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波  李七一 《江苏中医药》2010,42(12):24-24
舒张性心衰(DHF)是由于左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导致舒张期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期末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多见于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室肥厚,并常有冠状动脉疾病或房颤。冠心病导致的舒张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衰"、"胸痹"、"心悸"、"水肿"等范畴。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心肾不足、阴虚痰阻在冠心病舒张性心衰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心脏病是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梗、肺心病、先心病、心衰等,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病范围。其总的病机中西医均认为瘀血或血黏是贯穿疾病的始终[1-3],故目前在预防和治疗上多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长期服用。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及西药阿  相似文献   

4.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心肺阳气虚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胸痹病由外感、内伤所因,均导致营卫失调,则生阳虚之本和痰、湿、瘀等阴邪之标,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营卫生于脾胃,脾胃与心相连互通,营卫循行与胸痛部位一致,阴邪随营卫而痹阻于胸,桂枝汤调和营卫,通阳扶阴,邪无由生,切合病机,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7.
【歌诀】胸痹要药王薤白,苦温辛滑通肠节。胸阳不振阴寒结,胸闷刺痛皆可歇。【释义】中药治疗胸痹证首选薤白。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胸阳之闭结,用于寒痰内阻、胸阳不振所致的胸痹证;其辛行苦降,有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能通胃肠气滞,用于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以及泻痢里急后重。  相似文献   

8.
试述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疾,本虚多属气虚,而标实则为痰瘀交结为患。由于气虚不运,气不行则血亦瘀滞,或因心阳不运,则脾阳不振,痰浊内生,痰瘀阻痹心脉发为胸痹。  相似文献   

9.
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首次正式提出胸痹之名。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素体阳虚则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邪伤阳,胸阳不振;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胸阳痹阻,而致胸痹。阳虚则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则发心悸。素体阳虚,后感寒湿之邪,阳气不能温煦筋骨肌肉,寒湿之气不化,留滞于筋脉肌肉骨骼之间,故作腰痛。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12.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塞。重者心痛彻背或背痛彻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素体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但临床也见脾运失司,清阳不升,胸阳不振之胸痹,笔者临床多年,对一些胸痹患者,用健脾升阳法治之,也获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涤痰导滞,除结胸胸痹《名医别录》载瓜萎“主胸痹”,《本草品汇精要》谓其“消结痰”,可知本品既涤痰导滞,又利气宽胸,有开结导滞之效,故对于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证、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有效。对于胸痹,常与薤白、半夏、枳实、米酒配伍,如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治疗小结胸,常与半夏、黄连配伍,如小陷胸汤。  相似文献   

1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15.
冼绍祥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从医三十余载,在高血压、胸痹心痛病、心衰病等心系疾病的诊治上有着独到见解及丰富经验。本文整理分析了冼绍祥教授临证运用心痛方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衰病的验案两则,以资同道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心气虚乃慢性心衰发病之根本。心气虚而致瘀,瘀血不行而化水、化痰,痰、瘀、水等病理产物反过来进一步耗损心气。痰由瘀来,瘀因痰生,在心衰后期痰瘀互结与心之气虚阳虚相互交错。针对虚、瘀、痰等复杂的病机特点应以补心气为根本,在慢性心衰3期分治过程中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药物。心气虚贯穿整个慢性心力衰竭全程,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在慢性心衰的不同时期运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痰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王娟 《江苏中医药》2015,47(3):27-28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病急性恶化或慢性进展后期出现的危重症之一,西医以减轻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为首要目标,病情易反复。中医药治疗心衰,从整体出发,辨病与辨证结合,多靶点干预,有其一定优势。张培影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心衰病机以虚为主,尤以气虚、阳虚为多,以心衰病情进展分为上、中、下三部,即"心肺"、"脾胃"、"肾"三阳之不足。治疗以益气温阳为总纲,根据"三阳"不足分部遣方用药,临证化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体会上海市崇明县中心医院(202150)陈秀芳胸痹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胸膺部板门而痛或痛彻背部、心悸气短等一类病证。它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巢氏病...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胸痹篇学术思想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分缓急,辨病机,以温通为治疗大法,有汤剂、散剂、丸剂之分,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提示治未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锐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60-161
探讨以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的机理及方法。首先分析了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虚实并见,法当标本兼顾,并以振奋阳气为主,达到使血行瘀散、阴寒自消的目的。治疗当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标本同治为法。临床运用时,当随证加减,如:益气为主,温阳为辅;益气温阳,宣痹通络;益气温阳固脱;益气养阴,安神宁心;益气温阳,活血通腑;益气温阳,活血利湿。可收益气生血、气旺血行、脉通化瘀及振奋阳气而使阴闭自消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