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双介入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6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30例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待黄疸缓解后择期再行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单纯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术(TAI),35例只行PTBD/PTBS,比较其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两组病人生存期、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采用双介入法治疗,在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植入联合胆管腔内灌注化疗在晚期胆管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经肝胆道支架置入(PTBS,PTBS组)或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的86例晚期EHC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人肝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等。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OS)的相关因素。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病人术后1月、3月及6月血清中ALT、AST及TBIL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 < 0.05),且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下降趋势比PTBS组更为显著;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术后血清ALB水平增加更为明显。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BS组病人生存时间中位数为7个月,1年生存率为11.3%;PTBS+腔内灌注化疗组病人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个月,1年生存率为37.5%。log-rank检验提示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改善EHCC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接受PTBS+腔内灌注化疗是预后独立的保护性因素(HR=0.46,95%CI:0.23~0.92,P < 0.05)。结论与单纯PTBS相比,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改善EHCC病人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PTBS联合腔内灌注化疗可获得更佳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在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疾病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先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检查,根据梗阻性质及部位,选择胆管引流方式。83例行内镜下置管引流,置管成功76例,其中留置鼻胆管引流21例、塑料内置管引流26例和金属支架引流29例。结果 引流效果满意49例,一般20例,无效7例,并发症少。结论 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有效方法,引流后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32-135
目的探讨总结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研究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58例2014年1~10月到我院就医的确诊为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进行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研究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成功率、胆道再堵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情况。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成功率高达93.1%,术后胆道再堵率为20.7%;术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随访45例,平均生存时间(28.0±4.2)个月(4~38个月),1年生存率为55.6%(25/45),2年生存率为26.7%(12/4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并发症经术后积极护理均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是可行的,并发症较低;经有效护理治疗均可使并发症得到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5.
刘勇攀 《右江医学》2011,39(6):697-699
目的分析比较经胃十二指肠镜放置内支架引流(ERBD)和经皮肝穿刺胆管放置内支架引流(PT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收集经ERBD和PTBS治疗的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8例,其中49例行ERBD治疗(ERBD组),19例行PTBS治疗(PTBS组)。观察两组一次性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一次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B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TBS组(P<0.05)。ERBD组45例和PTBS组17例一次性手术成功的患者中,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BD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PTBS组(P<0.01)。结论 ERBD和PTBS均为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但ERBD比PT-BS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PTBS可考虑在ERBD失败后和技术条件限制情况下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为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分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影像学诊断为孤立性肺结节、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Ⅰa期的患者,共172例,对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性别、年龄、症状、吸烟、合并症、肿瘤标志物、结节类型、手术方式、结节部位、病理类型、结节大小、分化程度、Ki-67表达水平、EGFR突变等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93.6%、5年总生存率为89.8%,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女性,老年和高Ki-67增殖指数同样与患者较差的总生存率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等于65岁和高Ki-67增殖指数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23, HR=3.531, 95%CI 1.190~10.472;Ki-67:P=0.004, HR=1.021, 95%CI 1.007~1.035)。结论:对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即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性别、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将Ki-67增殖指数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综合考虑可能有助于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更准确的预后危险分层,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疑有胆道并发症(梗阻性黄疸)的12例患者进行ERCP。结果 显示胆总管狭窄(梗阻)9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胆总管扩张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变细1例。内镜下作胆总管气囊扩张、取石、放置金属胆总管内支架1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结论 ERCP可作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大多数肝移植术后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63例NSCLC患者,观察疗效、患者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79.1%,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5.2%、23.2%、10.4%,3~4级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结论 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局部复发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金属支架治疗)和对照组(接受单塑料支架治疗)。