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利用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CTLA41g)局部基因转染供肝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方法 供体为DA大鼠,受体为LEW大鼠,分为以下4组:(A)同基因对照组(LEW-LEW);(B)生理盐水对照组;(C)rAAV-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D)rAAV-hCTLA41g灌注组。大鼠原位肝移植前6周,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法对供肝进行基因转染。结果 D组大鼠平均生存期显著高于C组(10.8±1.0)d及B组(11.6±1.1)d,B组与D组间,C组与D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血浆及移植肝中可以持续检测到hCTLA41g的表达。术后1周移植肝病理检查显示B组、C组均有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D组仅有轻、中度炎症反应,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移植术前6周对供肝体内经门静脉灌注采用血管夹闭技术基因转染rAAV-hCTLA41g可以诱导大鼠同种肝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重组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感染移植肝,探讨DcR3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同基因肝移植组(G1)、同种异体肝移植组(G2)、AAV空病毒感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组(G3)、重组DcR3/AAV感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组(G4)。常规建立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模型;术中取预先制备的浓缩1×10^9IU病毒颗粒感染移植肝;术后观察大鼠的存活时间、肝功能,荧光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R3在肝脏中的表达及肝脏病理改变。结果G4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比G2、G3组显著延长,G2、G3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4组大鼠术后15、20d的肝功能、肝脏病理改变分别与G2、G3组大鼠术后7、10d相似。结论DcR3对大鼠移植肝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预处理大鼠小肠移植受体后的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24只):同基因移植组(BN-BN组)、异基因移植组(F344/N-BN组)、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组(F344/N-BN+TGF-β1组)和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FK506组(F344/N-BN+TGF-β1+FK506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各处死6只,获取大鼠静脉血和移植肠。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受体鼠外周血及移植肠CD4^+、CD8^+、CD25^+细胞和IL-4的表达。同时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结果TGF-β1修饰的DC细胞能显著抑制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及CD25^+的表达,并提高IL-4的表达;显著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但移植肠仍有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征象。结论TGF-β1修饰的DC通过影响受体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CD4+ CD25+ Tr细胞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F  Lv L  Pu LY  Li XC  Yao AH  Zhang W  Yu Y  Wang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463-1466
目的研究CD4^+CD25^+Tr细胞及其相关基因Foxp3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选CD4^+CD25^+Tr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所得细胞纯度。体外细胞增殖试验研究CD4^+CD25^+Tr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CD4^+CD25^+Tr细胞Scurfin蛋白表达。结果自发耐受组大鼠移植肝内CD4^+CD25^+Tr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急性排斥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LEW大鼠的脾细胞比DA大鼠自身的脾细胞更能刺激CD4^+CD25^+T细胞的增殖。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当加入外源性IL-2(200U/ml)时,该抑制作用被逆转。结论转录因子Foxp3介导的CD4^+CD25^+Tr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诱导大鼠肝脏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Wistar大鼠)应用供者(SD大鼠)抗原特异性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对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影响,为CD4^+CD25^+Treg细胞在体内应用提供定量分析依据。方法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肾移植动物模型;免疫磁珠(MACS)法分选Wistar大鼠脾脏CD4^+CD25^+T细胞,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的纯度,并诱导其对SD大鼠供者抗原的特异性表型;根据在肾移植术中经受者尾静脉注射不同数量(2×10^5、5×10^5、1×10^6、2×10^6)的供者抗原特异性CD4^+CD25^+T细胞分为:实验Ⅰ、Ⅱ、Ⅲ、Ⅳ组,并以未注射组作为对照。术后观察移植肾的存活时间;监测血肌酐(cr)的水平;按照BanffSchema标准进行移植肾病理诊断,并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肾移植术后实验Ⅲ组平均存活时间最长,为(31.4±4.6)d,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最短,为(11.7±6.2)d;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血C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Ⅲ组和Ⅳ组不同时段的移植肾病理检查半定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证实在受者体内应用适当数量的供者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能够改善移植肾的功能,有效延长大鼠肾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单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4ig(CTLA41g)阻断共刺激通路对于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胰腺移植模型,分A组(对照组),B组(CTLA4Ig组),C组(抗ICOS单抗组),D组(联合CTLA4Ig和抗ICOS单抗组)。术后1、4,7d监测血糖,第7天取胰腺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脾脏做流式细胞检测CD3^+CD8^+T细胞、CD4^+T细胞、CD4^+CD25^+T细胞。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排斥反应较A组明显减弱,显著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CD3^+CD8^+T细胞计数B、C、D与A组比较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细胞B、D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细胞各组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ICOS单抗和CTLA4Ig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且联合应用比单一应用更有效。其可能机制为诱导了CD4^+CD25^+T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BN至Lewis大鼠的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反义ERK1/2治疗组移植前取供者动脉血管段给予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基因转染;腹主动脉移植术后1个月内受者每日从尾静脉或阴茎背静脉注入经脂质体包装的反义ERK1/2寡核苷酸100μl。