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常将此病归于"痰浊"、"痰瘀"的范畴。现将高脂血症的辨治大法讨论如下。1调理脾胃化痰除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脏之盛衰与痰浊的生成有着重要关系。脾主运化而升清,倘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水津得以生化,水饮痰浊无以积聚;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其运化升降失常,水谷不化精微,熏蒸凝聚,成痰成浊。如《景岳全书》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诞"。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临床医案的剖析,总结郑爱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脾虚、痰浊、血瘀为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运化,脾胃不调,运化失司,而致津液凝结形成痰瘀。痰浊聚集血脉,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形成高脂血症。郑教授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脾虚痰瘀证患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究其原因系膏粱厚味,酿成湿浊,“聚于胃”,导致水州(脾胃)传输不利,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而成为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即所谓“痰因食(湿)致”,“脾(胃)为生痰之源”。究其根本为肾气(阳)之虚,不能温煦(气化)而水泛为痰。“痰”之形成,尤关于肺气之宣发肃降失职,则气逆而咳,随气逆(咳)而排出体外也。  相似文献   

4.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上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对预防动脉硬化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痰湿”、“痰瘀”等范畴,其形成原因有内外两因,外因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过剩之水谷、肥甘、不化精微而生痰浊。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湿聚、痰生、血瘀。脾主运化,水谷,忧思伤脾,脾胃受伤,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而生痰浊。  相似文献   

6.
陈士铎 ,清代名医 ,精于诊治疑难杂症。其诸多理法方药 ,为后世奉为圭臬。兹就其从痰论治癫狂呆病之经验 ,探讨如下。1 脾胃生痰 ,病位各异脾胃为生痰之源 ,痰之病机主要在于脾胃失健生痰。脾胃虚弱 ,升降失常 ,浊阴壅结成痰 ,则气虚痰结。癫病“多生于脾胃之虚寒……痰凝胸膈间之不得化 ,流于心而癫症生也”。脾虚生痰 ,郁邪乘机而入 ,则为花癫和寒症发狂。脾虚痰结 ,致发狂和发狂见鬼。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或脾虚痰盛 ,则生呆病。忧思郁怒羞恚 ,造成气机不畅 ,肝郁犯脾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则气郁痰结。若“痰积于胸中 ,盘踞于心外 ,…  相似文献   

7.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3,28(1):46-47
中医学对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狭义有形之痰,是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之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有形病变;广义无形之痰乃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而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视见者.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其成因都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流溢而为痰为饮,并变生百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司通调水道之功能,若肺气不足,或风寒束肺,宣降失常,治节无权,水液可聚而为痰为饮,肺阴虚或肺郁生热亦可煎灼津液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元气之根,若肾阳不足导致五脏六腑之阳气虚衰,脾肺二脏功能失调,可滋生痰浊,故张景岳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此外,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均能引起气滞水停,聚而为痰,或瘀血既久,亦能化生痰水.  相似文献   

8.
张绍莲 《陕西中医》1994,15(5):218-218
<正> 瘰疠,又称“痰核”,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笔者随导师张介安临证,窥见导师诊治瘰疠别有法术。他从“痰浊为患”的病理出发,论治从脾胃着手,疗效颇著,兹撷要整理如下。 1 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乃本病之因,痰浊的形成与脾的关系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行,湿聚成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小儿由于脾常不足,决定其健运功能相对虚弱,使痰浊内生可能性增大。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为饮食所伤。乳食停滞,积而蕴酿成痰,痰阻气机。痰气博结,同时痰湿内蕴日久,又可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遂成本病。诚如》医补  相似文献   

9.
高血脂症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脂症主要的病因应归纳为以下2个方面:一是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同时,肝胆疏泄功能不畅达,不能泌输精汁而引起脾之消谷、运化功能失调,转化为痰浊。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俱虚,相火妄动,致肝阳上亢,甚则化火,木旺则乘土,使脾胃输布功能失调,湿热郁结,痰浊内生。由  相似文献   

10.
论繁木治痰     
1 痰之内涵痰本水谷所化.水谷由口入胃,运化于脾,脾将其中精细者上奉心肺,敷布全身.即《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水谷所上奉者,量得其适、用得其正,则为精、为营;量若过剩、用生乖变,则为痰、为饮.  相似文献   

11.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 1.肝肾亏虚为高脂血症之本高脂血症属中医之"痰浊"、"血瘀"的范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而对于"痰浊"、"血瘀"之本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之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肾之蒸化,故目前"痰浊"之本的分歧主要责之于脾肾不足或是肝肾亏虚.周老师认为高脂血症之本为肝肾亏虚.  相似文献   

