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9,(18):2537-2541
目的:探索不同初加工方法对黄精品质的影响,优化不同等级、不同形态黄精的初加工方法。方法:经不同干燥法及煮制法、蒸制法处理黄精后,利用硫酸-苯酚法对指标性成分黄精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同时考察药材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总灰分的含量,筛选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经不同方法处理后,各级黄精样品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黄精多糖(≥7%)、醇溶性浸出物(≥45%)及总灰分含量(≤4%)的要求;从干燥方式来看,微波干燥法优于烘箱干燥法;对不同形态(个状及片状)黄精样品而言,片状黄精品质优于个状黄精;而对于初加工方法而言,蒸制法优于煮制法。黄精"统货"蒸制、煮制时间分别在20、15 min时,黄精多糖含量达到较高值。结论:通过对不同的初加工方法分别进行探讨,初步得到了黄精的个状、片状及"统货"样品进行高效初加工的方法,可为有效利用黄精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规格等级、生长方式黄芩样品的综合质量,分析差异的来源.方法 测定浸出物、总灰分、水分、有效成分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和DTOPSIS分析法分析.结果 产地对黄芩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山东日照的黄芩质量最好,承德的次之,陕西与内蒙的质量相当,运城的质量较差,差异源于浸出物和黄芩苷;黄芩的质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提高,2年生与1年生黄芩的显著差异来源于多个指标,而与3年生黄芩的差异仅体现在浸出物上;栽培的黄芩优于野生的,差异源于浸出物和黄芩苷;选装和统装子芩质量均优于枯芩,差异源于浸出物和总灰分;春季采收的黄芩质量优于秋季的,差异源于水分和黄芩苷.结论 DTOPSIS法可有效地应用在黄芩的货源筛选和质量控制中,应将产地、生长年限、规格等级纳入重点考察内容.  相似文献   

3.
胡永淑 《中国药房》2014,(11):1016-1018
目的:探讨大黄不同炮制品在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制备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几种炮制品,采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干燥失质量和酸不溶成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并测定鞣质及蒽醌含量变化。结果: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总灰分及酸不溶灰分成分含量相差不多;酒大黄及熟大黄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大黄炭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明显降低;大黄在炮制前后蒽醌及鞣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且变化程度同炮制条件的强烈程度相关。熟大黄中游离蒽醌含量最高,生大黄中结合蒽醌含量最多。结论:鞣质及蒽醌类物质为大黄泻下解热的物质基础。对饮片不同炮制品的物质基础变化进行研究,可为不同炮制品的质量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8,(5):656-658
目的:筛选板蓝根饮片产地加工炮制技术,为保证板蓝根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新鲜采收的板蓝根药材在4种不同干燥程度下切制后所得饮片[A.切片后60℃干燥;B.切片后自然干燥;C.自然干燥(13~15 d)后切片,再60℃干燥;D.自然干燥(30~50 d)后切片,再60℃干燥],从外观评分及水分、灰分、浸出物、主要成分(R,S)-告依春的含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各饮片外观性状评分从高到低为C>D>A>B,水分从高到低为B>A>D>C;灰分各法差别不大;浸出物和(R,S)-告依春含量从高到低均为C>A>B>D。结论:4种加工炮制技术所得板蓝根饮片质量不同,将鲜品自然干燥(约15 d)到一定程度后再切制及干燥后所得板蓝根饮片的质量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附子江西特色炮制品种“临江片”的炮制工艺,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考察因素以辅料生姜加入量,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为主,以附子中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以及浸出物的含量作为优选指标,用综合加权分析法优选出临江片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临江片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即加入12%的生姜片,蒸制10 h后,在70℃下干燥4 h。结论 该炮制工艺方法明确,操作简便,可作为临江片炮制生产的工艺规范化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栽培的不同生长年限的泰山四叶参中提取多糖并测定其含量。方法:四叶参粗粉经脱脂、醇提后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氯仿-正丁醇(4∶1)脱蛋白,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结果:2年、3年和4年生泰山四叶参中多糖的含量依次为8.82%、10.47%和11.32%;平均回收率为96.09%,RSD=1.25%(n=6)。结论:4年生泰山四叶参中多糖含量最高。本法简便、准确,可为确定泰山四叶参的合理采收时间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真空冷冻干燥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方法:采用蒸制后再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对天麻进行干燥,考察天麻的外观及微观结构,测定天麻复水率、多糖和天麻素含量及不同干燥工艺下天麻粉末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溶出量与溶出率。结果:与鲜天麻直接真空冷冻干燥相比,天麻经蒸制后再真空冷冻干燥其外观和切面微观结构无显著变化。95℃蒸制4 min后再真空冷冻干燥,其天麻素含量和复水率分别为0.875%和502%,显著高于鲜天麻直接冷冻干燥(0.280%和362%)和120℃蒸制4 min后再真空冷冻干燥(0.775%和466%),但3个干燥工艺下天麻的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热风干燥天麻及真空冷冻干燥天麻粉末的红外指纹图谱谱峰位置相近,峰形相似,说明天麻成分无显著变化。不同工艺干燥天麻的天麻素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溶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天麻经95℃蒸制4 min后再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可在保持其外观和微观形态的条件下显著提高天麻素含量和复水率,天麻真空冷冻干燥生产中可对该工艺进行适当修正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年限虎杖发育过程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采收时间,为规范化种植虎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收年限为主因素,采收月份为副因素,采用HPLC法测定虎杖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苷、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无论2年生虎杖还是3年生虎杖,虎杖苷和大黄苷含量两次高峰期均出现在幼苗期和果期;白藜芦醇含量在花期和枯萎期时含量最高;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在秋季达到最高。结论:虎杖采收无论2年或3年均可,采挖时期方面,从有效成分考虑,虎杖可在春季采挖,从产量考虑应在秋季采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鄂西北地区白及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为鄂西北地区白及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多糖,以蒽酮-硫酸试剂为显色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白及中多糖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为评价不同产地的白及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霞  崔月曦 《海峡药学》2014,26(2):32-35
