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胆囊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各种手术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胆囊癌患者病变早期组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晚期组55例,行探查活检术24例,姑息切除26例,根治性切除术5例结果 早,晚期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20%和18.2%,5.5%,1.8%,晚期组探量活检术者均在1年内死亡;姑息性切除术者1年生存率23.1%,无3年,5年生存;根治性切除术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0%,20%  相似文献   

2.
胆囊癌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提高胆囊癌疗效的途径。方法对1984~1995年间收治的52例胆囊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2例中,男8例,女44例,男女之比为1∶5.5。50岁以上者44例,占84.6%。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44例,占84.6%。术前影像学确诊者20例,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者32例,其中7例术中漏诊,占21.9%。52例行探查手术,36例切除病变胆囊,切除率69.2%,其中行根治性切除7例,根治率13.5%。本组总的5年存活率3.8%,约60%的患者于术后1年后死亡。结论目前临床发现的胆囊癌极大部分属于中、晚期,疗效令人失望。提高疗效的途径在于早期发现和处理胆囊癌高危病变,预防胆囊癌形成。强调避免术中漏诊对预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囊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各种手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6例胆囊癌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按照Nevin分期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13例,Ⅴ期10例。行各类切除性手术32例(571%),剖腹探查取活检13例(232%),非手术行放疗或化疗11例(197%)。各类切除性手术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18/32),281%(9/32),125%(4/32),探查活检的13例及非手术治疗的11例均在明确诊断后5个月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多原发大肠癌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发病率、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67 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00 例结直肠癌中,有同时多原发癌47 例(78 % ) ,异时多原发癌20 例(33 % ) 。多原癌伴息肉者31 例(46 % ) ,其中17 例为息肉癌变(12 % ) ,本组手术根治切除54 例,姑息切除5 例,造口5 例,仅探查者3 例。术后10 年生存率62 % ,8 年生存率73 % ,5 年生存率67 % 。 结论 利用纤结镜作术前、后检查,术中注意仔细探查,是提高本病发现率的重要手段;首次手术彻底切除癌与癌前病变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Nevin V期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Nevin V期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手术和病理确诊的Nevin V期胆囊癌7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电脑彩超正确率达75.0%(21/28),CT结合增强扫描正确率达81.1%(32/39)。Nevin V期行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术23例,平均生存期为1年3个月;11例Nevin V期行姑息性胆囊切除,平均生存5个月;Nevin V期仅能行剖腹探查和活检术、对症治疗38例、腹爱镜探查和活检2例,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结论 对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应积极行手术探查、腹腔镜探查和活检。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可行肿瘤化疗药敏试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应用等综合措施。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中叶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叶病变多因肺部感染所致,中叶肺癌发生率低而易误诊。为探讨中叶肺癌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效果,总结11年间手术治疗39例中叶肺癌(占同期肺癌手术总例数的5.1%)。手术切除34例(87.18%),开胸探查5例。手术方式以中叶切除和双肺叶切除为多。23例术后辅以化疗或加免疫治疗。随访率为92.3%。23例术后化疗和免疫治疗者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43.48%、30.43%。术后未作辅助治疗的13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30.77%、15.38%。二组生存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中晚期肺癌占多数,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为病理分期、组织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Tian W  Song S  Liang F  Chen L  Jiang Y  Fu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4):221-223
目的提高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7年至1995年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而再手术治疗的患者34例,其中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例。共行手术53次,完整切除肿瘤42次(79.2%),姑息切除8次(15.1%),探查活检3次(5.7%)。结果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肿瘤完全切除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71.2%和65.3%,而姑息切除和探查活检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重视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诊断、准备及术中处理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强调对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积极争取完整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PCG)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36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Ⅰ期4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Ⅴ期16例;根治性切除22例(61.1%),其中扩大根治手术6例(16.7%),各种姑息手术10例(27.8%),另有4例仅行活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7/3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8%(1/36)。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可获得较高生存率。