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贤  孙可  林贞桦  梁斌 《重庆医学》2024,(8):1226-1230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9例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骨质疏松程度、骨折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顶尖距(TAD)、术后髋内翻、外侧壁状态、骨折复位情况及螺旋刀片位置对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影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16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单因素分析显示AO/OTA分型、TAD、术后有无术后髋内翻、外侧壁状态、骨折复位效果、螺旋刀片位置与内固定失败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髋内翻(OR=6.97,95%CI:2.24~21.68,P=0.001)与外侧壁断裂(OR=3.08,95%CI:1.03~9.22,P=0.045)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髋内翻和外侧壁断裂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手术复位应避免出现髋内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跟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内翻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0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发生内翻畸形的占比,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跟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内翻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跟骨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术后,发生内翻畸形25例,占比41.67%;发生内翻畸形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跟骨Sanders分型、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与未发生内翻畸形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内翻畸形患者内侧壁复位程度>2mm、外侧手术入路、骨质疏松、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占比均高于未发生内翻畸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侧壁复位程度>2mm、外侧手术入路、骨质疏松、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为影响跟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内侧壁复位程度>2mm、外侧手术入路、骨质疏松、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为影响跟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结果:35例骨折均在2~6个月骨性愈合,无髋内翻、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疗效评定:优22例,良13例。疗效满意。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2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骨折是否愈合分为愈合组(n=167)和不愈合组(n=33)。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不愈合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螺钉位置不理想、螺钉深度不合适、颈干角不正常和下地负重时间≤15 d占比均高于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骨折至就诊时间、吸烟史、体质量指数、骨折Evans分型、合并高血压和纠正髋内翻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螺钉位置不理想、颈干角不正常、下地负重时间≤15 d均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螺钉位置不理想、颈干角不正常和下地负重时间≤15 d均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并探讨患者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经X线、CT检查和临床症状确诊,且均行髓内固定治疗,并排除不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统计患者内固定治疗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并依据内固定效果将患者分为内固定成功组(316例)和内固定失败组(51例)。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等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3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治疗后,51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为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复位程度、骨质疏松、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髓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而年龄、骨密度、骨折类型、复位程度、内固定位置和基础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发生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79例,年龄50~99岁(平均69.9岁)。测量并收集其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近端外侧壁是否破损、小转子是否移位、术后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术后股骨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术后即时以及末次随访螺旋刀片相对于主钉中心外露部分长度、断端支撑模式。同时记录患者的Singh指数、AO/OTA分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螺旋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中18例出现螺旋刀片过度滑移。单因素分析显示:AO/OTA分型、小转子是否移位和断端支撑情况与螺旋刀片过度滑移有关(P<0.05),而Singh指数、复位等级、外侧壁是否破损、TAD、Cal?TAD、性别、年龄与过度滑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折稳定性和断端支撑情况是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折和阴性支撑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使用时需注意延迟下地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均来自病案室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随访期截至2017年11月,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102例内固定术后患者共发生股骨头坏死16例,坏死率15.69%。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Garden指数、合并糖尿病、发生感染、体质指数(BMI)相关(P0.05或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d、Garden分型、Garden指数、合并糖尿病、发生感染、BMI≥25 kg/m2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目前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依然较高,需要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闭合复位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7-10月采用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子间转子骨折45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入院后行患肢持续牵引复位,内科疾病经治疗稳定后再行手术,所有病例术中行下肢骨折整复外固定后小切口置入DHS内固定系统,术后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逐步负重行走。结果随访43例,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2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均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4%,术后髋外翻2例,髋内翻1例,息肢外旋畸形1例,患肢深静脉栓塞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闭合复位DHS小切口内固定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符合生物接骨术的原则与要求,是一种较简便行之有效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其中,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DHS)、创复位术结合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患者各45例,观察手术固定结果并分析影响固定失败的因素。