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和“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8年4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以及并发骨折、感染、脱位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6 341例患者,其中经DAA手术3 282例,经PLA手术3 059例。3项随机对照试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均为低风险,1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高质量10项、较高质量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DAA较PLA 平均手术时间长(WMD=17.26, 95%CI 7.22~27.30, P<0.05 ),平均术中出血量多(WMD=113.50, 95%CI-1.13~228.14, 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WMD=-0.56, 95%CI -0.94~-0.17, P<0.05),术后疼痛VAS低(WMD=2.01, 95%CI 0.74~3.28, 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WMD=2.01, 95%CI 0.74~3.2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骨折(OR=1.25, 95%CI 0.88~1.77, P>0.05)、感染(OR=0.77, 95%CI 0.21~2.79, P>0.05)、髋关节脱位(OR=0.68, 95%CI 0.40~1.18, P>0.05),经DAA和PL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DAA手术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经PL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钛金属cage与聚醚醚酮(PEEK)cage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效果,为ACDF植入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7年1月—2017年3月有关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 用于ACDF临床效果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量表严格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0软件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共361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4篇,中质量文献1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ACDF,PEEK cage下沉发生率低于钛金属cage(OR=3.49,95%CI 1.75~6.99,P=0.0004),而在融合率(OR=1.60,95%CI 0.05~53.73,P=0.79)、脱位发生率(OR=3.61,95%CI 0.91~14.34,P=0.07)、手术时间(WMD=0.87,95%CI -24.95~26.69,P=0.95)、Odom评分优良率(OR=0.89,95%CI 0.49~1.63,P=0.71)、NDI评分(WMD=3.24,95%CI -0.44~6.93,P=0.08)及手术节段术后Cobb角(WMD=-2.29,95%CI -4.63~0.05,P=0.05)等方面两种ca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 应用于ACDF均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PEEK cage下沉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髂腹股沟入路(MMIIA)、改良Stoppa入路(MSA)及腹直肌外侧入路(PRA)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MMIIA组(14例)、MSA组(25例)和PRA组(16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SA组和PR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优于MMIIA组(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IA、MSA及PRA治疗髋臼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变化,但MMII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不如其他两种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0例髋臼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腹直肌旁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的并获得满意随访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间髋臼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入路患者随访12 ~ 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均适合治疗累及髋臼前柱为主的髋臼骨折,其骨折分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腹直肌旁入路明显少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Stoppa入路相比,腹直肌旁入路能直视髋臼前方及四边体,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累及髋臼前柱为主伴四边体移位的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6.
经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针对标准髂腹股沟入路的缺点进行改良。方法:1997年8月~2000年1月使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治疗24例髋臼骨折,2000年2月~2003年11月使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35例髋臼骨折,记录每例的切口显露和关闭时间,术后常规拍X线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标准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组的切口显露时间(x±s)分别为(42.36±4.58)min和(29.64±3.19)min;切口关闭时间(x±s)分别为(52.42±6.64)min和(35.86±4.27)min。标准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复位欠佳和不满意复位的病例数分别为13、7、4例和29、4、2例。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与标准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髂腹股沟入路具有解剖相对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充分、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7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运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Pararectus approach, PRA)治疗患者38例(PRA组),改良Stoppa切口入路(Modified Stoppaapproach, MSA)治疗患者34例(MSA组)。比较两组的前方入路显露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术中+术后引流)、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显露时间,显露过程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复位评估(PRA组优20例,良13例,可5例;MSA组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均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理想入路,但是腹直肌外侧入路在手术视野显露上稍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切断髂腰肌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切断髂腰肌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本院解剖学教研室成年尸体标本4具,共8条完整髂腰肌标本,观察其腹股沟韧带下方部分的大体形态,肌、腱比例及切断前后显露的范围.(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3例,其中7例保留髂腰肌的完整性(Ⅰ组),6例切断髂腰肌(Ⅱ组),分别于术后1月、2月及6月评估屈髋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髂腰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为肌、腱混杂结构,腱、肌比例平均1∶4.1,切断髂腰肌后显露范围明显扩大.