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丛  李倩  刘武  史雪辉  苗伟丽 《眼科》2014,23(5):316-318
目的 利用频域OCT(Cirrus HD-OCT)研究中低度近视儿童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7~12岁双眼单纯中低度近视者54例(108眼),平均年龄(9.80±1.44)岁,最佳矫正远视力≥1.0,等效球镜度数(-6.00 D~-0.50 D)。正常对照组为双眼正视儿童58例(116眼),平均年龄(9.78±1.58)岁,等效球镜度数(-0.50 D~0.50 D)。方法 应用Cirrus HD-OCT的512×218扫描模式对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查,并对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数值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黄斑区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视网膜容积(MV)、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T)、内环平均视网膜厚度(I-AMT)、外环平均视网膜厚度(O-AMT)。结果 中低度近视组CST(239.7±18.1 μm)与正常对照组(238.4±18.1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 MV、AMT、I-AMT及O-AM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且数值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276~0.424, P=0.000~0.004)。结论 中低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旁中心视网膜厚度随近视加深有变薄趋势。(眼科, 2014, 23: 316-31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5年后眼轴(AL)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及内皮变异系数(CV)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5年以上、依从性好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5眼)。方法 依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0.75~-3.00 D)及中度近视组(-3.25~-5.75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1、2、3、4、5年后两组患者AL、CD、HEX及CV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AL、CD、HEX、CV。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后1~5年,两组AL均随时间增长(F=16.863,6.780;P=0.000,0.000)。低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8±0.15)mm、(0.21±0.16)mm、(0.17±0.15)mm、(0.12±0.08)mm及(0.11±0.06)mm,中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5±0.14)mm、(0.16±0.10)mm、(0.15±0.09)mm、(0.10±0.07)mm及(0.08±0.05)mm,两组年AL增长量均随时间降低(F=28.434,21.296;P=0.000,0.000),且5年后中度近视组AL增长较缓(t=6.577,P=0.011)。戴镜前及戴镜1~5年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双眼CD(F=1.239,1.421;P=0.290,0.216)、HEX(F=2.156,2.227;P=0.058,0.051)及CV(F=2.147,2.038;P=0.059,0.07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期双眼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眼科,2018,  27:141-14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主导眼与近视程度的关系以及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功能分析,探讨屈光参差的成因及其发展原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8~35岁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59例,根据屈光参差程度,将其分为低度屈光参差(1.00 D≤双眼等效球镜度差≤2.50 D)和高度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差>2.50 D)两组。方法 对各组别患者应用简化双手卡洞法测定双眼中的主导眼眼别。使用综合验光仪测定患者单、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及其比值(PRA/NRA)。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单、双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主要指标 主导眼眼别与屈光度大的眼别的相关性。单、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及其比值(PRA/NRA),单、双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结果 低度屈光参差患者26例,主导眼为右眼者22例(84.5%);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4.01±1.96)D,非主导眼为(-3.19±1.80)D,平均参差程度(1.76±0.21)D。主导眼屈光度高于非主导眼(z=-2.37,P=0.02)。高度屈光参差患者33例,主导眼为右眼者21例(63.6%);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3.90±2.84)D,非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为(-3.47±2.20)D,平均参差程度(3.40±0.81)D。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57,P=0.57)。低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2.68±1.44)D,非主导眼为(-3.29±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高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正相对调节为(-3.14±1.84)D,非主导眼为(-4.10±1.5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P=0.00)。低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15±0.58),非主导眼为(1.36±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P=0.06);高度屈光参差组主导眼平均PRA/NRA绝对值为(1.34±1.57),非主导眼为(1.7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P=0.00)。结论 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主导眼屈光度较非主导眼高;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患者主导眼PRA及PRA/NRA低于非主导眼。(眼科,2016, 25: 102-1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5年105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年龄8~12岁,等效球镜度-0.50~-5.00 D。方法 观察组35例(70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比70例近视儿童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1年,测量裸眼视力(LogMAR视力表)及屈光度(等效球镜);采用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Humphery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心角膜厚度。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变化量。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组(观察组)戴镜前球镜度数为(-4.15±1.08)D,戴镜后1年为(-3.21±1.0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 P<0.001);对照组为(-4.71±1.36)D,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9±1.6)D,对照组(0.06±1.9)D(t=2.35,P=0.02)。观察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69±0.14,戴镜后0.42±0.11(t=10.8, P<0.001),对照组0.58±0.15(t=-5.43,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26±0.19,对照组-0.03±0.19(t=-5.7,P<0.001)。