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晖  明长生  陈实 《器官移植》2022,13(2):176-186
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导致的肾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法。胰腺移植的类型主要包括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PK)、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和单纯胰腺移植(PTA)。在所有的胰腺移植类型中,对移植胰腺的活组织检查(活检)仍然是明确诊断其排斥反应并与其他并发症进行鉴别的最佳方法。本文对移植胰腺活检的方法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移植胰腺活检排斥反应诊断标准及其进展、移植胰腺主要的并发症及其病理学表现进行阐述,旨在为指导临床对上述并发症予以准确诊断,良好地保障移植胰腺和受者的长期存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体小肠移植的内窥镜监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报告我国首例小肠移植病例应用内窥镜观察的结果。经末端回肠肠造口行内窥镜检查移植肠粘膜同时取肠粘膜烽检共8次。临床观察和肠粘膜病理检查未发现急性排斥反应。认为内窥镜指导下的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的最主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郭晖 《器官移植》2021,12(6):662-675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 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心脏排斥反应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使更多的心脏移植受者受益。  相似文献   

4.
移植肝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不仅在供肝病理学评估,而且在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不可缺少的。移植肝并发症的病理学诊断相关研究随着临床肝移植的扩展而日益深入,国际上逐渐制订了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我国移植肝活检的病理学研究也逐步开展,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肝移植临床实际的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本文对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移植肝并发症的主要病变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协助临床进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进一步提高移植肝和受者的良好存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熊艳  叶啟发  孔凡华  郭晖 《器官移植》2022,13(4):425-433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是一门新兴的用于治疗功能性组织或肢体缺损的移植学科,由于绝大多数CTA移植物为带血管的移植物,因此也称为带血管的复合组织移植(VCA)。CTA/VCA的移植物包含同种异体的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两种或多种组织结构成分。由于大多数CTA/VCA移植物中带有皮肤组织,而皮肤组织是抗原性最强的免疫成分,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CTA/VCA移植失败及其移植物失功的首要障碍, 因此CTA/VCA移植物中的皮肤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成为首要的关注点。本文就CTA/VCA的排斥反应等病理学特征、2007年Banff诊断标准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CTA/VCA的排斥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收集本中心共实施的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病例,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了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10例患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个月。随访期内及至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郭晖 《器官移植》2022,13(1):19-31
近年来,随着肺移植外科技术和术后管理经验的积累,我国肺移植例数逐步增长。肺移植术后移植肺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由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等所致的原发性移植肺无功能(PGD)、急性与慢性排斥反应以及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的机会性感染或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等。移植肺并发症的确诊主要依据移植肺活组织检查(活检)。本文对移植肺病理学研究的简史、移植肺活检的主要方法及其病理学处理技术、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阐述,旨在为指导临床对上述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艾亮  张盛  王强  李夏  成柯 《器官移植》2021,12(6):767-772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体器官移植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由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但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BV相关性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指导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实体器官移植EBV相关性PTLD的发生情况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9.
郭晖  陈刚 《器官移植》2021,12(1):15-22
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Banff会议)的召开及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的建立是国际移植病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目前世界各器官移植中心均常规依据Banff标准进行移植肾的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诊断。随后移植肾Banff标准的研讨和更新模式很快扩展至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胰腺和移植小肠等各类移植器官。Banff会议不仅成为包含各类移植器官病理学研讨的专题会议,而且也为各类移植器官的活检逐步制定了统一的诊断标准,更好地促进了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明确诊断和治疗。本文总结了国际移植病理学研究的历史、Banff会议及Banff标准对器官移植的推动作用,旨在为临床器官移植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璟 《器官移植》2011,2(4):237-239
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已超过40年,应用初期一直受到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和术后感染等难题的困扰,导致发展缓慢。近20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免疫抑制剂和小肠免疫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个体抗感染监测的持续进步,小肠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血清病、肝静脉闭塞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首次移植后32 d行供者为其父亲的挽救性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前未进行预处理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采用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2 d白细胞植入,术后67 d血小板植入。血清病、败血症及肝静脉闭塞症治愈,器官功能改善。但移植后第18个月,即2017年6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  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前不进行预处理化疗,采用PTCy预防GVHD有望获得成功植入。  相似文献   

12.
周鸿敏 《器官移植》2010,1(3):187-192
肺直接与外界接触,吸入的烟尘、毒物和微生物均可触发局部炎症,启动排斥反应,因此,肺移植的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移植后第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约为54%,而肾移植只有17%[1].  相似文献   

