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8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3组下肢动脉:胫前动脉(ATA)、胫后动脉(PTA)和足背动脉(DPA)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管径、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出现斑块最多、狭窄最严重的是ATA远心端和DPA,PTA斑块相对较少,狭窄较轻。糖尿病包括糖尿病足双侧下肢动脉在管径、管腔最大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程度相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3.
作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术与静脉造影、临床表现和术中直观情况的比较,认为超声检查可作为造影前的筛选手段,可与顺行静脉造影结合使用,代替Guo静脉穿刺造影,有时可单独使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声像图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38例患者的声像图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彩超检查发现,38例下肢静脉血栓中髂外至股静脉栓塞共11例,单纯髂外静脉栓塞共5例,单纯股静脉栓塞共4例,单纯腘静脉栓塞共4例,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共1例、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栓塞共7例。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确诊率高,具有快速、安全、无创、可重复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3例患者彩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显示为25例胆固醇息肉、9例炎性息肉、4例单纯性腺瘤、2例乳头状腺瘤、2例腺瘤样恶性变。术前彩超诊断正确率为95.35%(41/43)。误诊及漏诊各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诊断正确率高,且有无创、经济、操作简便及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 30例患者中静脉血栓28例,动脉血栓2例。左下肢23例,右下肢7例。急性期11例,亚急性期16例,慢性期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观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踝肱指数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收治的1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老年非糖尿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超声参数、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及踝肱指数,分析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联合踝肱指数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下肢动脉内径、斑块形成率、狭窄或闭塞率、TC水平、TG水平及踝肱指数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收缩期流速峰值、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是否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n=80)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n=60)。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下肢动脉内径、斑块形成率、狭窄或闭塞率、TC水平、TG水平及踝肱指数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下肢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组2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2-2005年10月期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下肢肿胀病人,女,14例,男,6例,年龄25-64岁,平均49.8岁,患者多数有手术、外伤,长期卧床等病史,其中1例有药物性静脉炎病史。  相似文献   

10.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栓塞阻塞性疾病。多发于下肢及盆腔静脉,同时也是骨科、下肢等手术中常见伴发疾病之一,可造成不同程度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病获得良好预后意义重大。静脉造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指标,因其属于创伤性操作,特别对于孕妇、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者禁忌,较难在临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动脉疾病(PAD)的患病率及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其影响。方法选择病程超过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420例,以踝臂指数(ABI)≤0.90定义为有PAD,评价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危险因素对PAD患病率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PAD患病率为16.4%(69/420),PAD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病程较长、HDL-C偏低,有高的UAER、hsCRP和纤维蛋白原,Logistic回归可见年龄、UAER、hsCRP、纤维蛋白原均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PAD患病率在年龄〈50岁、50~70岁和〉70岁时分别为4.7%(2/43)、12.9%(27/209)和23.8%(40/168),在haCRP〈1mg/L、1—3mg/L和〉3mg/L时分别为7.9%(14/177)、9.3%(11/118)和35.2%(44/125),在UAER正常、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时分别为9.7%(30,310)、34.4%(33/96)和42.9%(6/14),在纤维蛋白原≤4g/L和〉4g/L时分别为12。1%(43/356)和40.6%(26164)。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AD的患病率较高,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也参与P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变化规律,分析DR病程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1例糖尿病患者(62眼)和14例正常对照者(19眼)的CRA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同时行眼部检查,记录病史、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氮数值。结果:CRA的PSV、EDV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减降低,RI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在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10例,20眼)、背景型视网膜病变(BDR)组(11例,22眼)、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组(10例,20眼)中,CRA的PSV、EDV、R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明显增加,BDR组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7%(7/41例),PDR组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为73%(11/15例)。BDR、PDR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NDR组;PDR组中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NDR、BDR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已发生变化,血流参数的变化可以动态监测视网膜病变的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与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水平以及是否有周围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痛并存时视网膜病变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时229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病并存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R)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现两病并存时视网膜可发生DR和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两种改变,其发生率分别为27.51%和85.59%。