.05±357.12)个/mm2,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下降趋势(F=4.386;P=0.006),双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07, P=0.932)。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8.81±28.34)μm、(531.43±33.30)μm、(526.05±30.84)μm、(523.38±27.54)μm和(525.29±27.92)μm,低度数组眼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9.76±28.72)μm、(536.90±26.51)μm、(534.24±27.67)μm、(534.19±25.84)μm及(531.76±27.16)μm,戴镜后6个月中央角膜厚度下降,以后无变化(F=56.843;P=0.000)。结论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眼轴差距缩小。角膜塑形效果于戴镜6个月内稳定。(眼科, 2017, 26: 131-13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压(IOP)、角膜曲率(CC)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T)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 年3-12 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散瞳验光测量屈光度并测量CCT、IOP、AL、CC及CT等数据。依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析屈光度与CCT、IOP、AL、CC及中心凹下CT的关系。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 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80例(158眼),年龄(7.9±2.4)岁。低、中、高度近视组SE分别为(-2.28±0.85)D、(-4.43±0.82)D、(-8.51±1.50)D。低、中、高度近视组AL分别为(24.0±0.7)mm、(25.0±0.6)mm、(26.6±1.5)mm,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3,P < 0.001),中心凹下CT分别为(280±82)μm、(207±63)μm、(184±72)μm,3 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 < 0.001)。各组间CCT、IOP、C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度的绝对值与AL呈正相关性(r =0.858,P < 0.001),与CT呈负相关性(r =-0.590,P < 0.001)。CT与AL、CCT呈负相关性(r =-0.567,P < 0.001;r =-0.300,P=0.007),余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随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AL增加,中心凹下CT厚度的减小,而屈光度与CCT、IOP、CC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比COVID-19疫情爆发前后1 年西安市第一医院6~12 岁儿童中低度近视的进展情况。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COVID-19疫情爆发前(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 月,疫情前组)和 爆发后(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 月,疫情后组)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的6~12 岁双眼近视儿 童各100 例(200 眼),纳入具有半年和1 年随访记录者。分析2 组患者基线、半年随访及1 年随访的 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SE)、眼轴/角膜曲率比值(AL/CR)的变化情况。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疫情前组100 例(200 眼),男42 例,女58 例,年龄(9.6±1.2)岁;疫情后组 100 例(200 眼),男49 例,女51 例,年龄(9.2±2.4)岁。在半年随访时,疫情前组AL增长为(0.27± 0.16)mm,疫情后组AL增长幅度较大,为(0.36±0.19)mm,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8, P<0.001);疫情后组SE[(-0.48±0.37)D vs. (-0.74±0.63)D,t=-2.375,P<0.001]及AL/CR(0.017±0.028 vs. 0.029±0.031,t=-6.052,P<0.001)的增长幅度均明显大于疫情前组。1 年随访时,疫情前组AL 增长为(0.46±0.31)mm,疫情后组AL增长幅度更加明显,为(0.61±0.24)mm,2 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1.138,P<0.001);疫情后组SE[(-0.90±0.41)D vs.( -1.25±0.48)D,t=7.253,P<0.001]及 AL/CR(0.030±0.051 vs. 0.046±0.036,t=5.049,P=0.032)的增长幅度均明显大于疫情前组。结论: COVID-19疫情爆发后西安市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6~12 岁学龄段儿童近视进展速度较疫情前更快, 主要表现在AL、SE和AL/CR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核黄素/紫外线A胶原角膜交联术(CXL)治疗薄角膜圆锥角膜患者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7月因圆锥角膜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行CXL治疗的患者19例(32 眼),其中男12例(21眼),女7例(11眼)。以角膜基质厚度400 µm为分界线,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薄 角膜组和厚角膜组。薄角膜组使用低渗性核黄素溶液进行角膜交联术治疗,厚角膜组使用等渗核 黄素溶液进行CXL治疗,术后随访3年,观察角膜最大K(Kmax)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 视力(BCVA)、最薄处角膜厚度(TCT)、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 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薄、厚角 膜组术后Kmax值随时间延长均持续降低(F=24.364,P<0.001;F=10.427,P=0.001);薄角膜组术前, 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60.51±6.11)D、(57.43±6.82)D、(56.13±6.85)D、(54.97±6.66)D, 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P=0.002;t=4.637,P<0.001;t=5.816,P< 0.001);厚角膜组术前,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54.56±6.27)D、(53.25±6.42)D、(52.32± 6.47)D、(51.58±6.70)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6,P=0.040; t=3.302,P=0.005;t=3.769,P=0.002);术前薄角膜组Kmax值高于厚角膜组(t=2.714,P=0.011),术 后1、2、3年2组间K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薄角膜组UCVA、BCVA、TCT与术前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Z=-3.063,P=0.002;t=4.468,P<0.001),厚角膜组 UCVA、BCVA、TC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2,P=0.003;Z=-2.956,P=0.003;Z= -3.410,P=0.001)。2组眼压、E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薄、厚角膜组术前组间及术后 3年组间UCVA、BCVA、眼压、E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3年组间TCT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Z=-4.816,P=0.001;Z=-4.024,P<0.001)。结论:CXL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薄角膜圆锥角膜 患者病情进展,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对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眼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因单眼近视初次验配OK镜或单光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D]儿童,年龄8~13 岁,近视眼的SE为-4.00~-0.75D,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镜组50 例,其中配戴OK镜眼为OK-近视眼组,未配戴OK镜的非近视眼为OK-非近视眼组;单光框架眼镜组(SP组)54例,其中近视眼为SP-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P-非近视眼组。分析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眼轴变化:戴镜1年后,OK-近视眼组与OK-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P<0.001);SP-近视眼组与SP-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眼组(β=-0.11,P=0.006),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眼组(β=0.16,P=0.001)。