观察组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7.42±0.91)mm,戴镜后(27.0±1.2)mm(t=1.8,P=0.07),对照组(28.2±1.1)mm(t=-16.9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35±0.6)mm,对照组(1.3±1.1)mm(t=8.02,P<0.001)。观察组戴镜前角膜厚度为(550.2±30.5)μm,戴镜后(548.1±26.8)μm(t=0.31, P=0.71),对照组(554.2±23.6)μm(t=1.55,P=0.24);观察组前后变化量(2.3±1.36)μm,对照组(1.8±1.31)μm(t=1.78,P=0.08)。观察组戴镜前角膜曲率为(43.52±1.07)D,戴镜后(38.02±2.20)D(t=17.2, P<0.001),对照组(44.37±2.12)D(t=-13.8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3.81±2.17)D,对照组(0.91±1.4)D(t=8.03,P<0.001)。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轻、中度近视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眼科,2016, 25: 98-10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检查屈光度的一致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屈光不正志愿者49例(98眼)。方法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在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同楼层的实验室内完成。同一受试者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由同一专业验光师在不同日期(7天内)完成。用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现场主觉验光,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做远程主觉验光,由一名非医学背景的助手做电脑自动验光仪验光,结果通过蓝牙传送到平板电脑,再传至验光师电脑端,验光师通过宽带网络远程操控综合验光仪,并远程与受试者语音交流。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近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和远视组(等效球镜度≥+0.50 D),分别进行分析。利用MedCalc12.7软件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比较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测得屈光度的一致性。主要指标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及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结果 所有眼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0±0.54)D、(-0.02±0.34)D、(0.70±24.30)°、(0.00±0.52)D。所有眼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度在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2%、4.84%、4.84%、2.04%。近视组和远视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位及等效球镜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1±0.52)D、(-0.01±0.32)D、(1.10±18.40)°、(-0.01±0.51)D和(0.20±0.54)D、(-0.05±0.22)D、(-8.00±40.80)°、(0.18±0.53)D;95%一致性界限外点的比率分别为1.08%、3.51%、5.26%、2.15%、和0.00%、0.00%、0.00%、0.00%。结论 现场和远程主觉验光所有眼、近视组及远视组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一致性高,但柱镜轴位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双亲是否患有近视眼对大学新生近视眼患病率的影响。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级新生1795人。方法 对受试学生进行视力、眼球运动、电脑自动验光、眼前段、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并进行父母近视情况及学生学习与用眼情况问卷调查。近视的定义为等效球镜(SE)≤-0.5 D,高度近视的定义为SE ≤-6.0 D,超高度近视的定义为SE≤ -8.0 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是否近视对大学新生近视患病率的影响。主要指标 近视患病率、近视程度构成比及OR值。结果  本组学生近视患病率为92.7%,其中≤-6.0 D和≤-8.0 D的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1.9%和6.3%。双亲均近视、单亲近视、双亲均不近视的学生SE分别为(-5.23±2.93)D、(-4.43±2.50)D、(-3.41±2.30)D(P<0.001),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分别是91.6%、93.9%和95.3%(P=0.089)。高度近视的学生,父亲近视、母亲近视和双亲均近视与父母均不近视相比,OR值分别为2.162(95%CI 1.617-2.892)、2.289(95%CI 1.717-3.050)和2.490(95%CI 1.714-3.618)。超高度近视的学生,父亲近视、母亲近视和双亲均近视与双亲均不近视相比,OR值分别为4.169(95%CI 2.725-6.380)、4.221(95%CI 2.763-6.450)和7.052(95%CI 4.386-11.338)。结论 在高校新生中,双亲近视者更易患高度近视。双亲均无近视者,其近视程度较低。(眼科,2015,24: 36-3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眼压水平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 年7 月至2015 年12 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6~18 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112 例(112 眼)。根据基线平均眼压(IOP)值分成3组:高眼压组(21 mmHg < 平均IOP < 30 mmHg)、中等眼压组(15 mmHg<平均IOP≤21 mmHg)和低眼压组(10 mmHg < 平均IOP≤15mmHg)。每6个月随访1次,共3次;记录24 h IOP、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组间IOP、SE、AL比较采用单素方差分析,随访中IOP、SE、AL及各指标进展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103 例完成随访研究。青少年SE进展程度为:高眼压组(-0.87±0.90)D/年,中等眼压组(-0.59±0.89)D/年,低眼压组(-0.33±0.32)D/年(F=5.848,P=0.017)。AL的增长情况为:高眼压组(0.40±0.29)mm/年,中等眼压组(0.18±0.31)mm/年和低眼压组(0.17±0.30)mm/年(F=5.265,P=0.007)。平均IOP较高的青少年更可能发生SE的进展(OR=0.454,95%CI=0.317~0.716,P=0.007),而年龄较小的儿童青少年其AL更容易延长(OR=1.433,95%CI=0.994~1.506,P=0.015)。结论:IOP水平较高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较快,表现在SE的增加和AL的延长,说明IOP水平在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Angio OCT)测量不同屈光度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的 重复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6年4-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就诊120例受检者的120只右眼。 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者分为低度近视组(近视度数≤-3.0 D)、中度近视组(-3.0 D<近视度 数<-6.0 D)和高度近视组(近视度数>-6.0 D)。采用Angio OCT来获取En-Face图像,并通过自动计 算软件对视网膜进行分层处理,软件计算视网膜血管密度。采用组内标准差和重测度评估重复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管密度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受检者的年龄为(22.0±5.6) 岁,等效球镜度为(-4.80±2.48)D。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数据都显示有良好的 视网膜血管密度的重复性,且重测度结果都小于6.1%。分析4个象限的血管密度,3组数据结果类似, 除了中度近视组最大的血管密度落在鼻侧象限外,其余2组下方象限的血管密度要大于其他3个象限。 