对照组移植未经任何处理的血管段,移植后也无特殊处理。移植术后60d取移植段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内膜和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段血管ERK1/2基因的表达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60d,对照组的移植动脉呈慢性移植物血管病表现,血管内膜显著增厚,移植血管中ERK1/2基因高表达,CD4^+、CD8^+T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反义ERK1/2基因治疗组移植动脉呈血管内膜炎改变,ERK1/2基因表达不明显,内膜有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对照组ICAM-1表达显著高于反义ERK1/2治疗组(P〈0.05)。结论反义ERK1/2基因治疗对移植物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缓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发生,这种保护机制可能和减少ICAM-1的表达以及减少移植血管T淋巴细胞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胰岛转染人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在胰岛移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携带人HO-1基因的腺病毒对新分离的SD大鼠胰岛细胞进行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使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及放线菌酮诱导凋亡。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每只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门静脉内置入约1200个胰岛当量的胰岛后,观察糖尿病大鼠血糖及体重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内移植胰岛细胞的胰岛素、HO-1蛋白表达及表达CD3抗原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转染人HO-1基因的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纯胰岛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存活时间为(5.33±4.18)d,转染人HO-1基因的胰岛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0.56±4.33)d,两组比较,P<0.05;转染人HO-1基因的胰岛细胞培养48 h即见人HO-1蛋白表达;肝内移植7 d后移植物有人HO-1蛋白表达;移植胰岛周边及胰岛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单纯胰岛移植组明显减轻。结论大鼠胰岛转染人HO-1基因能够增加体外培养胰岛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并能延长体内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减轻淋巴细胞对胰岛的浸润。  相似文献   

10.
调节性CD4+T细胞在大鼠自发肝移植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的自发耐受模型中,调节性CD4^+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近交系大鼠从Lewis(LEW)到Wistar Furth(WF)的肝移植组合,对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注射抗CD4的单克隆抗体(Anti-CD4mAb),然后抽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试验了解宿主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结果 对肝移植自然生存的宿主注射Afiti—CD4mAb后,术后第21天、42天均能够诱导出肝损害(排斥反应),但第56天、100天以上的则未能诱导出来,且该损害能被抗CD8单克隆抗体阻断。另外CTL试验显示宿主的脾细胞中,初始型CTL前体细胞在移植56d后未能检测出来。结论 在自发性肝耐受模型中。宿主术后早期存在由CD4^+T细胞介导的下调原始效应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中CD4+及CD8+的表达特点。方法:收集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的癌组织(乙肝肝癌组)和癌旁组织(乙肝癌旁组)以及30例因良性病变而行肝切除的患者的新鲜肝组织(对照组),分离组织浸润淋巴细胞,用抗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同时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结果:1)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4+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2.31±3.68)%、(10.69±2.47)%及(4.21±4.26)%。乙肝肝癌组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乙肝癌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9)。2)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8+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10±5.82)%、(21.82±2.70)%及(41.31±14.01)%,乙肝肝癌组及乙肝癌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4),而乙肝肝癌组与乙肝癌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1)。3)乙肝肝癌组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为0.91±0.30,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0.47±0.11,P=0.003)及对照组(0.11±0.13,P=0.000),CD3+CD4+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出现失衡。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失调,表现为CD3+CD4+T细胞所占比例升高,CD3+CD8+T细胞所占的比例下降,CD3+CD4+/CD3+CD8+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及对其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以大黄素和环孢素A(CsA)分别在术后腹腔给药,并以给予PBS作为模型对照组,观察不同药物移植后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以及对移植术后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亚群的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大黄素能显著延长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术后成活时间,大黄素组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17.4±2.5)d与肝移植模型对照组(8.8±1.9)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肝移植后大黄素给药可显著上调受体大鼠外周血以及肝内CD4+CD25+Treg的比例,并显著增强CD4+CD25+Treg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大黄素能够延长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术后成活时间,并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以及肝内CD4+CD25+Treg的数量及免疫抑制功能来实现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自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最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最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小鼠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进行小鼠原位肝脏移植,诱导出移植免疫耐受后,向受体注射抗CD25抗体(PC61)以去除CD4^+CD25^+T细胞,检测受体内CD4^+CD25^+T细胞数量及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以确定CD4^+CD25^+T细胞完全被清除,同时观察受体生存时间。结果与同种同系小鼠肝脏移植结果相似,同种异系肝脏移植小鼠的生存时间亦均超过70d。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后,PC61不同注射方案均能完全去除受体小鼠肝脏、脾脏及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且移植肝脏中Foxp3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表明完全去除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但肝脏移植动物生存时间并未受到影响。