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7(IL-27)、白介素35(IL-35)及其共同亚基EBI3 mRNA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集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22例)、静止期(20例)、消退期(2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ELISA法检测血清IL-27、IL-35表达水平,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I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内IL-27和IL-35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IL-27(226.72 ± 71.32 ng/L,160.80 ± 20.02 ng/L,181.93 ± 27.36 ng/L)表达与健康对照组(138.66 ± 33.93 n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 0.01);进展期、消退期血清IL-27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消退期血清IL-35(355.78 ± 49.82 ng/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309.36 ± 36.10 ng/L)、静止期(299.14 ± 31.98 ng/L)、健康对照组(292.43 ± 36.2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1,< 0.01),进展期、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单一核细胞EBI3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高20.15、16.17、19.74倍。 结论 IL-27、IL-35、EBI3作为抗炎因子可能参与寻常性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探讨白芍总苷在寻常性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对42例银屑病患者应用白芍总苷4周后及23例应用8周后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5.32 ± 0.80、2.79 ± 0.76;IL-23 mRNA分别为-5.43 ± 0.68、-3.77 ± 0.86,两组比较,均P < 0.05);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52,均P < 0.05)。经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2.24 ± 0.61、-5.30 ± 0.78;IL-23 mRNA分别为-1.97 ± 0.74、-5.44 ± 0.68;PASI分别为5.8 ± 2.7、9.4 ± 4.2,两组比较,均P < 0.05);治疗8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比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1.51 ± 0.78、-2.21 ± 0.59;IL-23 mRNA分别为-1.27 ± 0.81、-1.89 ± 0.72;PASI分别为3.8 ± 1.8、7.3 ± 2.5,两组比较,均P < 0.05)。 结论 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IL-17和IL-2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且PASI降低。  相似文献   

3.
组织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外周血白介素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疗法对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观察组织疗法治疗前及治疗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及IL-8水平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77,2.99,P<0.01)。结论组织疗法治疗银屑病有效,可能是通过减少IL-8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35的水平。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IL-35水平显著降低,进行期患者组显著低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IL-35血清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IL-35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白介素18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各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FN-γ的表达变化。方法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20例,红皮病性银屑病19例,脓疱性银屑病1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FN-γ表达水平;对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检测血浆中IL-18表达水平;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刺激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上清液中IFN-γ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FN-γ水平为8.91±2.65,红皮病性银屑病为10.19±5.93,脓疱性银屑病为17.96±10.44,各型银屑病患者均高于正常人(5.70±2.82)。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于正常人。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在SEB刺激组IFN-γ和IL-18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IFN-γ与IL-18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 在银屑病的发病和进展中,检测IFN-γ的表达量,对早期判断银屑病病情进展、转归和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IL-18表达增高,推测IL-18可能也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患者皮损白介素8基因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研究显示,白介素 8(IL- 8)在银屑病皮损中增高,其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等 [1- 5],但检测结果不太一致,可能与测定方法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为此,我们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原位 PCR)结合 SP免疫组化法( ISPCR- SP)对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 IL- 8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同单独应用 SP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病例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24例,为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12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具有典型皮疹 ,其中男 18例,女 6例;年龄 14~ 57岁;病…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有拮抗IL-18功能,抑制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以早期Th1细胞因子抑制剂的形式参与Th1反应的调控。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8BPa水平下降,这是否是由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存在分泌IL-18BPa的障碍,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9.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白介素-10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的Th2型细胞因子,能够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促进Ⅰ型细胞因子模式向Ⅱ型转变,减少银屑病皮损T细胞浸润。临床试验证实,IL-10具有显著的抗银屑病作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有希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 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全部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男3 8例,女13例;年龄7~60岁,平均3 4.6岁;病程1~2 0年,平均13 .5年。正常对照组为48例健康体检者,男2 7例,女2 1例;年龄2 0~46岁,平均3 3岁,均无银屑病家族史。1.2 方法 抽取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空腹静脉血4ml,15 0 0r/min离心5min ,吸取血清后置-2 0℃冰箱保存待测,试验前于室温复融后使用。IL 1α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由美国ENE公司提供,测量仪器为芬兰产WellscamMK 3型。IL 1β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北免东雅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11.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清新喋呤水平。结果表明,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进行期显著高于静止期(P<0.001),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P<0.001),且新喋呤水平随病情活动而变化,与皮损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56,P<0.001)。提示银屑病的发病与细胞免疫的激活有关,新喋呤水平测定可作为监测该病活动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IL-35及IL-17的表达。方法: 病例组60例,根据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标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CU患者与对照血清中IL-35和IL-17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U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为46.73±17.19n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3.78±25.51ng/L(P<0.05);CU组IL-17表达水平为18.03±8.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3.29ng/L(P<0.05)。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IL-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35和IL-17可能与CU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6的表达量,并分析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进展期患者40例,静止期患者44例;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MCPIP1和IL-17c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检测4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9例正常皮肤中MCPIP1和IL-17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MCPIP1和IL-17c的相关性。结果:银屑病组MCPIP1、IL-17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97±0.0661和0.4027±0.04158,对照组中分别为0.2921±0.06135和0.2374±0.02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PIP1和IL-17c mRNA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组皮损中MCPIP1和IL-17c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MCPIP1和IL-17c可能共同影响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20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位于1q32区域的白介素(IL)-20基因,通过检测基因序列研究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银屑病患者(203例)和正常人(91名)基因组DNA并进行扩增,通过自动测序的方法测定IL-20基因及启动子区域的序列,检测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IL-20启动子SNP位点-1723 C>G多态性的G等位基因频率,在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发病诱因或加重因素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别为45.8%和32.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9,P=0.019).结论:位于IL-20基因启动子区的SNP位点-1723C>G可能与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发病诱因或加重因素的寻常性银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介素12(IL-12)、IL-18、IL-4及IL-10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12、IL-18、IL-4及IL-10的水平。结果:银屑病组IL-18水平显著增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IL-10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2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40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2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2的表达为(18.81±13.80)ng/L和(19.35±17.62)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者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标评分均呈正相关,与患者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L-17和IL-22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2蛋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对22例银屑病皮损和19例正常人皮肤的bFGF及其受体FGFR2及血管内皮标记因子CD34的表达状态,并根据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bFGF和FGFR2免疫组化阳性反应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的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真皮浅层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正常人,该处微血管bFGF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P〈0.01,而FGFR2在银屑病真皮浅层微血管和正常人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FGF可能通过FGFR2作用在基底层和基底上层,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起一定作用,bFGF亦可能在银屑病真皮浅层微血管异常增殖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链球菌M6蛋白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证实链球菌中M6蛋白和点滴型银屑病之间的关系,用分离提纯的M6蛋白对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测研究。(1)对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咽部培养获得的化脓性链球菌进行PCR检测,经检测确认含有M6蛋白基因表达的菌株进行分离提纯M6蛋白。(2)用提纯的M6蛋白使用ELISA方法分别对30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30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中M6蛋白抗体进行检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6蛋白的抗体OD值明显高于斑块型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斑块型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点滴型银屑病患者与链球菌体中的M6蛋白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