3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凹血管密度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呈弱正相关(r=0.190,P=0.037; r=0.246,P=0.007)。结论:Angio OCT用于视网膜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测量具有良好的重 复性。不同的屈光度数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此外,仅屈光度、眼轴长度与中心凹血管密度 成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18岁青少年角膜生物力学及校正眼压与屈光状态的内在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门诊就诊的中国青少年325例,年龄7~18 岁,等效球镜度(SE)-10.25~+16.50 D。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Corvis ST测量角膜生 物力学参数及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Pentacam测量眼前节生物学参数。按照右眼SE将受检者 分为高度近视、中低度近视、正视和远视组。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SE与角膜生物力学 参数的相关性。用协方差分析比较4组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的bIOP差异。 结果:SE越偏向近视,第二次压平速率(VA2,r=0.180,P=0.001)越快,峰值距离(PD,r=-0.273, P<0.001)和形变幅度(DA,r=-0.167,P=0.002)越大。AL越长,PD(r=0.355,P<0.001)越大,VA2 (r=-0.138,P=0.021)越快。4组间PD(F=9.372,P<0.001)、DA(F=4.425,P=0.005)和VA2(F=4.961, P=0.002)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PD、DA和VA2绝对值在高度近视、中低度 近视、正视、远视组间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102.04±19.59)和 中低度近视组(98.95±16.62)的角膜硬度参数(SP-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低度近视组比正视 组(107.49±18.66,P=0.010)和远视组(108.98±20.20,P=0.004)的SP-A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眼压(IOP)和bIOP均与SE无相关性。结论:7~18岁青少年SE越偏向近视,角膜硬度越低。无论是 否校正角膜生物力学因素的影响,眼压均与屈光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  相似文献   

12.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ipheral defocus spectacle lenses (PDLs) in myopia control. METHODS: Literature retrieval on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nd the search time limit wa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each database to December 29, 2021 were conducted. Change of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SER) and axial change (AL)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literatures that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RevMan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involving 770 myopic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DLs coul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ldren with myopia compared with 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 (SVLs; WMD=0.21 D, 95%CI: 0.01, 0.41, P=0.04).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axial length (AL) in myopic children (WMD=-0.10 mm, 95%CI: -0.21, 0.01, P=0.07). The resul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yopia control between the two spectacle lenses showed that PDL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OR=5.73, 95%CI: 2.58, 12.70, P<0.001) and delaying the growth of AL (OR=44.25, 95%CI: 8.84, 221.58, P<0.001) than SVL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PDLs can control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compared with SVLs, but cannot delay the growth of A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DLs in myopia control better than SVL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初中定选和高一、高二、高三 4个阶段的屈光进展情况,分析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屈光度的变化趋势、分布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7年11-12月期间整群随机抽取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初三定选合格学生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计56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空军招收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体格检查标准》进行检查。以等效球镜度(SE)<-0.5 D为近视标准。采用Kruskal-Wallis法、趋势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学生548例。初中定选学生,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SE分别为(0.31±0.34)D(400眼),(0.20±0.39)D(320眼),(0.06±0.42)D(262眼),(-0.10±0.49)D(114眼)。4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屈光度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12,P<0.001)。从初中定选至高三年级,学员的屈光度呈逐渐下降趋势(F=230.59,P<0.001),高一、高二、高三时近视率分别为0%、7.6%、21.0%,近视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42,95%CI:1.70~3.45,P<0.001)、读写距离<30 cm(OR=2.80, 95%CI:1.03~7.66,P=0.045)与近视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学年增加,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的屈光状态表现为向近视方向发展,并呈不断加深的趋势,近视率逐年增高。年龄和读写距离较小为近视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近视人群角膜水平直径及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佛山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眼患者270例(497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划分为三组,分别是7~17岁组、18~28岁组及29~39岁组,每组90例;采用散瞳验光测量等效球镜的方法检测三组患者的近视程度,按照近视程度再次进行分组,分组标准为低度近视≤-3.00 D;中度近视-3.25~-6.00 D ;高度近视>-6.00 D。