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估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探讨其机理。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儿童随机分为龙氏组和推拿组各40例,分别给予龙氏手法治疗及推拿治疗。观察两种手法对患儿异常经颅超声多普勒(T CD )和颈椎X线片结果的改善情况及疗效差异。结果:龙氏组在异常T CD及异常颈椎X线片的改善率及愈显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推拿组治疗后( P<0.05,0.01)。结论:龙氏手法有利于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是一套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安全的优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4.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可靠,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胸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均给予中西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配合手法、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恢复期配合手法及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疗法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采用扩张血管药物、颈椎牵引及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Mulligan手法,对照组加用Maitland手法,两组均治疗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双盲法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以物理因子治疗为主),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及手法推拿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比2组患者焦虑情绪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无焦虑患者占比(7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双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5.10±7.78)cm/s,(34.63±6.38)cm/s)]、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47.97±7.56)cm/s]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联合手法推拿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缓解焦虑情绪,有效减轻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类药物、镇痛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及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眩晕发作次数,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发现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观察组每日眩晕次数亦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并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亦显著快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2组均连续7d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研究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 方 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氧分压变化,NRDS发生率,呼吸机机械通气率,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合改善时间、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盐酸氨溴索能较好地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善肺氧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低危阴道分娩初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 2015 年 1~3 月, 阴道分娩且无会阴侧切指征的初产妇 182 例,随机分为 2 组,观察组 86 例,对照组 96 例,观察组在胎头着冠后实行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照组则按照传统会阴保护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完整率及裂伤程度、会阴水肿情况、产后 2 h 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χ2=5.419,P<0.05),会阴水肿发生率低于观察组(Z=-2.3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会阴裂伤程度(Z=-0.647,P>0.05)、产后 2 h 出血量(Z=-0.423,P>0.05)及新生儿窒息率(Z=-0.486,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减轻了产妇会阴损伤程度,没有造成明显的分娩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坦度螺酮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老年性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 法将61例老年性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坦度螺酮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戈美拉汀治疗;分别在治疗第2、4周,用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 结果两组临床疗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副反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坦度螺酮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老年性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按照抛硬币 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标记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0.0%,两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恶心、食欲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恶心、食欲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2.5%,两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tra平衡测定仪跌倒风险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价得分及跌倒风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于颈椎失稳及本体感觉失调的颈性眩晕施以颈椎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QQ群随访模式应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 法将120例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发现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随访前均接受相同的健康宣教,之后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干预组采用QQ群随访。 结果两组干预后在饮食、运动及控制体质量等方面的遵医行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血尿酸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但干预组降低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QQ群随访模式能明显改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随访的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肉注射、口服给予强的松的方法对大鼠骨密度、血清指标的影响。 方 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正常组15只、口服组15只、肌肉注射组1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作为阴性对照,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口服组大鼠给予强的松 10 mg/(kg· d)灌胃;肌肉注射组大鼠给予强的松10 mg/(kg· 2 d)。观察给药12周后大鼠椎骨骨密度水平、血清钙、磷、碱性磷酸 酶的变化。 结果12周后,与正常组相比,口服组、肌肉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血钙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碱性磷酸酶、血 磷水平均显著升高。此外,肌肉注射组与口服组大鼠椎骨骨密度水平相比下降(P<0.05),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相比则无 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与正常组相比较,口服和肌肉注射强的松都能降低大鼠椎骨的骨密度值,同时对大鼠血清钙、磷、碱性 磷酸酶有一定的影响,该结论可为需长期使用激素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 mg)及瑞舒伐他汀(可定10 mg)治疗4 周后,冠心病患者LDL-C(低密度脂蛋白)、CX3CR1以及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方 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8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例,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分别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B组服用瑞舒伐他汀。采用均相酶显色法检测LDL-C水平,利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类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X3CR1的表达,采用酶循环法检测Hcy水平。 结果经过4周的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各组冠心病患者LDL-C及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CX3CR1在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较治疗前均减低(P<0.05),且治疗后LDL-C水平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CX3CR1及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同时具有抗炎作用;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要强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参苓白术丸对脾虚型子宫颈癌术后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方法对辨证为脾虚的26例子宫颈癌患者使用参苓白术丸,28例对照组患者未使用该药,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增强CT下的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存活率。 结果观察组首次发现腹腔淋巴结转移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1),转移淋巴结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9),且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6)。 结论参苓白术丸有助于延缓脾虚型子宫颈癌术后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时间,并减轻其侵润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剖宫产再次妊娠产妇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 方 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39例阴道分娩成功的产妇作为病例组,按1:2的比例选择78例失败病案为对照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12项影响因素的差异。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前次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前BMI、年龄、前次剖宫产术后发热、新生儿体质量、妊娠合并症和子宫下段厚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在产前BMI、年龄、新生儿体质量、妊娠合并症及子宫下段厚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临床工作中可按照产前BMI、年龄、新生儿体质量、妊娠合并症及子宫下段厚度对产妇进行筛选,确保产妇及婴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