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胃肠道肿瘤尤其是进展期肿瘤病人大多存在蛋白质与热卡失衡的情况,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文献报道恶性肿瘤病人发生率高达30%~70%,胃癌病人可达85%。营养不良不仅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机体对疾病的抗能力减弱,同时还会增加术后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心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对伴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106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53例)和普通肠内营养组(53例)。于术前5d、术后1d和9d分别进行免疫学指标和急性相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d,免疫营养组免疫学指标C04、CD4/CD8、IgG、淋巴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和CH50水平均高于普通营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则低于普通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的15.1%(8/53)(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d,明显短于普通营养组的(9.2±2.1)d(P〈0.05)。结论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术后创伤和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和短肽肠内营养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制剂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合并糖尿病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添加益生菌、谷氨酰胺和深海鱼油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制剂)和对照组(34例,普通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术后3d和术后7d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nHOMA.IR)、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计数,并观察院内感染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7d,治疗组空腹胰岛素和InHOMA.IR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4±3.7)mU/L比(13.7±5.4)mU/L(P〈0.05)和1.1±0.2比1.7±0.4(P〈0.05);治疗组CD4+[(45.2±5.4)%]、CD4/CD8(2.1±0.3)及NK细胞计数[(19.5±6.6)%]明显高于对照组[(38.1±2.9)%、1.6±0.2及(15.4±5.6)%,均P〈0.05]。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6.1%(2/33)比17.6%(6/34),P〉0.05]和肠功能恢复时间[(69.3±9.5)h比(70.1±11.6)h,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17±3.8)d比(21±4.2)d,P〈0.05]。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应用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免疫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治疗。营养方案的制定是关键的第一步.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未明确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营养方案的选择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营养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53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156例,结肠癌117例,直肠癌180例。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定机体组分;空腹抽血测定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项营养指标以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3项血液指标。结果NRS2002评分结果显示,总评分在3分以上者在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5%(110/156)、53.8%(63/117)和46.7%(86/180),胃癌明显高于结肠癌和直肠癌(/9〈0.05);营养受损评分1分以上者的比例胃癌高于结肠癌和直肠癌(P〈0.05);而疾病评分2分以上者的比例却低于结肠癌和直肠癌(P〈O.05)。胃癌患者体质量指数、肥胖度、脂肪含量、脂肪百分数、手臂围度均明显低于结肠癌和直肠癌,而蛋白质百分比、肌肉百分比、手臂肌肉百分数、细胞质量百分数却明显高于结肠癌和直肠癌(P〈0.05)。胃癌和结肠癌患者中Alb、PA、Tf、RBC、Hb及Hct低于正常值的比例均高于直肠癌(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出现脂肪的丢失.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概率高于结肠癌和直肠癌。联合人体组分分析及实验室检查能够更全面地评定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NRS2002评分相结合,可作为营养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 (Gln)强化的TPN对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 0例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随机分为常规TPN组 (对照组 )和 (TPN +Gln)组 (研究组 ) ,治疗共 8d ,观察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氮平衡变化。并检测其前后外周血lgG、lgM、lgA、C3、C4的变化。 结果 (1)两组病人呈正氮平衡趋势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 <0 .0 1)。两组病人血清蛋白均上升 ,研究组回升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2 )研究组外周血lgG、lgM、lgA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研究组C3 、C4 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Gln强化的TPN提高了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改善了胃肠道肿瘤术后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我院胃肠外科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营养风险筛查,并分析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胃肠外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按NRS2002系统评分,并跟踪调查营养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36.3%和20.0%。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4: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3%。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的33.7%(P<0.0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7.31±9.34天,高于无营养风险的23.14±7.50(P<0.05)。结论与无营养风险者相比,有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临床营养支持尚存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晚期胃肠道肿瘤单一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放疗作为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放疗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保留器官功能.同时还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精确放疗适形度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放疗的准确性.使胃肠道肿瘤获得治疗剂量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增加肿瘤控制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精确放疗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肿瘤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尽管近些年传统治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但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生存率仍较低。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对改善胃肠道肿瘤的预后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几方面对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胃肠道肿瘤应用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健康。随着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应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基于肿瘤分子分型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必将使更多的患者从治疗中获得益处,是未来胃肠道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吴国豪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0):955-959
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当高,严重营养不良除能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外,还可降低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大部分肿瘤患者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两种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长链脂肪乳及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的疗效。方法29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乳组(MCT组,15例)和长链脂肪乳组(LCT组,14例),术后第2~7天共进行6d的肠外营养支持。除脂肪乳不同外,均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累积氮平衡、血浆蛋白、脂质代谢及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术后经肠外营养MCT组获得正氮平衡,为(27.3±24.0)mg·kg-1·(6d)-1,而LCT组为(-17.5±16.2)mg·kg-1·(6d)-1。术后血浆蛋白水平均降低,LCT组前白蛋白的降幅为(-0.06±0.03)g/L,明显高于MCT组的(-0.02±0.03)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手术前后变化均不明显。术后感染性并发症MCT组2例,LCT组3例。结论中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疗效比长链脂肪乳好。 相似文献
14.
胃肠外科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是肠功能障碍者的主要营养方式。正常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能有效防御肠道细菌,而缺乏肠内营养刺激的肠外营养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增加感染风险,通过营养支持治疗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胃肠外科收治的252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研究NRS 2002营养筛查工具的适用率、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率、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率为98.4%,适用于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我院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3%,其中无营养风险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存在营养风险手术患者(P0.05)。通过有效的营养支持,存在营养风险的手术患者临床结局得到明显改善(P0.05),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手术患者则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NSR2002适用于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结局,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癌病人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肋肠部病人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胃肠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浓度,血清PA浓度,血清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