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采用IOL 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水平直径和眼轴长度采用均数±标准差( ±s)进行描述,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 结果在低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2.01±0.41)mm、(11.70±0.36)mm和(11.62±0.42)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4,P<0.05);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但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4.63±0.61)mm、(24.53±0.80)mm和(24.53±0.9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0.65,-0.05;P>0.05)。中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1.89±0.39)mm、(11.71±0.33)mm和(11.63±0.37)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但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9,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是(25.12±0.75)mm、(25.17±0.85)mm和(25.23±0.7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78,-0.39;P>0.05)。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1.82±0.34)mm、(11.72±0.36)mm和(11.39±0.40)mm。其中,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P<0.05);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5);且7~17岁组>29~39岁组,18~28岁组>29~39岁组;但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是(25.99±0.74)mm、(26.42±0.84)mm和(26.01±0.85)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但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 结论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眼患者中,角膜水平直径与年龄的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即患者的年龄越小,角膜水平直径的数值越大;而眼轴长度与屈光不正度数呈显著正相关,即眼轴长度会随着屈光不正度数的增加而增长,但在各分组内,眼轴长度的变化均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眼镜、单光眼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一年效果。设计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北医眼视光远程视觉服务中心的近视儿童321例,其中141例(43.9%,141/321)完成一年随访。平均年龄(11.41±2.29)岁。方法 所有儿童配镜前进行视力、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裂隙灯、Lenstar眼生物参数测量及彩色眼底照相视盘旁萎缩弧分析。根据患者及监护人要求分别选择单光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 SV)、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OK)、周边离焦眼镜(peripheral defocus spectacel lenses, PD)三种不同的矫正方式。观察三组间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的差异。主要指标 配镜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视盘旁萎缩弧的改变。结果 完成一年随访者SV组47例、 OK镜组70例、PD组2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2.89±1.34)D,平均眼轴长度(24.92±0.34)mm。最后随访时,3组儿童眼轴长度均增长,其中OK镜组增长(0.13±0.16)m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F=48.820,P<0.001)。SV组屈光度增长(-0.77±0.79)D,PD组屈光度增长(-0.94±0.47)D(t=1.080,P=0.283)。SV组、PD组、OK镜组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率分别为66.7%、38.6%和15.0%(?字2=28.341,P<0.001)。结论 随访一年的结果表明,与单光眼镜、周边离焦眼镜相比,角膜塑形镜控制屈光度进展、眼轴增长、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效果最佳。(眼科,2016,25: 302-30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远期效果。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戴用RGPCL随诊5年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2.50 D)患者48例(69眼),平均年龄(15.2±1.5)岁;戴用框架眼镜随诊5年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2.50 D)患者51例(102眼),平均年龄(15.3±1.6)岁。方法 两组患者配镜前后均经复方托呲卡胺散瞳验光。检查二种矫正方法组患者的矫正视力,电脑验光仪检测角膜水平曲率半径、垂直曲率半径和平均曲率半径。两组患者连续5年观察上述数据变化,并对初诊时及第5年随诊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球镜度、柱镜度、戴镜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半径值、角膜垂直曲率半径值、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值。结果 第5年时,RGPCL组和框架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99±0.41)和(0.74±0.13)。第5年与初诊时比较,RGPCL组和框架组球镜度分别增加(0.623±1.067)D、(2.018±1.46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RGPCL组柱镜度减少(0.696±0.694)D,框架组柱镜度增加(0.417±0.57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GPCL组戴镜5年后角膜水平曲率半径、角膜垂直曲率半径、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0.046±0.106)mm、(0.189±0.184)mm、(0.119±0.131)mm。 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的近视、散光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眼科,2016, 25:93-9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2015 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7~12岁近视儿童121例,分为单光镜组56例、近附加为+2.00D渐变镜组65例,随访观察其2年的近视度数进展情况,并使用Polhemus系统随访采集受检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分析其阅读和书写距离以及注视角度。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与近视进展的关联。结果:单光镜组与渐变镜组儿童在近视度数、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基线阅读与书写距离分别为(31.8±5.8)cm和(25.2±5.8)cm。儿童基线书写距离与近视进展(-1.54±0.60)D存在相关性(r=-0.25,P=0.014)。书写距离低于20cm与近视进展量存在相关性(r=-0.52,P=0.011)。书写距离低于20cm与书写距离高于30cm的近视进展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P=0.020)。结论:较近的工作距离与近视进展快相关。培养儿童合适的用眼行为是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Monovision slows juvenile myopia progression unilaterall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IM: To evaluate the acceptability, effectivity, and side effects of a monovision spectacle correction designed to reduce accommodation and myopia progression in schoolchildren. METHODS: Dominant eyes of 11 year old children with myopia (-1.00 to -3.00 D 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 were corrected for distance; fellow eyes were uncorrected or corrected to keep the refractive imbalance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