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行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的中期膝前痛情况。方法 选取2006至200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骨科行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固定平台组和活动平台组。所有患者均未置换髌骨。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膝前痛发生率、膝前痛评分、髌骨评分、KSS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 Score),并进行术前术后和两组间的比较。拍摄术后膝关节正侧位和Merchant位X线片,观察髌骨位置情况。结果 共63人、85膝纳入研究。其中活动平台组31人、45膝,随访时间3.9~7.6年,平均(5.9±1.1)年。固定平台组30人、40膝,随访4.2~8.1年,平均(6.4±1.3)年。两组患者术后膝前痛评分、髌骨评分、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两组患者间术后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X-ray均未显示明显的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非置换髌骨的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有效地缓解膝前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中期效果满意。相比固定平台假体,活动平台假体的应用并未显著地改善术后膝前痛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伴有轻度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处理,对照组仅行单髁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Kujala评分、膝前痛发生率、髌骨倾斜角的变化。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6~12)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髌骨Feller评分、KSS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实验组髌骨Kujala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膝前痛发生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髌骨倾斜角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骨去神经化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对降低膝前痛发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常规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本治疗组43例采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对照组为42例患者均未采取松解术治疗。对两组膝前痛、患者的满意程度、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Knee Surgery Society,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髌骨评分以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在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结果中发现,治疗组明显降低了膝前痛的发生率(P<0.05)。此外,两组在手术后的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髌骨评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减轻膝前疼痛,同时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李刚  张杰  张彦龙  张亚辉  耿周 《海南医学》2014,(24):3696-369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随机将其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膝前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EMINI MKⅡ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术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5例(27膝)HTO术后需进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MINI MKⅡ人工假体进行TKA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及12个月观察膝关节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等疗效指标以及膝关节屈曲度、患者满意度等临床指标。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显著增加,由术前的(93.80±12.64)°增加至术后1、6个月以及12个月的(123.29±11.39)°、(124.70±13.38)°以及(127.95±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评分)、Feller髌骨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不断显著增加,其中患者满意度由术后1个月的70.37%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81.48%以及12个月的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45.88±6.37)分显著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54.03±6.74)分、6个月的(76.50±6.33)分以及12个月的(93.82±5.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eller髌骨评分由术前的(17.94±2.98)分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18.03±1.11)分、6个月的(23.25±2.00)分以及12个月的(27.63±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TO手术后需进行TKA手术的患者,GEMINI MKⅡ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效果确切肯定,对改善膝关节功能、疼痛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 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随机分为未去神经组(对照组)和去神经组(观察组),每组30例(30膝)。两组术中均不行髌骨置换,观察组对髌骨周围电灼行去神经化处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OM)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月时WOMAC膝关节评分(450.7±83.5分,473.7±97.7分),膝关节活动度(101.1±7.5分,105.8±8.4分)和VAS评分(2.1±0.8分,1.5±1.0分)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患者WOMAC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膝关节活动角度ROM及VAS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处理可降低TKA后膝前痛程度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 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 plasty,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128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4例,安装骨水泥型髌骨假体;对照组64例,仅作髌骨去神经化处理,不做髌骨置换;观察2组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6.5月。实验组患者膝前痛发生率10.9/%(7/64),对照组膝前痛发生率为14.1%(9/6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膝内、外翻畸形患者,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为21.2%(11/52)。结论 TKA术中在置换髌骨,并不能降低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内、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膝前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髌骨成形与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4年1月住院治疗施行TKA且资料完整的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203例患者,按髌骨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髌骨成形组及髌骨置换组,术后随访11~68个月,平均28.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及髌骨功能评分改善值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时两组髌骨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亦无显著性差异.成形组髌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置换组(P<0.01).成形组患者满意率高于置换组(P<0.05).随访时X线片测量髌骨倾斜角及外翻角,发现两组小角度的倾斜及外翻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髌骨成形术,尽可能地保留了髌骨骨量,适用于任何有股骨滑车的膝关节假体,术后短期疗效可靠、髌骨并发症低、患者满意率高,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骨关节炎患者预后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共120膝)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置换髌骨(观察组)或不置换髌骨(对照组)者各60例.术后随访2年,采用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应用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而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分别为(80.4±13.8)分、(88.4±6.1)分、PS评分分别为(19.6±4.6)分、(24.9±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11.2)分、(76.3±12.4)分和(17.1±3.3)分、(18.5±2.2)分,而VAS评分[(3.3±1.1)分、(2.4±0.9)分]低于对照组[(4.3±1.3)分、(3.5±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置换髌骨可明显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而对2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伸膝装置的处理效果及评价术中髌骨轨迹的方法。方法选取辽宁本溪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69例(199膝)。男75例(80膝),女94例(119膝);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强直膝6例(8膝),强直性脊柱1例1膝,骨性关节炎162例190膝;髌骨置换组40例(46膝),未置换组129例(153膝)。平均年龄55.2(36~83)岁。两组术中均重新调整了伸膝装置。术中按Burnet等提出的髌骨置换适应证与禁忌证标准确定是否行髌骨置换,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试验确定髌骨轨迹是否满意。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18~48)个月。髌股关节并发症髌骨置换组出现2例2膝(4.35%)、未置换组出现4例5膝(3.27%),两组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置换组和未置换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调整伸膝装置可优化髌骨轨道。联合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牵拉试验能准确评价髌骨轨迹,是否置换髌骨不会影响术后3年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1966年1月至2010年12月)、EMBASE 1969年1月至2010年12月)和Cochrane Libray数据库,筛选出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中髌骨置换与否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分析,比较其膝前痛的发生情况、翻修率及再手术率等。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独立的随机临床试验。从这些试验分析表明,髌骨置换与保留组之间膝前痛发生情况、翻修率和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置换没有显著减少膝前痛、翻修率、再手术率等并发症,没有为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内侧髌旁软组织结构重叠缝合法处理重度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结果。方法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内侧髌旁软组织结构重叠缝合法治疗12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活动等级评分、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2年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患者膝关节正侧位、双下肢站立位全长和髌骨轴位复位情况。结果 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术前的34.2±11.1分提高到术后2年73.5±6.3分(P<0.00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活动等级评分由术前的3.8±0.8分提高到术后2年5.8±0.6分(P=0.003)。VAS 疼痛评分由术前的42.8±6.0分下降到术后2年20.1±3.7(P<0.001)。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4.6±8.9度提高到术后2年97.5±4.5度(P<0.001)。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髌骨未见半脱位或脱位征象。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特殊的内侧髌旁软组织结构重叠缝合法处理重度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早中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