13.
郭晖 《器官移植》2021,12(3):262-271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亦称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体、补体等多种体液免疫效应因子参与所致的排斥反应免疫损伤。AMR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对AMR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中A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成果以及移植肾AMR的主要病变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AMR提供依据,以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种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酶,它在组织纤维化、肿瘤侵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器官移植后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中的作用,近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迄今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以及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它在肝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尚不明了。为此,我们以正常肝组织、发生肝硬化的肝组织、移植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肝组织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D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以期探讨其在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治疗,但移植术后也存在一系列并发症。NK细胞的运用为改善allo-HSCT受者预后带来希望,供者来源NK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与其配体错配发挥同种异体反应,该过程具有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双重效应。NK细胞是allo-HSCT后受者体内最早重建的免疫细胞群,因此移植后供、受者NK细胞嵌合状态评估对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K细胞嵌合状态的供者NK细胞输注免疫干预疗法可改善疾病预后,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供者NK细胞及其嵌合状态在allo-HSCT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肺移植术后可致死性并发症,与年龄、免疫抑制水平、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等密切相关。降低免疫抑制水平、利妥昔单抗治疗、T细胞免疫治疗是其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肺移植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肺移植术后PTLD也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就肺移植术后发生PTLD的危险因素、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做一综述,旨在为肺移植术后PTLD发生、发展的早期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监测和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必要性。 方法 筛选51例术后产生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nDSA)的受者,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对于符合AMR诊断的受者,比较分析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DSA类别、补体结合能力和移植肾病理组织Banff评分。对无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移植物进行Ka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 在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中,HLA抗体的不同类别、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补体相关检测C1q结合力和C4d管周毛细血管沉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组织形态学损伤方面,两组在微血管炎、动脉内膜炎、肾小管-间质炎、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Banff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稳定组,稳定组明显低于不符合排斥病理诊断的受者(P=0.002)。 结论 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抗HLA抗体和做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查非常必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AM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LSFJM(JM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分泌的抑制因子)作为抑制因子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效应及其机理,并与FK506的抑制效应特点和副作用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雄性BN和LEW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小肠移植,共分5组 小肠移植组(SBT组)、大剂量FK506 [0.5 mg/(kg·d)]组、小剂量FK506 [0.25 mg/(kg·d)]组、TLSFJM [10 U/(kg·d)]组和FK506 [0.25 mg/(kg·d)] TLSFJM [10 U/(kg·d)]组.FK506和TLSFJM分别以肌肉或腹腔注射方式给药.在不同时间段分别观察各组动物体重、生存时间及肝、肾功能,组织病理学检查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LSFJM应用7 d,对移植大鼠肝、肾功能无损害.TLSFJM 小剂量FK506不但避免了大剂量FK506对肝功能的损害,而且显著延长了受体的生存时间.但单独应用TLSFJM仍有一定程度排斥反应出现,不能明显延长受体的生存时间.结论 TLSFJM作为一种有效的移植免疫抑制因子,联合小剂量FK506应用能延长宿主和移植肠的生存时间,延缓排斥反应的发生,减轻排斥反应的强度,避免大剂量FK506治疗带来的并发症.TLSFJM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黄亚冰  郭晖  官阳  钟伟雄 《器官移植》2021,12(4):391-396
随着临床器官移植的发展,移植病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其中,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的召开及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的建立是国际移植病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之后,各类移植器官病理学诊断的Banff标准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电子显微镜(电镜)的超微病理学观察在移植肾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复发性疾病和新发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发现和早期合理治疗有助于保障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减少移植肾失功。本文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及其超微病理诊断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肾病理中有关电镜诊断标准的研究历程及主要进展,总结了在移植肾活检电镜诊断中的典型病变、标准术语及诊断标准,旨在为临床器官移植及基础器官移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方法  收集行肝移植的15例ALF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同期儿童肝移植受者中ALF所占比例,分析ALF患儿肝移植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同期儿童肝移植受者中ALF占2.0%(15/743)。15例ALF患儿均急性起病,多数伴有发热、腹泻、进行性皮肤及巩膜黄染加重。13例患儿术前合并肝性脑病(其中6例为4期脑病),2例患儿术前合并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10例患儿行亲属供肝的活体肝移植,4例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1例行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15例患儿中,12例供、受者血型相同,1例血型相容,2例跨血型。15例患儿中,有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脑水肿5例,其中4例死于弥漫性脑水肿,另1例为持续植物状态(睁眼昏迷)。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5例,2例术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行骨髓移植治疗后生存,1例死于CMV性肝炎、病毒性脑炎,2例死于弥漫性脑水肿。1例患儿术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行骨髓移植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存活的9例患儿随访期间肝功能良好。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儿童ALF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脑水肿是ALF患儿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行降颅压、改善脑代谢及血液净化等治疗。在ALF患儿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前尽早行肝移植手术,有望延长患儿的生存期和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