对局部进展的中晚期患者,积极进行扩大根治术有望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胆囊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体会(附3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男10例,女21例,年龄36~76岁,均经病理证实为胆囊癌。8例行胆囊切除+肝段切除+淋巴结廓清的根治性手术,其中一例附加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姑息胆囊切除4例,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10例,姑息胆囊切除加旁路引流手术3例,开腹探查术6例。结果:8例根治手术平均生存15个月,3例至今仍存活。23例未行根治手术者随访21例,存活均未超过6个月。结论:胆囊癌肝转移病人选择性施行胆囊切除+肝部分切除+淋巴结廓清,必要时附加肝外胆管切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治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切缘。不能根治切除者,应尽可能行胆囊姑息切除或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癌早期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0年腹腔镜术中发现的41例胆囊癌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探查结合活检明确诊断36例(87.8%),术后病理诊断5例。I期胆囊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者,3年生存率100%;Ⅱ期胆囊癌行LC者,3年生存率77.7%,行根治术者,3年生存率100%;Ⅲ期胆囊癌行根治术者,2年生存率75%,3年生存率50%;Ⅳ期胆囊癌行根治术者,2年生存率33%,3年生存率为0;Ⅲ期胆囊癌1例,仅行LC,术后5个月死于肝转移。15例中转剖腹行根治术者,5例未切除套管孔,其中1例切口种植。结论 现代腹腔镜技术可弥补影像学的不足。早期发现胆囊癌并对Ⅱ期以上胆囊癌行根治术,能提高术后生存率,效果优于仅行LC者,对LC中转剖腹手术者,应切除套管孔以防切口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3-2003年收治的96例胆囊癌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胆囊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6.32%,胆囊癌根治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6%、48.54%和23.87%,与姑息手术组、剖腹探查组、非手术组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和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胆囊癌的预后显著相关,其中手术方式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并予根治是胆囊癌病人长期生存的保证,适宜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与病理和手术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81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66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2%的病例合并有胆囊结石,右上腹疼痛,黄疸及右上腹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B超和CT有助于术前诊断。病理检查显示腺癌占79%,早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对较好,晚期肿瘤占69%。52%的病例病灶已无法切除,根治性手术仅占16%,少数晚期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级、手术方式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诊断,适当扩大早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对晚期胆囊癌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术,可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5 月至2017 年5 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收治的意外胆囊癌患者58 例临床资料。结果 LC术中发现24 例,术后发现34例;TNM分期T1b 12例,T2 34例,T3 6例,T4 6例。24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其中22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34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4例行二次开腹手术。非根治组:12例,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0%、42.5%、18.0%。根治组:4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62.5%、45.7%,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癌患者预后与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多为早期胆囊癌,应重视术中检查及病理检查,T1b~T3 期宜行根治手术,晚期患者应根据病情行姑息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中心意外胆囊癌(IGBC)病例治疗现状,探讨IGBC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医院收治的8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31.03%),女60例(68.97%);年龄34~89岁,平均68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腺肌症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8例;慢性胆囊炎2例。术前87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26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发现胆囊壁局部或不规则增厚;术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52例,CA199升高7例(67~238 kU/L)。结果 同期6家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 411例,IGBC占比0.53%;同期胆囊癌根治术219例,IGBC占比39.73%。87例IGBC中,急诊LC 25例(28.74%),择期LC62例(71.26%);术中冰冻病理发现IGBC 70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IGBC 17例;行胆囊癌根治术65例,未行根治术22例。术后病理检查,Tis期15例,T1期20例,T2期28例,T3期22例,T4期2例。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6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T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P=0.01039),根治性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P=0.00423)。结论 意外胆囊癌应从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角度入手防治,才能减少其发生;根治手术能提高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胃癌根治术1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提高进展期胃癌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1998年间我院施行的胃癌根治术175例。结果 早期胃癌16例(9.1%),进展期癌159例(90.9%)。D2术患者122例。绝对根治率(淋巴结清扫范围大于淋巴结转移范围)59.8%(73/122),包括No.16在内的扩大淋巴清扫术患者53例,绝对根治率83%(44/53)。总体5年生存率30.5%(21/69)。绝对根治术5年生存率36.3%(16/44),相对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内有转移)5年生存率20%(5/25)。