结果:PFNA术组治疗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与DHS术组患者相比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术组内固定失败原因中骨质疏松、顶尖距>25 cm、不稳定型骨折及骨折功能复位与DHS术组患者相比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主要有骨质疏松、顶尖距>25 cm、不稳定型骨折及骨折功能复位等,需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应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结合术后尖顶距值(TAD值)研究股骨距结构对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A2型)并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85例患者资料,测量并记载骨折的分型、股骨距的完整性、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及股骨头高度及TAD.对其骨折后初始及骨折愈合后X线片的相关数值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股骨距结构完整与否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显著;在股骨距不完整组中,TAD值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距结构完整性对于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股骨距结构无法得到有效支撑的患者,控制其TAD值可以有效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林大鹏 《中外医疗》2010,29(9):63-6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9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DHS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40min,出血量100~600mL,平均220mL。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0个月,平均12个月。93例骨折均愈合,2例延迟愈合,与过早负重有关,限制活动后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个月,无伤口感染、褥疮、无骨不愈合、髋内翻发生,无螺钉穿出股骨头、退出、钢板断裂及变形。本组优75例,良18例,差2例,优良率为97.9%。结论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器械中的首选,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靠,减少了卧床并发症及髋内翻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小转子复位与未复位对患者术后髋内翻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09年6月-2012年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53例,6例患者失访,对资料完整的4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65~83岁,平均74.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小转子复位组19例,未复位组28例;Evans 分型Ⅲ型23例,Ⅳ型18例,V 型6例。对比两组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4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 a,平均为17.3个月。小转子复位组与未复位组颈干角丢失度数(6个月末)、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平均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小转子复位不但可以增加骨折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减少 DHS 内固定所承受的应力,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髋内翻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49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3岁,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结果:切口除1例发生感染不愈合外均一期愈合。6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61例骨折均全部愈合,已恢复原来生活能力,1例发生骨感染骨外露换药治疗中,3例因其他疾病死亡。无内固定物松动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固定可靠、损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中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182例,平均年龄61.5岁.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中优157例(86.2%)、良15例(8.2%)、差10例(5.6%).并发症有髋内翻10例(5.6%),内固定物意外14例(7.7%).结果表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探讨了手术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强调术前骨牵引和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观察术后疗效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2例随访2~18个月,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30例已达骨性愈合,2例因时间不到但有少数骨痂生长,无髋内翻畸形,无钢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脱。结论锁定解剖钢板由于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特点,性能坚固,并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6.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多功能手术台、C形臂X线机对56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动力髋螺钉固定。结果或随访4-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髋内翻2例, 骨溶解螺钉松动脱出1例,优42例,良11例,差3例,优良率为94.6%。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动力髋螺钉固定损伤小, 稳定性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麻醉后行股骨头置换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入路,骨折断端复位后应用可吸收线固定,使股骨粗隆间解剖关系基本得到恢复;常规处理股骨颈,扩股骨髓腔远端,置入骨水泥型特制人工股骨头,逐层关闭创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卧床,5~7d后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较顺利,无术中死亡发生,无手术失败发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5个月,骨折复位良好,患者生活均能基本自理,总优良率为88.89%。结论应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入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早进行患髋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评价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病例报告]根据Evan’s分类法给226例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类,并给予透视下复位DHS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行股骨颈正侧位拍片,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获取尖顶距,并跟踪随访,观察疗效.随访时间为8~28个月,平均为16个月.1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髋内翻为7例,髋螺钉切出为3例,顶出为2例;疗效评定为优为182例,良为32例,优良率为94.7%.[讨论]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DHS可提供有效的内固定,术中应在C型臂指导下提高复位质量,正确掌握内固定物位置,即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加压空心钉、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320例,其中进行加压空心钉固定97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196例,动力髋螺钉固定27例。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 29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8.5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其中发生髋内翻3例,螺钉松动4例。功能评定:空心钉组优良率为92.8%,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为99%,动力髋螺钉组为77.8%。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材料,解剖型锁定钢板对各种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适用。加压空心钉固定虽操作简单,但只限用于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而动力髋螺钉对31A2型大粗隆外侧壁骨折粉碎程度大的病例打钉部位困难,头颈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效果不佳,需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