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胆石中脂肪酸存在的意义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S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42-744
作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方法,根据确立的提取胆石中脂肪酸的程序,对18例中国人和37例日本人胆石进行了分析。发现胆色素类结石的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明显多于黑色石或胆固醇类结石。游离饱和/总饱和脂肪酸的比值,肝内色素类结石最高,肝外色素类结石次之,较后两类结石都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胆色素类结石形成过程中,胆汁中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参与结石的形成,并且磷脂酶A1的作用较A2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胆石中胆汁酸的分析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石病形成机制和胆石中胆汁酸含量及种类与结石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各类结石中的胆汁酸进行比较。此方法可以分离出结石的15种胆汁酸。结果 胆色素娄结石中游离和总胆汁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胆固醇类结石,游离与总胆计酸之比也有相同结果。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同类结石间胆汁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胆石类型与胆石的胆汁酸含量和种类存在联系,提示胆石形成过程中胆汁酸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确定酸柏栀油软胶囊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组成,进行了脂肪酸气相色谱法的测定和维生素E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方法:脂肪酸的测定是参照GB/T17376 ~ 7-1998方法进行.维生素E的测定是参照GB/T5009.82-2003方法进行.结果:酸柏栀油软胶囊中油酸31.2%,亚油酸32.2%,亚麻酸16.4%,维生素E总量47.6mg/100g.结论:酸柏栀油软胶囊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维生素E即协同多不饱和脂肪酸发挥药理作用,同时也防止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的机理。方法 (1)采用四氯化碳藻胃的方法建立豚鼠的肝硬变模型,观察豚鼠的胆石形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胆结石的细微结构,用薄层色谱扫描的方法定量测定胆汁酸的含量。(2)对716例肝硬变合并胆囊结石病人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豚鼠中肝硬变组的胆石发生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0%和慢性肝损害组的37.5%,肝硬变组总结合胆汁酸含量及G/T比值均较对照组降低。临床资料显示肝硬变病人胆石发生率为15.1%,肝硬变代偿期胆石发生率为9.7%,失代偿期胆石发生率为15.7%。胆石以胆囊内为多,占98.2%。结论 肝硬变病人胆石发生率升高,且随肝功能的降低,成石率升高,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率升高与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下降,G/T比值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金石散2号溶解肝内外胆石的研究初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大连116027)冯秉安裴德恺姜妙娜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王选琛胆结石的口服溶石疗法是众所关注的课题。用胆汁酸制剂口服溶解胆石已历时20余年,由于适应症较窄,尤其对胆色素类结石无...  相似文献   

7.
胆固醇胆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习历年来胆固醇胆石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其对传统学说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目前研究方向是胆固醇胆石相关基因与成石的关系。这一学说的进展对在易发人群中预测和预防胆固醇胆石的形成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文旨在提高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认识,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均经手术治愈,5例术前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但入院前确诊仅1例。结论 提高胆石性肠梗阻发生的警惕性,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ʯ�Գ��������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提高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认识,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均经手术治愈,仅3例术前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结论 滚动性梗阻是胆石性肠梗阻的特征,及时的B超和X线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手术解除结石梗阻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瘦素、胆囊收缩素、血脂与胆石类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缩胆囊肽(CCK)、血脂、胆固醇与Gs和HS两类胆石病关系。方法比较检测339例胆囊结石(Gs),67例肝胆管结石(HS)病员,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leptin、CCK、胰岛素、肝功能、血脂、脂蛋白等,评价各检测指标间关系。结果GS组leptin、CCK、BMI、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GGT、APO-a显著高于HS组(P〈0.05);GS组内leptin与CCK、BMI、胰岛素、转氨酶、胆红素、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HS组内leptin与CCK、BMI、胰岛素、转氨酶、胆红素呈正相关(P〈0.01),与白蛋白、APO-a呈负相关(P〈0.05)。结论Leptin参与调控脂质代谢,两类胆石Leptin、血脂等存在明显差别,从调控脂质代谢角度探讨Leptin在两类胆石中的作用可能对阐明胆石成因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胆石成因复杂,Oddi括约肌(SO)异常与其形成关系密切。对于原发胆管色素结石,经十二指肠镜及钡餐检查均发现较高的乳头周围憩室发生率。经T管窦道测压提示SO功能下降,通过口服99mTC-DTPA的方法及检测胰淀粉酶-1和肠激酶含量证实了肠胆反流和胰胆反流的存在。胆石中脂肪酸的测定亦提示细菌产生的磷脂酶A1在胆管色素结石形成中起作用;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亦存在SO收缩亢进或者张力过高之现象。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的SO异常及胆囊切除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某些病人的胆囊结石原本是由于SO异常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像学手段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胆石性肠梗阻直接征象有:(1)肠腔内同心圆状低信号灶或密度灶3例.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高密度2例;(2)肠梗阻7例;(3)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7例;(4)胆囊或胆管积气2例;(5)显示瘘管2例。结论影像学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有:肠腔内胆结石;胆囊与消化道之间瘘管。有第1直接征象加上下列任何2种间接征象:(1)肠梗阻;(2)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边界不清;(3)胆囊和胆管积气均可以确诊为胆石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素类物质(Prostanoids)是一些能改变正常胆囊生理并在胆石形成中起作用的局部旁分泌物质。作者研究了长期胆固醇饲养对兔内源性类前列腺  相似文献   

14.
胆石性肠梗阻七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性肠梗阻临床少见,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不同,术前诊断率仅为31%-48%。1993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共收治7例胆石性肠梗阻,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讨论15例胆石性肠梗阻病例,并回顾部分国内外资料。结果 15例胆石性肠梗阻病例中,9例误诊。均手术治疗,其中小肠切开取石11例,小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修补3例,小肠切除1例。全组均治愈,无死亡。结论 胆石性肠梗阻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并且绝大部分结石是经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进入肠道的。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详细了解病史,熟悉其X线、BUS及CT的特征性变化,误诊是可以避免的。本病应根据病情及病变局部情况,分别采取肠道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及内瘘修补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海南地区胆石病的特点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胆石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海南地区135例胆石病患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对术中取得的胆石进行化学成份测定。结果:胆管结石占51.9%,胆固醇类结石占65.9%。城镇居民、高脂饮食及肥胖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而农村居民、低脂饮食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胆管结石患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65.7%)高于胆囊结石患的胆汁细胞培养阳性率(18.5%)。结论:海南地区胆石的分布部位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比例接近;类型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职业、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有关。高脂饮食及肥胖是造成胆囊结石的主要因素,而低营养、低脂饮食与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反复胆道细菌感染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5~1994年,共收治肠梗阻481例,其中胆石性肠梗阻8例(17%)。在肠梗阻中.术前要确诊胆石性肠梗阻较为困难.死亡率为也较高,故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现将8例胆石性肠梗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胆石性重症胰腺炎(SAP)是急性胰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已成为外科常见的急症和重症。急性胆石性重症胰腺炎在我国约占急性胰腺炎的40%~50%,病死率较高。减少急性胆石性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是我们广大外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我科针对急性胆石性重症胰腺炎所行的手术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现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分别选用NH2柱和ODS柱,采用两种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建立了调味品及其原料中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的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定的方法。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B型超声预测胆囊结石的成分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型超声预测胆囊结石的成分与结构白满喜,祝庆华,蒋维祥,赵惠英溶石疗法对胆石的成分与结构有严格的选择性,因此溶石前预测胆石的成分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10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术前胆石B超影像与手术取出的胆石进行对照,分析其B超影像特征与胆石剖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