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于小鼠肝脏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维持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西罗莫司为基础联合槐耳颗粒、胸腺肽α-1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对大鼠肝癌肝移植复发模型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三联组、西罗莫司组、槐耳组、胸腺肽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化学诱癌法建立模拟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取阳性对照组大鼠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Treg%)、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4+T%)及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8+T%)。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Treg%与CD4+T%、CD8+T%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8+)之间的关系。结果大鼠肝癌组织病理切片提示建模成功。阳性对照组的Treg%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联组的Treg%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胸腺肽组和槐耳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均为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三联组、西罗莫司组和胸腺肽组的CD4+T%和CD8+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联组的CD4+T%和CD8+T%均高于胸腺肽组、西罗莫司组和槐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reg%与CD4+T%、CD8+T%和CD4+/CD8+均呈负相关,且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Treg%与CD4+/CD8+之间的负性相关关系。结论西罗莫司为基础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reg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发挥抗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调节性T细胞(CD4^+CD127^- Treg)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例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13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 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尿毒症组和肾移植组CD4^+细胞中CD4^+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肾移植组CD4^+CD25^+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数量降低,免疫功能紊乱。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64例次肝癌肝移植,5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该研究。采集外周血标本,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值。根据样本采集时肝癌肝移植患者是否发生肝癌复发,将采集的64份全血标本分为非复发组(51份)和复发组(13份)。结果健康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的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分别为(459±121)ng/ml、(308±101)ng/ml、(138±97)ng/ml,复发组的ATP值明显低于非复发组和对照组。ATP值降低(147ng/ml)时肝癌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与肝癌复发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具有良好相关性,监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后,负载HBsAg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方法体外诱导扩增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尾静脉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在DC免疫前1d腹腔注射PD—L1抗体,共3次)。实验分5组进行:DC/HBsAg+PD—L1抗体组、DC/HBsAg组、DC组、mIg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及血清HBsAg、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免疫后第3天和第6天,DC/HBsAg+PD—L1抗体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诱导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分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增殖:F值分别为25.22和39.01,P值均〈0.01;IFNγ分泌:F值分别为32.35和36.98,P值均〈0.01);而DC/HBsAg组与DC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比较仅在第3天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2)。特异性CTL的活性在DC/HBsAg+PD—L1抗体组明显升高。各组血清HBsAg在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P〈0.05)。DC/HBsAg+PD—L1抗体组血清ALT水平与DC/HBsAg组比较在第3天无差异,与其他各组比较在第3和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22和14.30,P值均〈0.05)。各组对HBV DNA的清除能力没有差别,但DC/HBsAg+PD—L1抗体组有1只小鼠病毒载量下降1个数量级。结论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能通过提高特异性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IFNγ能力,进而促进负载HBsAg的DC诱导转基因小鼠抗HBV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在反复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妇女(URSA组)和20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Tr的比例。结果:URSA组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Tr百分率[(1.98±0.9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1±1.25)%,P<0.05],而2组间CD4+CD25+总百分率、CD4+CD25dim细胞百分率以及CD4+CD25bright/CD4+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URSA的发生可能与患者CD4+CD25brightTr比例下降有关,CD4+CD25brightTr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载CD133+肝癌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吉西他滨(GEM)在体外对肝癌干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系Huh-7以CD133作为分子标志进行流式分选,得到肝癌干细胞。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DC负载Huh-7细胞和CD133+细胞抗原后与T细胞共育得到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将CD133+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实验组按处理因素分为:GEM组,CD133+-CTL组,GEM+CD133+-CTL组,Huh7-CTL组和GEM+Huh7-CTL组。CCK-8法检测杀伤率,然后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对CD133+细胞的杀伤效应以GEM+CD133+-CTL组最强,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就DC瘤苗杀伤率,CD133+-CTL组高于Huh7-CTL组(P0.05)。结论:CD133+肝癌干细胞裂解产物致敏的DC瘤苗联合化疗药物可以有效杀伤肝癌干细胞,进而可能降低肝癌术后和肝癌肝移植后的转移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