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量化评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不同重组时相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最佳重组时相与心率关系。资料与方法102例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1±9.7)岁,平均心率(66.4±11.5)次/min。心率<65次/min(n=43)为Ⅰ组,65~75次/min(n=34)为Ⅱ组,>75次/min(n=25)为Ⅲ组,每例患者的4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共分为12个节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5%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组冠状动脉图像,采用横断位、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Ⅰ组60%、65%和70%为最佳时相,Ⅱ组60%、65%时相为最佳时相,Ⅲ组右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35%、40%,左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60%、65%。结论心率和重组时相的选择是决定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75次/min,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期(60%、65%)最佳;>75次/min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重组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的关系。方法:268例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冠脉成像,按检查时心率及其波动分为以下四组:平均心率小于等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组(A组);平均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B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min组(C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D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统计其最佳重建相位窗。结果:A组重建相位窗集中分布于60%~70%。B组及C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及60%~70%,LAD及LCX主要分布于60%~80%。D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LAD及LCX重建相位窗不规律。结论:心率及其波动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相位窗有重要影响,心率控制在65次/min及以下,心率波动控制在6次/min及以下,最佳重建相位窗通常在60%~70%。心率在65次/min以上或波动大于6次/min的,一定要多时相重建。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9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前均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按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低心率组(≤70 次/min)26例,中心率组(71~90 次/min)37例,高心率组(t≥91 次/min)32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出10%~100% R-R时相的图像,分析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情况及其与心率的关系.结果 低、中、高心率3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08±0.27)、(1.32±0.58)、(1.47±0.61)分,低心率和中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优于高心率组(P<0.05),中心率组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1.4%(19/1386)的冠状动脉节段不可评价.74例患者(77.9%)可在单一重组时相获得冠状动脉各段最佳图像质量.低心率组23例(88.5%)最佳重组时相在舒张中晚期;高心率组27例(84.4%)的最佳重组时相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结论 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多数患者可在单一时相获得各支冠状动脉最佳质量图像,随着心率的增快最佳重组时相从舒张中晚期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中心率与重建相位宽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心率相关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最合适的相位宽度。资料与方法选取110例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评价不同心率组(Ⅰ组,<60/min;Ⅱ组,60~62/min;Ⅲ组,63~65/min;Ⅳ组,>65/min)在R-R间期75%、60%~80%和40%~80%3个相位宽度中最佳重建相位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Ⅰ、Ⅱ组在75%和60%~80%相位宽度图像质量高于Ⅲ、Ⅳ组(χ2=75.408,P<0.01),增加相位宽度至40%~80%,Ⅲ、Ⅳ组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心率较高时增加重建相位宽度可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而心率<63/min时适合用窄相位宽度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61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按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分组,Ⅰ组30例,心率70次/min;Ⅱ组31例,心率≥70次/min。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40%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时相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心率波动情况下最佳扫描条件.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以心脏冠脉扫描模式对心脏体模进行扫描.心率设置为以60次/min、85次/min为中心上下波动2组,每组分别设置波幅为2.5次/min、5次/min和10次/min各3小组,分别对6组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心脏体模以心脏冠脉扫描模式进行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R-R间期5%、15%、25%、35%、45%、55%、65%、75%、85%、95%相位分别进行单扇区(Segment)、双扇区(Burst-2)和四扇区重建(Burst-4).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模式.由1名高年资医师和1名技师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分析.结果 (1)方差分析显示,总模型具有显著意义(F=22.58,P《0.0001),各变量(心率、波幅、算法和相位)具有显著意义,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有影响;(2)不同心率之间比较心率为60次/min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显著高于心率为85次/min者(P《0.05);(3)不同波动范围之间比较波幅为2.5次/min和5次/min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高于波幅为10次/min者(P《0.05),但波幅为2.5次/min和5次/min无显著差异(P》0.05);(4)不同重建算法之间比较算法为Burst-4和Burst-2者图像质量评分均数显著高于算法为Segment(P《0.05),但Burst-4和Burst-2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5)不同相位之间比较相位为45%,95%显著高于其他相位(P《0.05),但上述二者相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位为15%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 新型心脏动态体模评价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心率波动情况下最佳扫描条件分析,能够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16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探讨最佳时相重建时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163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平均心率为(69.3±14.6)次、min(42~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7.9±4.5)次/min(1~25 次/min),最佳时相重建时,LAD图像质最与心率间无相关性,RCA、LCX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间存在相关性(P<0.05);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间无相关性.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在较人的心率和心率变异范围内完成对冠状动脉的观察,高心率对图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但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78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男830例,年龄(57.7±9.3)岁,女448例,年龄(50.3±10.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合并主动脉瓣损害(钙化或增厚),35例合并二尖瓣损害,4例合并肺栓塞,5例合并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房颤63例,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13例,均经D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6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485例心率小于75次/min,503例心率在75~85次/min之间,290例心率大于85次/min,最高心率127次/min。平均心率小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40%~80%R-R间期内。平均心率大于等于75次/min的患者,最佳重建时相在20%~80%R-R间期范围内。1278例扫描图像中,1例由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血管显影淡,不能满足诊断。6例心律不齐患者图像质量差,不能满足诊断。60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灵敏度89.23%,特异度91.75%,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8.83%。结论 DSCTA基本不受心率限制,可清楚显示由于钙化或纤维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首选,特别是对合并有心律不齐或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5.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黄毅  余婷婷  张昌立  刘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16-1120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心率的关系,以降低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方法:250例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并根据心率分成慢心率组(〈70bpm)、中等心率组(70~80bpm)和快心率组(〉80bpm),在25%~80%R-R间期内每隔3%R-R间隔依次进行重建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收缩期(OS)和最佳舒张期(OD)的时相范围。同时比较在OS时相范围内重建、OD时相范围内重建及联合OS和OD时相范围内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确定不同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并探讨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的放射剂量。结果: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分别为61%~77%R-R间期、30%~78%R-R间期和32%~49%R-R间期。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20%时,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的放射剂量将分别下降48.8%、8.0%和41.5%;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4%时,放射剂量相应地将分别下降68.5%、21.0%和62.2%。结论:双源CTCA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患者心率密切相关,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能明显降低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256层CTA在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与DSA对照,回顾性分析10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CTA检查结果。根据心率,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低心率组40例,心率75次/min;中等心率组35例,75次/min≤心率90次/min;高心率组25例,心率≥90次/min。统计学分析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ROC分析和One-Way ANOVA方法。结果:100例心率范围(39~107)次/min,平均(76.44±13.36)次/min。全部1 500冠脉节段中,CTA显示1 447个节段(96.47%);可以满足诊断者1 403个节段(占96.96%),其中低心率组97.76%、中等心率组96.86%、高心率组95.80%,不同心率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低、中、高心率组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分别为98.40%、96.00%、97.60%,敏感性95.00%、93.70%、92.20%,曲线下面积值0.971、0.955、0.955,3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CTA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心率的限制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且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主要节段,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 mSv、(11.60±5.05)mSv、(16.52±6.36) 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