并发现DR与糖尿病痛程、血糖浓度、血压水平、胆固醇和蛋白尿等显著相关。结论 及早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防治和降低DR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现察血栓通静脉滴注配合电针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 ACUSON 128XP/1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仪对LEAD患者股动脉、腘动脉的管壁的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及血流量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在改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LEAD)恚者的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及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血栓通静脉滴注配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LEAD忘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西洛他唑联合胰激肽原酶与单用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D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LEADDP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对照组53例,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组53例;治疗前后给予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稳定;对照组口服西洛他唑片100 mg,2次/d,治疗组在应用西洛他唑的同时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单位,3次/d,空腹服用,共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厚度等.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ABI较治疗前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足背动脉、左右胫后动脉IM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斑块厚度较治疗前减少(P<0.01);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前后差值比对照组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与胰激肽原酶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用西洛他唑治疗PDA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循证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循证干预措施,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PAD)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接受介入治疗的T2DM合并PAD(FontaineⅡb~Ⅳ期)患者78例作为介入组,介入治疗前常规检查并取静脉血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术中于介入操作前、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前及开通血管后分别取动脉血,并于治疗后24h、48h、1周、2周分别取静脉血检测vWF、hs-CRP,观察内皮功能、炎症指标变化,同时观察其他临床指标。以同期下肢动脉造影正常的T2DM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取静脉血和动脉血检测vWF、hs-CRP。结果介入组介入术前静脉血、动脉血vWF、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介入组介入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前动脉血vWF、hs-CRP水平明显高于介入操作前(P均0.01);病变部位开通血管后动脉血vWF水平明显高于开通血管前(P0.01),hs-CRP水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T2DM下肢动脉病变所致下肢缺血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指标升高;介入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动脉内皮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应早期进行内皮功能保护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微循环病变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通过足背基线值TcpO2分为3组:正常组(A组):足背基线值TcpO240 mmHg;轻度异常组(B组):20 mmHg足背基线值TcpO240 mmHg;重度异常组(C组):足背基线值TcpO220 mmHg;其中A组42例,B组42例,C组36例,记录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钙(C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我院无创经皮氧分压测定足背基线值TcpO2,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腰椎1~5、髋部、股骨颈、股骨转子间的骨密度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L5、全髋部骨密度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TcpO2值与L4、L5、全髋部骨密度呈正相关(r=0.254、0.343、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微循环病变与骨质疏松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糖尿病下肢微循环病变有助于及早预防骨质疏松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并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例作为A组;选取同期确诊为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28例为B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8名作为C组。3组患者均在相同条件下抽取肘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sCD40L及sP选择素水平。A组介入治疗过程中,导管鞘置入后鞘内取血4ml(术前动脉血),导丝、导管跨越狭窄或闭塞动脉后于其远段取血4ml(缺血部位术前动脉血),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缺血改善后)再于该部位取血4ml(缺血部位术后动脉血),于术后24h、7天分别取肘静脉血4ml,均测定sCD40L及sP选择素的水平。对A组于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分别测量踝肱指数(ABI)及TcPO_2以对比疗效。结果术前静脉血sCD40L、sP选择素水平,A组明显高于B、C组(P均0.01),B组明显高于C组(P均0.01),A组术后24h、7天静脉血sCD40L、sP选择素水平高于术前静脉血(P均0.01),而术后7天sCD40L、s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后24h(P均0.01)。A组术前静脉血与术前动脉血sCD40L、s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血部位术后、术前及介入治疗前动脉血sCD40L水平依次降低(P均0.05);缺血部位术前动脉血s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前动脉血(P0.01)。3组术前静脉血sP选择素与sCD40L呈正相关(r=0.750,P0.01)。A组术后24h的ABI、TcPO_2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均0.01)。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sCD40L、s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表明血小板活化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下肢动脉介入治疗进一步促进血小板活化并加重炎症反应,可能是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