对比(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2)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支架通畅时间。结果两组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支架通畅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金属支架可以有效改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实验室指标,延长支架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管支架术及更换时间对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失败老年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结石清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EST术取石失败老年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75例;其中A组患者术后每6个月更换胆管支架,而B组患者则术后每3个月更换胆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石清除率、结石直径、结石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石直径和结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术取石失败老年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管支架放置在清除结石方面效果确切,而缩短术后胆管支架更换时间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对SAP患者行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但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最佳实施途径尚不清楚,过早行肠内营养的疗效仍存在较大争议。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和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具有相同安全性及疗效的观点正逐渐被接受,但早期经口进食是否与以上两种方法一样安全有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对于肠内营养配方,目前仍不推荐常规添加免疫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制剂、膳食纤维、中药。我国有学者将雷达图运用到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评估中,但如何准确进行SAP患者肠内营养评估管理仍是一个挑战。本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程改平  游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9):3527-3532
2019年5月,Diabetes Care发布《成年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营养治疗共识报告》。共识旨在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证据的个体化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成年人营养治疗指导。内容包含营养治疗的有效性、宏量营养素、膳食模式、能量平衡及体质量管理、甜味剂、乙醇等12个部分。本文对其中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与我国相关指南共识进行对比,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肿瘤一旦诊断,将会给整个家族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但在临床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肿瘤科医生、护士和心理医生需评估肿瘤患儿及其家属在肿瘤诊断乃至治疗结束随访的全程中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心理社会因素,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干预,以改善其整体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家庭经济负担对肿瘤患儿的影响,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及干预的研究进展,儿童肿瘤护理和心理社会教育相关研究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旨在提高儿童肿瘤医护人员对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改善患儿及其家属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是有效开展签约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应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指标体系,以有效监测和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能力建设的方向性和内容精准性。方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遴选熟悉全科医学理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之家(PCMH)、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PCAC)模式的专家13名,分别于2017-12-14、2018-01-14开展2轮专家会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修改。结果 2轮会议的专家参与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11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技能培训、以人为中心的照护和沟通、提供可及性和连续性服务、以团队为基础提供计划性服务、提供协同服务与管理、人群识别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的应用、质量的监测与改进。结论 构建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以人为中心、健康促进及可及性、连续性服务内涵,具有很强的操行性和目标导向性,可以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是PM/DM主要致死因素,致死率在50%以上。目前国内对PM/DM合并ILD(PM/DM-ILD)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尚缺乏有效证据证实哪些因素与PM/DM-ILD的发生有关。目的 探讨PM/DM-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8-06-30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19例PM/D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ILD组与非间质性肺疾病(NILD)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及预后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M/DM-ILD的影响因素。结果 ILD组患者年龄,关节炎首发、呼吸道症状首发、技工手、雷诺现象、干咳、咳痰、活动后气促、发热、关节炎发生率,红细胞沉降率(ESR)、球蛋白(GLOB)水平,抗Jo-1抗体阳性率高于NILD组,肌无力首发、肌酸激酶(CK)、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低于NILD组(P<0.05)。ILD组中60例患者肺部HRCT以条索影(68.3%,41/60)、斑片影(68.3%,41/60)、网格状影(45.0%,27/60)、磨玻璃样(31.7%,19/60)、云絮状影(15.0%,9/60)、蜂窝状影(10.0%,6/60)等表现多见,可单独或同时出现;NILD组25.4%(15/59)的肺部HRCT也会出现少量条索影、斑片影、磨玻璃影等,但其病变部位、分布范围和病变程度均不满足ILD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多属既往疾病的陈旧性改变。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干咳、活动后气促、关节炎、GLOB、抗Jo-1抗体水平是PM/DM-ILD的影响因素(P<0.05)。ILD组患者重复住院率(χ2=5.275,P=0.022)、肺部感染致重复住院率(P=0.010)高于NILD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2,P=0.909)。结论 年龄大,干咳、关节炎、活动后气促症状,血清抗Jo-1抗体阳性,GLOB水平升高是PM/DM-ILD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表现上述症状及血清学结果的高龄患者需密切检测其肺功能及肺部HRCT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预防肺癌发病是减轻我国肺癌负担的途径之一,加强肺癌的一级预防工作及探索预防新途径尤为重要。疾病风险评估可根据个体情况预测发病风险,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其生活行为,降低发病风险,在社区卫生和健康管理领域应用广泛,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 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了解个体肺癌发病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收集整理国内外发表的我国人群肺癌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03-31。