12.
朱佳辨治肺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老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多年,对肺心病治疗有相当的经验。他认为肺心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痰浊、水饮、瘀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痰浊、水饮、瘀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血不利而为水,水饮聚集而生痰,痰浊留滞脾胃,气血失于运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聚集而成瘀血,肺气上逆而喘,肾失摄纳,肺气不降,故动则气喘。瘀阻脉道,津液失于输布,外溢肌肤而为水肿。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且肺脾肾不足,痰浊水饮瘀血日久不化,故可认为有类似“哮证”之“夙根”之说。也就是说因为肺心病不能治愈,而且从西医角度来说,其发病机制是不可逆的,从中医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每见肺肾亏虚,痰浊水饮瘀血为患之候,故可将痰浊、水饮、瘀血看作是肺心病的“夙根”。平素肺气亏虚,卫外失固,不能布散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肾失摄纳,肺气上逆,故动则喘甚,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更加重痰浊之候。  相似文献   

13.
从“中气”论治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气"之本源在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机。"中气不足"则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百病丛生。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其产生与"中气不足"密切相关。中气不足,脾胃升降转输失常,清浊升降无序,形成蛋白尿;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脾气不足,脾失转输,水湿内停则成水肿;脾虚不能散精,精微不布,津液聚而生湿,湿聚而生痰,堆积日久则血脂升高。治疗应重视中气的调护,中气充足,脾胃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功能协调,则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王荣锦 《新中医》1999,31(9):58-58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反映了其关于痰证的辨证论治经验。现略述于下。1 因病生痰,治其病而痰自消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大凡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生痰。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运化、敷布而变生成痰。丹溪认为治其病而消除成痰之因,便可以达到祛痰的目的。因此提出了“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学术观点,其治痰的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11 清邪热而痰自除 火热内扰,煎熬津液而成痰。不清泻火热,则津液代谢失其常,虽治其痰而痰终不尽不除。治痰只是治标,…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蒋宝素,江苏丹徙县人,集其四十余年经验而成《问斋医案人其中对痰饮的认识颇多创见,今略举其端,以飨同道。1探病穷源,要在脾肾蒋氏认为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他指出,“盖痰因病生,非病因痰致”,“痰即津液、精血、脂育之所化”,其形成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盖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二者功能失调,均可来湿而成痰饮。蒋氏云:“然肾为水胜而司五液,当以肾为生痰之源为是”、“五液管居于肾,化生于冒,当以牌肾为生突之源,肺胃乃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脾应湿热不化,酝酿生痰”。蒋氏还重视内伤七…  相似文献   

16.
林群莲 《光明中医》2008,23(9):1347-1347
脾胃同居中州,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它的体现必须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小儿哮喘病因病机与固本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儿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疾患,出于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素有顽疾之称,故历来为儿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拟从其发病机理谈谈中医固本治疗之管见。 1 小儿哮喘的发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痰湿内蕴”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而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是密切相关,如肺虚则治节无权,津液失布,可聚而为痰;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内聚,痰浊内生,肾虚则气不化水,水湿蕴积成  相似文献   

18.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19.
痰证的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根 《江西中医药》2003,34(11):32-32
本文仅就痰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法用药谈一些粗浅的体会。1 痰证的产生原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脏腑方面 ,则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王肯堂指出 :“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 ,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肺热者 ,多脾实得之。”(《证治准绳》)所以 ,出现痰证 ,可有诸多因素 ,如心热、肺热以及其它原因 ,但总是关系着脾胃 ,因为痰是水湿所化 ,如脾胃健全受纳运化功能都好 ,饮食就能化为精微而充实人体。如化为痰 ,就会留滞在肺、胃、胸隔 ,以致随气升降 ,流窜各处 ,经络四肢无处不到 ,引…  相似文献   

20.
重用生白术治疗脂肪肝临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Liver steatosis and fatty liver)是一种病理学概念,系指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且弥漫分布于全肝,属于中医学"积证"、"肥胖"、"痰湿"、"浊阻"等疾病范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其人多为形体肥胖的富贵之人,其症有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肢倦懒动,舌淡苔白腻体胖大脉沉缓等;论病位虽在肝,而病实源于脾,盖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节,肥甘厚味,"以酒为浆",损伤脾胃,健运失职,饮食水谷不能化为气血而为痰为浊,清代名医蒋宝素指出,"脾伤则津液不归正化,凝渍成痰","痰即津液、精血、脂膏之所化",故可见有血脂增高,痰浊聚于肝则为脂肪肝;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养,故见头晕头重,正如<类证治裁>所云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头为眩";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呕,体肥而气不能周流,故见肢倦懒动;若痰湿积聚日久,气机阻滞,血脉瘀阻,而致痰瘀交阻而为积证.综上所述,此类脂肪肝患者,发病多由脾虚湿盛,因"夫痰本津液、精血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为治痰大法",治法宜健脾运以治本为主,化湿浊为辅,"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同时酌情配合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