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量( )与年龄(X)呈负相关:=-0.104X+1.564(R2=0.27,P<0.001)。②双眼眼轴差值变化:OK镜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01)。SP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眼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OK-非近视眼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03)。而SP-近视眼组、SP-非近视眼组的基线Kf与戴镜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配戴OK镜能有效控制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近视眼眼轴增长,但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反而会加速对侧非近视眼的近视进展,且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土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 mm和0.10 mm( 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 mm和0.23 mm( 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 μm、 0.03 mm及+0.02 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 0.001;t=4.473,P<0.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 μm、-0.01 mm及+0.03 mm,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OK)镜对儿童青少年低度近视眼进展控制的长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69例(294只眼)低度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5例(134只眼),女性94例(160只眼);年龄8~14岁,平均年龄(9.5±1.6)岁。按照配戴OK镜时间分为2年、3年及4~5年组。对比患者配戴OK镜前后球镜屈光度、眼轴长度(AL)及角膜曲率的变化。近视眼控制进展以球镜屈光度改变(△SD)和眼轴长度改变(△AL)来衡量。患者的年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AL及平均角膜曲率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将不同性别、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患者的△SD及△AL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相关性。 结果配戴OK镜前,2年、3年及4~5年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3.39±1.36)D、(43.21±1.32)D及(43.32±1.40)D;配戴后分别为(42.91±2.09)D、(42.85±1.30)D及(42.98±1.37)D,配戴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9,5.348,6.613;P<0.05);上述3组患者的△SD分别为(-0.71±0.56)D、(-0.74±0.59)D及(-1.15±0.88)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配戴2年组不同年龄、角膜曲率及AL患者△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78,3.279,7.815;P<0.05);不同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角膜散光及AL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7.389,6.994,3.566,5.708;P<0.05)。配戴3年组不同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患者△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639,13.785,5.443;P<0.05);不同年龄和基线AL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7.280,3.170;P<0.05)。配戴4~5年组不同年龄和基线球镜屈光度患者△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28,4.175;P<0.05);不同年龄和基线球镜屈光度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0.146,4.813;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与各随访时间点△SD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183,0.231,0.508;P<0.05)。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与配戴3年后的△SD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400,0.181;P<0.05)。患者年龄与各随访时间点△AL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26,-0.488,-0.697;P<0.05);基线球镜屈光度及基线AL与配戴2年及3年后△AL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172,-0.184;P<0.05)。 结论随访低度近视眼患者配戴OK镜5年,患者的角膜中央曲率趋于平坦,且维持稳定。OK镜控制低度近视眼进展效果显著,且患者的年龄、球镜屈光度及AL是影响其近视眼进展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眼镜、单光眼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一年效果。设计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北医眼视光远程视觉服务中心的近视儿童321例,其中141例(43.9%,141/321)完成一年随访。平均年龄(11.41±2.29)岁。方法 所有儿童配镜前进行视力、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裂隙灯、Lenstar眼生物参数测量及彩色眼底照相视盘旁萎缩弧分析。根据患者及监护人要求分别选择单光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 SV)、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OK)、周边离焦眼镜(peripheral defocus spectacel lenses, PD)三种不同的矫正方式。观察三组间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的差异。主要指标 配镜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视盘旁萎缩弧的改变。结果 完成一年随访者SV组47例、 OK镜组70例、PD组2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2.89±1.34)D,平均眼轴长度(24.92±0.34)mm。最后随访时,3组儿童眼轴长度均增长,其中OK镜组增长(0.13±0.16)m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F=48.820,P<0.001)。SV组屈光度增长(-0.77±0.79)D,PD组屈光度增长(-0.94±0.47)D(t=1.080,P=0.283)。SV组、PD组、OK镜组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分别为66.7%、38.6%和15.0%(?字2=28.341,P<0.001)。结论 随访一年的结果表明,与单光眼镜、周边离焦眼镜相比,角膜塑形镜控制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效果最佳。(眼科,2016,25: 302-30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 年 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 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 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 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 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 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 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 (-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 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 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 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正常角膜白内障患者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B/F Ratio)、中央角膜厚度(CCT)对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正常角膜白内障患者20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