(2)术后1个月Ⅱ组屈髋肌力较Ⅰ组差(P<0.01);术后2个月两组肌力均恢复至4级以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屈髋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除1例髂腰肌切断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切断髂腰肌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使用髂腹股沟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时,切断髂腰肌有利于骨折的显露及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髋臼骨折髂腹股沟下入路血管损伤、术后血栓及淋巴漏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男女各10具,40侧)国人尸体标本,参照临床手术步骤解剖,观察和测量与髂腹股沟下入路中间窗显露相关结构的特点及关系。 结果 腹壁下动脉23侧(57.5%)起自髂外动脉,7侧(17.5%)起自股动脉,起点距耻骨联合中点(41.35±2.33)mm,与髂外动脉夹角约(40.23±5.23)°,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骨盆纵径及半骨盆横径不相关(P>0.05)。髂血管周围无明确筋膜鞘样结构,血管和淋巴易受到牵拉损伤;股血管有明显鞘样结构,但与周围结构连接疏松易分离。髂耻弓起始处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呈(15.20±6.79)°锐性夹角,有少量菲薄膜样结构,易分离。髂筋膜内下部较厚,且厚度与骨盆纵径及半骨盆横径不相关(P>0.05)。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和髂腹股沟下入路中间窗显露时均易伤及血管和淋巴管,髂筋膜下部和髂耻弓结构致密,可从髂筋膜下分离与内侧窗贯通。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可膨胀性气囊抵达病变椎体,膨胀后可更好的恢复椎体高度,然后植入骨水泥稳定脊柱,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疼痛。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新发骨折时有发生,对于哪些因素影响术后骨折再发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再发骨折:可发生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原发强化椎体、邻近节段椎体或跳跃节段椎体,往往在患者随访复查中发现,可出现持续的腰背部慢性疼痛不缓解,发生原因并没有明确结论,有学者研究认为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渗漏等因素有关,也有学者认为骨水泥渗漏并不会造成术后椎体的再发骨折。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改良而来,能更好的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近年来普遍应用于临床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但时常有报道术后发生强化椎体及邻近节段椎体的再发骨折,对于影响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仍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计算机搜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并手工辅助检索主要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并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有关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因素分析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年龄[WMD=1.87,95%CI(0.79,2.95),P < 0.05]、骨密度[WMD=-0.46,95%CI(-0.61,-0.31),P < 0.05]、骨水泥渗漏[OR=2.68,95%CI(2.11,3.39),P < 0.000 01]、 初次术后后凸角矫正量[WMD=2,95%CI(0.34,3.66),P=0.02]、初次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WMD=5.25,95%CI(2.16,8.34),P=0.000 9]等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相关;②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与性别[OR=0.83,95%CI(0.67,1.02),P > 0.05]、体质量指数[WMD=-0.27,95%CI(-1.06,0.51),P=0.49]、骨水泥注入量[WMD=0.06,95%CI(-0.21,0.32),P=0.68]、手术入路方式[OR=0.87,95%CI(0.61,1.25),P=0.46]、原发骨折为胸腰段(T11-L2)[OR=1.48,95%CI(0.93,2.38),P=0.1]无关;③结果表明,年龄、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初次术后后凸角矫正及初次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均与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相关,而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注入量、原发骨折为胸腰段、手术入路方式与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以上结论还需以后纳入更多的高质量文献加以研究验证。 ORCID: 0000-0002-0018-5231(刘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 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 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 95%CI 1.57~2.87; Z=4.87, P<0.01);术前SVA≥5 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 95%CI 1.24~5.18;Z=2.55, 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 95%CI 1.73~4.13;Z=4.44, 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 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MRI及CTA检查。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WML组和无WML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NASCET标准、依据CTA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无WML组(216例)相比,WML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WML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WML仍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WML组和无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WML正相关(P<0.05,OR=1.84,95%CI 1.47~2.98),混合斑块和WML无明显相关性(P>0.05,OR=1.97,95% CI 0.99~2.9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WML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WM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WML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CND)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复发、并发症”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rophylactic central neck dissection/prophylactic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ecurrence、complication”为中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限定文献发表年限为2007—2017年,纳入比较单纯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手术治疗(对照组)和同时加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临床疗效的队列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10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383个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 