包括No.16清扫术在内的绝对根治患者5年生存率41.7%(5/12)。结论 有选择性的施行包括No.16在内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肝外胆道肿瘤外科治疗远期疗效的评析(附139例随访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道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总结胆道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139例胆道肿瘤(胆囊癌88例,胆管癌51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88例胆囊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5.22%,51例胆管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21.64%。根治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与姑息切除组、剖腹探查组、非手术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姑息切除组、剖腹探查组、非手术组间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胆道肿瘤的远期疗效仍无显著改善;扩大根治术可望改善其预后,但需慎重选择病人;提高远期疗效的重点仍应放在肿瘤的早期诊治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外科手术对于Ⅳ期胆囊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Ⅳ期胆囊癌患者资料,其中38例接受扩大根治术的患者为A组,27例接受胆囊全切术的患者为B组,31例接受姑息切除术的患者为C组,46例接受胆道内外引流术的患者为D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术后随访,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各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生存率比较用Kaplan-Meier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于Ⅳa期胆囊癌患者,A组患者生存状况更优,其1年生存率为63.2%、2年生存率为34.2%、3年生存率为10.5%,中位生存时间为(18.7±2.9)个月。A组1年生存率与B组差异不大,但2、3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较B组更长。A、B组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C、D组;且中位生存时间也较高,A、B组与C、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36)。对于Ⅳb期患者,4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较其他3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更长。A组1年生存率21.1%、2年生存率10.5%、3年生存率2.6%,中位生存时间(11.3±3.4)个月。4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89,P=0.036)。结论对于Ⅳa期胆囊癌患者扩大根治术以及胆囊全切术比其他手术方式效果更优,尤其是扩大根治术能够更好的提高Ⅳa期患者生存状况。对于Ⅳb期胆囊癌患者采用扩大根治术则可以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因此临床上对于Ⅳ期胆囊癌患者可以采用扩大根治术为主要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术在肝外器官侵犯的胆囊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21例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癌合并肝外器官侵犯患者,16例行联合侵犯脏器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包括4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联合部分横结肠切除术,5例联合胆总管肝总管切除术、肝总管空肠内引流,1例联合右肝动脉切除术,1例联合门静脉左支切除重建术,2例联合远端胃切除术;5例仅行剖腹探查、姑息性胆囊切除或T管外引流.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28.6% (6/21),扩大根治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37.5%、12.5%,中位生存期21.5个月,均优于姑息性手术组.16例扩大根治术后病理,15例淋巴结阳性,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2例.结论 对于肝外器官侵犯的胆囊癌患者,施行联合侵犯器官切除的扩大根治术,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只要仔细选择病例,扩大根治术可以安全施行.  相似文献   

19.
Port site recurrence or peritoneal seeding is a fatal complication follow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e aims of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ere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of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ith port site/peritoneal recurrence and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radical second res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first diagnosed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 total of 28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bladder carcinoma were analyzed, of whom 10 had a radical second resection. Five patients had recurrences; port site/peritoneum recurrence in 3 and distant metastasis in 2. The incidence of port site/peritoneal recurrenc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3/7, 43%) than in those without (0/21, 0%) (p = 0.011). The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as worse in 7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cumulative 5-year survival of 43%) than in those without (cumulative 5-year survival of 100%) (p <0.001). Among 13 patients with a pT2 tumor, the outcome after radical second resection (cumulative 5-year survival of 100%) was better than that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lone (cumulative 5-year survival of 50%) (p = 0.039), although there was no survival benefit of radical second resection in the 15 patients with a pT1 tumor (p = 0.65). In conclusion,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port site/peritoneal recurrence and worse patient survival. Radical second resection may be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pT2 gallbladder carcinoma first discovered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