目的 对不同干燥温度的射干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最佳干燥温度.方法 以所含水分、有效成分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优选干燥温度.结果 不同干燥温度的射干药材含水量、有效成分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干燥的药材含水量最高,依次减低,90℃干燥的药材含水量最低;60℃干燥的药材次野鸢尾黄素含量最高,依次为50℃、90℃、70℃、80℃;5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依次为60℃、80℃、70℃、90℃.结论 综合比较,射干的最佳干燥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白及花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旨在明确白及花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6种不同方法对白及花进行干燥,通过色度仪测定其色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花青素、多糖、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并评价了不同干燥条件下白及花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差异。结果:真空50℃干燥工艺能够较好的保存白及花原有的鲜艳色彩和花青素含量,提高醇提物得率和减少多糖、总黄酮和总酚的损失,该方法干燥的白及花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结论:上述白及花产地加工工艺不仅可最大程度保持其外观及内在品质,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效,建议生产实践中根据该工艺适当调整并加以利用制备干花和深入开发白及花产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从白及块茎中提取多糖的工艺进行改进,为白及多糖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煎煮前浸泡24 h及加入一定量ZTC1 1(Ⅱ)型天然澄清剂等新工艺,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及转移率。结果在提取液中,加入澄清剂4%的B组分、2%的A组分,且B∶A=2∶1,共澄清4 h,白及多糖含量及转移率均明显提高,且提取效果最好。结论白及多糖提取新工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三七主根中皂苷含量的影响,为研究三七炮制工艺及探讨生熟三七功效异同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蒸制法将三七主根炮制成熟三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种单体皂苷含量。Vision HT C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和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4℃,检测波长203 nm。结果:三七经蒸制后皂苷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R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人参皂苷Rh1、Rh4、Rk3、20(S)-Rg3、20(R)-Rg3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炮制品中5种皂苷成分含量下降程度和新产生成分含量增加程度与蒸制时间、温度相关;皂苷成分在120℃条件下降解和形成的速度比105℃快,总体上降解和形成的快慢:蒸制鲜三七主根切片>蒸制干三七主根整体>蒸制鲜三七主根整体,其中,Rg1降解最快,Rh4形成最快。结论:前处理方法影响皂苷成分降解和形成的快慢,高温高压对皂苷成分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该方法可用于三七炮制品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为三七"生打熟补"与物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白毛夏枯草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用白毛夏枯草水提取物(STW)、醇提物(CTW)、乙酸乙酯萃取部位(ZTW)分别作用于HepG2肝癌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这3种提取物对HepG2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观察不同浓度的白毛夏枯草水提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TW、CTW、ZTW处理后的肝癌细胞株中BAX和Bcl-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TW、CTW、ZTW均能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可在mRNA水平上抑制Bcl-2、同时促进BAX mRNA的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白毛夏枯草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瘤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中Bcl-2、同时促进BAX mRN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新疆3种独尾草在开花期和休眠期总蒽醌的含量以及根、茎、叶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方法:用超声波法提取独尾草中的总蒽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3种独尾草根、茎、叶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结果:总蒽醌含量,异翅独尾草根中最高,且在休眠期高于开花期;芦荟大黄素含量,根>叶>茎;异翅独尾草根中含量最高,粗柄独尾草茎中最低。结论:新疆3种特有独尾草中,异翅独尾草在休眠状态时根中贮藏的总蒽醌和芦荟大黄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七味净肝灵(牛大力、黑老虎、地耳草、叶下珠、虫牙药、白花蛇舌草、甘草)对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CG+ LPS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取血,收集肝脏,脾脏和胰腺。生化法测定血清中ALT, AST, MDA, SOD的活性或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IL-4,IL-6和NO含量,Western-blot分析肝组织中TNF-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HE染色,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七味净肝灵各剂量组可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或肝组织中ALT、AST、MDA、IL-4,IL-6和NO的活性或含量,抑制肝组织中TNF-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升高SOD活性;病例检查显示其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肝组织坏死损伤。结论:七味净肝灵对BCG+ 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肝内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毒性作用来介导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7.
Two new malic acid derivatives, namely eucomic acid 1-methyl ester (2) and 6′′′-acetylmilitaline (7), together with ten known compounds (1, 3–6, 8–1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ry tubers of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 a perenni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 which wa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ophthisis, pneumonorrhagia, tuberculosis, and hemorrhage of the stomach or lung.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es, including 1D-, 2D-NMR, and HR-ESI-M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DAD-Q-TOF-MS),对蓝花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蓝花参醇提物采用SinoChrom ODS-BP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5%乙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8 nm,流速1 mL·min-1,柱温25 ℃。飞行时间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结果: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蓝花参进行分析,初步推断出6个化学成分,均为首次发现,分别是紫云英苷、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橙皮苷、槲皮素、芹菜苷。结论:建立的蓝花参HPLC-DAD-Q-TOF-MS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当归各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佳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当归各药用部分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最终确定条件为称量量0.5 g,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20 min,解吸附时间3 min。全当归药材粉末出峰94个,当归头药材粉末出峰64个,当归身药材粉末出峰62个,当归尾药材粉末出峰73个,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和当归尾定性成分含量分别为99.994%,99.747%,97.754%和99.988%。结论:当归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藁本内酯且藁本内酯含量: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全当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