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s)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测量43例71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27处(38.02%),纤维斑块36处(50.70%),斑块内出血8处(11.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TA能谱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进行精确分析,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别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及超声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以及分析斑块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超声检查显示的斑块检出率为96.02%,能谱CTA成像检查显示检出率为98.23%,但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患者中,有脂质斑块82处(36.28%),斑块内出血35处(15.49%),纤维斑块109处(48.23%)。纤维基质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高于斑块内出血和脂质成分,且斑块内出血高于脂质成分。越低的能量区,3种成分的吸收系数存在越大的差异,能谱曲线也会有越来越明显的离散程度。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有效分析,为斑块内出血、纤维基质、脂质成分提供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成像(能谱CTA)多参数分析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界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4例经超声筛查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前行颈动脉CT能谱成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数量,并使用GSI Viewer(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Viewer)平台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获取各斑块主要成分的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出各成分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上述斑块成分的能谱参数.采用Kappa检验能谱CTA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4例患者中能谱CTA共检出49处斑块,与超声检出斑块数量相符,其中纤维斑块24处,脂质斑块18处,斑块内出血7处.3种斑块组织成分的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CTA对颈动脉斑块类型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切片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96、0.824、0.764).结论 能谱CTA能够准确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而判断斑块的类型,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CT)联合磁共振(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均于术前行颈动脉能谱CT与MR HR-VWI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此二者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析,共获得斑块194处,其中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为35处、55、44、60处;能谱CT检查出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有30、 41、34、56处,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27、48、38、45处,能谱CT联合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34、54、 43、59处;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中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检查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脂质成分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2.86%、74.55%、75.00%、88.33%,MR HR-VWI检查上述各斑块成分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7.1...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2-94+98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有效原子序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共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入选本研究。90段颈动脉血管行CTA+能谱检查,对比分析斑块的有效原子序数与MRA信号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MRA高信号组与低信号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的有效原子序数明显减低(P0.05)。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为0.98,截断值为7.83。结论宝石能谱CT的有效原子序数可以量化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US)、能谱CT和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3种不同诊断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US、能谱CT和MR HR-VWI检查,以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判断US、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共取得53块斑块。US检查共检出43块斑块; 能谱CT检查共检出49块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斑块、内部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以及脂质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 HR-VWI检查共检出51块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与MR HR-VWI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US(均P<0.05)。能谱CT和MR HR-VWI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0.698~0.941)和0.859(95% CI:0.750~0.967),均高于US(0.669,95% CI:0.517~0.821)。  结论  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以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均优于US,可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8)F-FDGPET CT和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2周内接受~(18)F-FDGPET CT和MRI检查,在斑块周围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标准化摄取值(SUV),计算靶-本底比值(TBR);观察纤维帽完整性及厚度,将斑块分为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碎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包括胶原组、钙化组、脂质组、出血组。结果 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剔除图像质量不佳的7名患者,累计扫描1930层,大部分斑块处于颈动脉分叉处周围。根据纤维帽厚度分组,无纤维帽1065层,厚纤维帽547层,薄纤维帽202层,纤维帽破裂116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胶原236层,钙化796层,脂质730层,出血168层。纤维帽破裂组TB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薄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厚纤维帽组与无纤维帽组(P0.05),厚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无纤维帽组(P0.05)。出血组TBR显著高于脂质组、钙化组、胶原组(P0.05),脂质组TBR显著高于钙化组、胶原组(P0.05)。结论 MRI可对纤维帽及斑块成分进行定性评估,~(18)F-FDGPET CT可反映斑块的炎症活动程度,二者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DM组),35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NDM组)行颈动脉CTA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DM组颈动脉中发现斑块56支血管轻度狭窄39支,中度13支,重度5支,稳定斑块35处,不稳定斑块42处;NDM组发现斑块48支血管,轻度狭窄44支,稳定斑块40处,不稳定斑块23处,中度4支。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2型糖尿病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6±8)岁。经16排螺旋CT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一步行320排容积CTA扫描,并与16排螺旋CTA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基层医院,建议使用16排螺旋CT检出颈动脉斑块,以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及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ipid rich necrotic core,LRNC)、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炎性反应和纤维帽破裂等.近年来,多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包括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多排螺旋CT、双源CT、PET/CT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等,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对疾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本综述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过程、颈动脉斑块的多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场强磁共振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不仅能观察到斑块内脂核含量和纤维帽的厚度,斑块内出血、坏死等变化,还可以得到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管腔及斑块自身的应力改变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钆螯合对比剂及超顺磁性三氧化二铁制剂增强成像,可以了解斑块内炎性改变,这与斑块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判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的不断提高,众多研究证实不稳定斑块是轻-中度脑血管狭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快速、准确的对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表面欠规则或溃疡形成、斑块内出血、大脂质核心、钙化结节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影像CT,能谱CT先进的单能量成像技术及能谱参数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准确度,对能谱CT在评估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结果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7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56.9%、22.5%和20.6%;无脑梗死组发现斑块86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20.9%和52-3%;三类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溃疡斑块分别为14.9%和4.6%,溃疡斑块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出现中度以上血管狭窄比例分别为48.7%、18.3%和7.3%,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在三组斑块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性质,脂肪斑块、斑块溃疡具有不稳定性,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超声造影及CT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软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规律服用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利用血脂检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CTA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共入选34例患者,治疗后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6个月的斑块积分、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增强后斑块的CT值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及CTA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风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天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及对血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72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纵横扫查颈总动脉和颈内及颈外动脉起始部斑块,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726例中29.89%(217/726)为混合斑,28.93%(210/726)为软斑,26.17%(190/726)为扁平斑,15.01%(109/726)为硬斑;颈总动脉分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为斑块的好发部位,左右两侧发生斑块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检出管腔狭窄68例,轻度狭窄占35.29%(24/68),中度狭窄52.94%(36/68),重度狭窄11.76%(8/68);颈总动脉内径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高分辨率彩超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能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及对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 Apart from the severity of stenosis, there are certain pla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eovascularization and, surface ulceration which makes a plaque vulnerable.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plaque characteristics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nd evaluat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these patients.MethodsThis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presenting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having carotid plaques causing >60% stenosis. CEUS was performed for assessment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se plaque features were then evaluated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patients.ResultsSixty plaques were studied in 50 patients. Thirty-two plaq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On CEUS,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as seen in 38 of the 60 plaques studied (63.3%).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ConclusionCEUS allows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depicts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hich helps in determining the plaque vulnerability. It should be used as an adjunct to ultrasound and doppler assessment of carotid pla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