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妍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397-139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寻求科学、有效地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ICU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0例和循证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观察两组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置管后导管脱出、导管阻塞、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循证护理组均好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继发感染率降低,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58例重症监护病房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运用改良型方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及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9%,较对照组11.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和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方法比较,改良型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干预在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层级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置管和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如VAP、CAUTI、CRB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vs 26.00%)(χ2=4.336,P=0.037);干预后随访1个月,发现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 14.00%)(χ2=4.8919,P=0.027);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00%vs 74.00%)(χ2=9.490,P=0.00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LT和aPTT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层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预防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凝血功能,并降低其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与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栓塞的影响。方法:行中心静脉置管的MH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别在护理干预1周和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干预1周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6例(15.0%),对照组9例(22.5%);观察组栓塞4例(10.0%),对照组8例(20.0%)。干预1月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2例(5.0%),对照组5例(12.5%);观察组栓塞1例(2.5%),对照组4例(10.0%)。干预1周后及1月后,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90.00%也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MHD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形成等相关并发症,从而能提高MHD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并分析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与对策。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心脏病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本组患者均实施手术疗法,并在术后为其应用艾贝尔双腔导管,均经右侧颈静脉进行置管,回顾分析本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与对策。结果:在术后护理过程中,9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03%,分别为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与拔管后渗血,其中导管阻塞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结论:对心脏手术患者在术后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应用中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患者5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均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导管滑脱1例,血肿1例,空气栓塞1例。结论医护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导管置入方法、途径以及置管前后护理十分关键,另外对于导管相关并发症症状及其体征的了解和排查处理上进行掌握,加强操作中无菌观念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是防治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并发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姜娟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205-520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维护中心静脉置管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4月间入住我院ICU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78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实施循证理论支持下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将2015年9月—12月间入住我院ICU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CLABSI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CLA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可降低CLABSI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并接受PICC穿刺的55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按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的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穿刺部位出血、导管脱落、导管异位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搜集的48例需要静脉置管的患儿,其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规护理,治疗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静脉置管并发症情况,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炎2例,发生率为8.3%,导管阻塞2例,发生率为8.3%,导管脱出渗液3例,发生率为12.5%.治疗组患儿出现静脉炎1例,发生率为4.2%,导管阻塞0例,发生率为0,导管脱出渗液1例,发生率为4.2%.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5).结论:应用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置管的感染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的198例心脏直视术后采取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7.84%,经股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23.61%,周围静脉感染率为6.89%,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2例,占57.1%;革兰氏阴性菌有8例,占38.1%;真菌1例,占4.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与不同留置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但股静脉穿刺途径和锁骨下静脉及周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确诊为576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分为A组和B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临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率为6.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4.758,P=0.000)、导管腔道数量(OR=4.845,P=0.000)、导管留置时间〉2周(OR=5.759,P=0.000)、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20分(OR=9.955,P=0.000)和丧失自理能力(OR=6.741,P=0.000)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所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D L Veenstra  S Saint  S D Sullivan 《JAMA》1999,282(6):554-560
CONTEXT: A rec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meta-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mpregnated with an antiseptic combination of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are efficaciou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however, the ultimate clinic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ir use have not been formally evaluated.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increment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vs standard catheters. DESIGN: Decision analytic model using data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ta-analyses, and case-control studies, as well as safety data from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ETTING AND PATIENTS: A hypothetical cohort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eg,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and patients receiving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requiring use of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TERVENTION: Short-term use (2-10 days) of chlorhexidine-silver sulfadiazine-impregnated multi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nonimpregnated cathete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Expected incidence of CR-BSI and death attributable to antiseptic-impregnated and standard catheter use; direct medical costs for both types of catheters. RESULTS: In the base-case analysis, use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catheters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R-BSI of 2.2% (5.2% for standard vs 3.0% for antiseptic-impregnated catheters), a de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death of 0.33% (0.78% for standard vs 0.45% for antiseptic-impregnated), and a decrease in costs of $196 per catheter used ($532 for standard vs $336 for antiseptic-impregnated). The decrease in CR-BSI ranged from 1.2% to 3.4%, the decrease in death ranged from 0.09% to 0.78%, and the costs saved ranged from $68 to $391 in a multivariate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CLUSION: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use of chlorhexidine-silver sulfadiazine-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R-BSI and death and provides significant saving in costs. Use of these cathet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医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护理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接头,对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接受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血透导管接头不同的消毒方式,将90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碘伏棉签消毒导管螺纹接头,观察组使用医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对导管螺纹接头擦拭消毒。观察2组患者血液透析置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  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13例,发生率28.9%,观察组感染3例,发生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91.96±2.76)分,对照组(87.16±2.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使用医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擦拭消毒血液透析导管螺纹接头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提升护理操作、感染防控质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红霞  贾会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514-1517,15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导管相关血行感染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8年1月30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309例患者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73例,平均发生率8.1/1 000留置导管日,死亡8例,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例数的11.0%(8/7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预防教育、置管部位与置管时间、手部卫生和无菌屏障、敷料种类及消毒剂类型等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需制定系统的技术操作和评价规范。  相似文献   

18.
ICU中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中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的60岁以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5例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48例与对照组87例,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中感染48例(35.6%),其中导管定植42例(31.1%),血流感染6例(4.5%)。感染组APACHEII评分为(2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分;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PN)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45.8%高于对照组的26.4%(P<0.05)。共培养出52株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42.3%),真菌6株(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ICU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刘蓉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29-163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肾病科住院并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7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分为感染组38例和对照组33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管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2例血液透析置管患者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为10.22%,置管感染的时间为(25.46±8.72)d。检出病原微生物共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75.68%,革兰阴性菌7株占18.92%,真菌2株占5.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导管留置部位为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是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