通过文献评阅明确肺癌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Rothman-Keller法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纳入模型主要因素有12个,包括吸烟、被动吸烟、所在地区年平均PM2.5、职业暴露(石棉、粉尘)、肺部疾病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BMI、新鲜蔬菜食用情况、烹调油烟,根据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评估个体肺癌发病相对风险和未来5年发病风险。结论 该模型可用于肺癌的一级预防,间接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后医疗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是全科医学在基层体现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推动签约服务模式,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签约服务内涵,是各地面临的重要难题。目的 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利用转型学习型组织(TLC)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开展医疗服务模式转型推广的应用案例,探索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基于TLC理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广的组织运行方式。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3月,选取中国成都市武侯区卫生健康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转型的推广案例(以下简称武侯案例)和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VHA)在自身的医疗服务体系内推动的名为与患者结盟的医疗团队项目(PACT)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推广案例(以下简称VHA案例)。在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与文献复习、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侯案例和VHA案例开展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的理论支持、转型目标、活动开展结构、组织管理架构(包括医疗体系转型组织管理架构、服务模式转型中的TLC中的架构及师资情况),学员在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中的参与情况,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效果以及医疗体系转型目标完成情况。结果 中美案例均采用了TLC的经典组织架构和活动组织方式,均使用TLC为唯一转型学习手段,在完成各自体系的转型目标上均取得较好的转型推广效果;学员均对TLC对转型的资源贡献认可,均能较好完成PDSA改进计划;但中美案例在转型理论体系支持、转型和TLC目标设置、管理架构上有较大差异。结论 TLC在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型推广中作用明确,应用场景多样。系统化、专业化的TLC理论和在转型氛围的铺垫是成功实施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肩负着慢性病管理重任。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发展滞后,导致后续动力不足,难以满足糖尿病防病形势的需要。因此基层医院结合上级医院的协同才能发挥最大的防治作用。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协同服务现况及需求,探求问题和不足,为改善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协同服务能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成都市武侯区中心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基层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于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协同服务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对协同服务方式的开展情况、使用频率、使用意愿、满意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等,糖尿病患者对协同服务方式的知晓、满意、开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等。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双向转诊,平均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专-全科联合门诊、周期性评估、远程咨询和远程会诊。100例基层医务人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双向转诊(67.0%,67/100),84例(84.0%)基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愿意选择双向转诊,74例(74.0%)基层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较满意。140例糖尿病患者中,82例(58.6%)糖尿病患者对双向转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51例(36.4%)糖尿病患者对远程会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36例(25.7%)糖尿病患者对周期性评估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68例(48.6%)糖尿病患者对专-全科联合门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结论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协同服务内容不清楚,存在转诊流程不通畅以及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完善协同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基层与上级医院协调、提高全科团队服务能力等方式,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协同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髋关节周围肌群作为常常被忽略的核心肌群,对于腰椎稳定性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CLBP)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特征,以期为CLBP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3-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菊乐路周边社区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CLBP患者64例(CLBP组)、无腰痛者29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System-Top 1000)测定两组髋关节各方向的等速肌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CLBP组的疼痛程度。比较CLBP组和对照组,以及CLBP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 CLBP组左侧相对髋外展力矩(ABPT/BW)、髋屈伸力矩比(FPT/EPT)和右侧FPT/EPT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VAS评分,CLBP组被评价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者分别为44例(68.8%)、20例(31.2%)。轻度疼痛患者的左侧相对屈髋力矩(FPT/BW)、相对伸髋力矩(EPT/BW)和右侧ABPT/BW高于中度疼痛患者(P<0.05)。结论 髋关节肌群外展肌力下降是CLBP患者的一个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CLBP患者髋关节屈伸和外展的肌肉力量,且症状较重者肌力下降明显。建议关注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髋关节屈伸和外展方向的肌力情况;髋关节外展肌力可作为CLBP临床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汪俊宇  张安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8-3311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及宿主肠屏障功能降低会引起脂代谢异常,进而触发肥胖并引发代谢损伤。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间歇性禁食来重塑肠道菌群,可显著改善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在间歇性禁食治疗肥胖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肥胖的研究中,或可通过肠道菌群与间歇性禁食二者结合研究来促进临床转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