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噬可消除细胞内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清除受损的细胞器以及降解不必要的细胞成分,对于维持细胞功能和新陈代谢十分重要[1]。自噬水平的异常在癌症、心血管、呼吸系统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2]。在过去几十年,对自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噬的调控机制及自噬基因的生物学功能[3-4]。  相似文献   

2.
<正>哮喘(asthma)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哮喘患者[1],且有证据表明,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在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哮喘患者会增加到4亿,同时每年会有约25万人死于哮喘[2]。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4.2%,目前全国有超过4570万的哮喘患者,这表明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患[3]。  相似文献   

3.
<正>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1 810万肿瘤新发病例以及960万肿瘤死亡病例;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其难治性及危害性使得肿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命科学领域之一[1]。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对于肿瘤有重要意义,如细胞凋亡的发现对肿瘤细胞的清除及肿瘤治疗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单一方式的治疗常常伴随耐药性的产生[2-4];与此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其它死亡形式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5]。  相似文献   

4.
<正>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睡眠质量差、食欲减退、思维迟钝、精神不集中、兴趣缺失等症状,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的各种负担也越来越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4%[1-2],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人类健康负担,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约2.5万亿美元,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0%[2-3]。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目前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估计,每年有1 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2%[1-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ASCVD最主要的病理学改变。它的发生和发展涉及脂质堆积、氧化应激、炎症以及血管和血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可能导致其临床并发症-诸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3-5]。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了巨大社会和经济负担,2019年WHO公布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1]。但CO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随着脂质代谢研究的深入,在COPD中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内的脂质代谢变化也备受关注。Fujii等[2]在研究中发现了AM中的脂质组成以COPD疾病等级依赖性的方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Degterev等[1]于2005年命名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细胞凋亡受阻时,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备用途径确保细胞死亡的进展[2]。不同于凋亡对胱天蛋白酶(caspase)活性的依赖,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依赖于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的磷酸化。MLKL属于蛋白激酶超家族,是一种不具有激酶功能的假激酶,作为终末专属效应蛋白在坏死过程中发挥作用[3-4]。  相似文献   

8.
<正>焦虑障碍是以过度恐惧和焦虑以及行为紊乱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全球患病率为7.3%[1],我国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已达到7.6%[2]。焦虑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关于焦虑障碍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主要应用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大等缺点。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源源不断地生产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参与细胞内多个生物合成过程,为机体细胞提供着支持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能量,在调控细胞生长、代谢和死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然而,受损的线粒体能够生成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 ROS),导致细胞功能出现紊乱甚至发生细胞死亡[2]。  相似文献   

10.
<正>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1],如DNA甲基化[2]、RNA甲基化[3]、组蛋白修饰[4]、染色质构象变化[5]等。表观遗传学在真核生物中的变化主要是调控细胞增殖[6-7]、分化[8]、代谢[3,9]、周期循环[10]以及免疫调控[11]等生物学过程,这一过程中通过某些调控分子量的变化或发生结构修饰变化等,进而靶向调节下游靶基因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正>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是一种少见的弥漫性肺疾病,以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障碍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腔内积聚为特征[1-2]。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赖病理检查[1]。肺活检阴性以及有禁忌症患者往往依赖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细胞学检查协助诊断[3-4];  相似文献   

12.
<正>免疫组化染色是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表达最常用、最成熟的方法[1]。研究表明,组织固定、蜡块保存时间、抗原修复等是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重要因素[2]。其中,蜡块保存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影响的研究较少[3]。Ki-67属于大分子量核蛋白,表达于细胞周期的各个活动期,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4],其在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的疗效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5-6]。本科室对比分析保存2年的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石蜡标本中Ki-6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正>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因为各种原因堆积,且比重超过肝脏重量5%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1]。脂肪肝如不引起重视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2]。虽然一些检查手段也能诊断脂肪肝,例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等,但肝活检评价才是明确诊断脂肪性肝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纤维化的“金标准”[2]。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其特点,它常以窦周纤维化(perisinusoidal fibrosis, PSF)等其中一种类型为主或多种类型混合存在[3]。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为一种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磷酸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以及有害的神经炎症是AD进展的主要标志性特征[1-3]。全世界现约有5000万AD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1.52亿,AD治疗药物有着巨大的临床规模需求[4]。1991年威廉·弗雷二世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疗大脑神经系统疾病的鼻腔药物递送方法。鼻腔药物递送方法已经应用于包括帕金森病、疼痛、癌症等诸多领域[5]。  相似文献   

15.
<正>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是世界上比较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可达9.3%[1]。在美国,偏头痛的患病率大约15%[2]。世界范围内,偏头痛影响15%到18%的人口[3]。偏头痛除了疾病本身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之外,还可以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伴发焦虑抑郁甚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偏头痛常发生在一侧头部,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及对光、声敏感的症状[3]。  相似文献   

16.
<正>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中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1]。过度饮酒会损伤肝脏及其功能,进而导致ALD。ALD最初表现为脂肪肝,之后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乃至肝癌[2]。目前,ALD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戒酒和营养支持,除对晚期患者实施肝移植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3]。因此,临床迫切需要能有效治疗ALD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正>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是血清中一种功能复杂的脂蛋白,最初被证明可转运外周胆固醇至肝脏进行代谢。既往关于HDL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开展[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DL被证明在调节肺部稳态、维持肺部健康和抑制肺部疾病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18.
<正>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仍然是全球十大致死率疾病之一[1]。据WHO报告指出:由于这两年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TB患者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多重耐药、共患病等因素的上升以及对TB诊断、预防和服务支出的下降,导致TB的预防和治疗现状变得更加棘手[2-3]。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MTB潜伏感染者,这部分感染者免疫力下降后,就可能发展为活动性TB患者。由此可见,结核病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应答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FISH技术常用于检测和定位染色体上特定的DNA序列[1],有利于病理鉴别诊断[2]、指导临床靶向用药[3]和监测肿瘤的复发[4]。组织标本的前处理对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固定是组织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制片过程中最无法补救的一步[5],组织过度固定或固定不足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6]。乳腺癌穿刺样本,在离体后即加入固定液中保存,由于周末节假日等原因,部分样本未能及时送至病理科,穿刺组织体积较小易出现固定过度,在制片中常存在消化难和杂交背景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白细胞介素38 (interleukin-38,IL-38)是IL-1家族(IL-1 family,IL-1F)中最新发现的细胞因子,隶属于IL-36亚家族。它最早由两个独立科研小组于2001年发现的,分别被命名为IL-1HY2和ILIF10[1-2]。IL-38的编码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q13-14.1上,编码IL-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和IL-36Ra的基因之间[2]。IL-38与IL-1Ra和IL-36Ra有41%和43%的序列同源性[2],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