797例,观察组1 5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 0.63~1.50, P=0.9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OR=2.20,95%CI 1.81~2.68, P<0.000 01)、永久性低钙血症(OR=3.02,95%CI 1.97~4.61,P<0.000 0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OR=1.58,95%CI 1.06~2.34, P=0.02)、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OR=1.90,95%CI 1.10~3.58, P=0.05)的发生率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N0期PTC患者,在原发灶手术治疗的同时行PCND并不能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但却能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实施该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0月治疗的4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中获得随访的33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按Letoumel分类方法,其中后柱加后壁12例,横行加后壁8例,T型骨折6例,前柱加后半横行4例,双柱骨折3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使用重建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盆拍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按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标准评分,其中优20例,良7例,可6例,优良率达81.8%。结论通过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复杂髋臼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 (ARFI)中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联合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预测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弹性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18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以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为指导,结合MSCT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非肝病组[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41~68(57±14)岁]和NAFLD组[128例,男61例,女67例,年龄37~71(60±14 )岁]。分析VTQ、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非肝病组与NAFLD组之间的差异。依据logistic回归独立因素的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模型,并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方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构建预测NAFLD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FLD组的肝VTQ、肝脾VTQ的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三酰甘油(TG)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余变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肝VTQ (OR=8.054, 95%CI 2.117~30.639)、ALT(OR=1.037, 95%CI 1.007~1.068)和TG (OR 1.500,95%CI 1.042~2.159) 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肝VTQ、ALT和TG作为因变量构建列线图,一致性系数为0.763。结论 VTQ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有效诊断NAFLD。 肝VTQ技术联合血清ALT和TG化验检查能较准确地预测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 (DAA )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 治疗高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6 月— 2019 年 10 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例采用DAA入路行 THA 治疗的DD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61.86±8.49)岁,Crowe Ⅲ型 7例7髋、Crowe Ⅳ 型1例1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测量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对比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 Harris评分以及中心边缘(CE)角的变化。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为(7.56±0.62)cm,手术时间为(108±17.6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7.2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3.25±0.88)d,住院时间为(5.50±0.76)d。术后1周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分别为41.40°±4.03°和17.90°±3.27°,均处于安全范围。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 评分和CE角测量值分别为(3.98±0.47)cm、(43.38±9.65) 分、15.86 °± 2.20°,(0.85±0.25)cm、(80.63±4.37)分、37.29°± 2.21°,(0.81±0.20)cm、(80.50±4.75)分、37.17°± 2.07°: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814、40.866、150.145, P值均<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见术中股骨骨折、髋脱位、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DAA入路治疗高脱位型DDH患者,手术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髋关节旋转中心的X线影像分布特点及其变异范围。方法 纳入2013年6—12月中日友好医院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中200例成人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无异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X线片上以泪滴下缘为参考,测量双侧髋臼中心与泪滴下缘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观察左右侧差异,并以±2倍左右侧差值标准差区间为双侧髋关节测量数据的95%正常变异范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所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ICC值为0.88~0.97,提示测量值可靠性优。200例(400侧)患者髋关节髋臼中心与泪滴下缘的垂直高度为6.2~20.9 mm,平均(14.6±2.32)mm;水平距离为25.0~44.5 mm,平均(33.1±3.33)mm。左右两侧髋臼中心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比较,右侧髋臼中心高度略小于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6, P>0.05);而右侧髋臼中心水平距离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4, P<0.05)。右侧与左侧髋臼中心高度与水平距离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1.69 mm和1.54 mm,故其95%正常差异范围为3.38 mm (1.69 mm×2) 和3.08 mm(1.54 mm×2)。结论 本研究初步描述了中国成年人正常髋臼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正常变异范围,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模板设计和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