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演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造影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30例,其中有肺部临床表现21例,胸部影像学证实19例,DSA显示下腔静脉内血栓6例。溶栓介入治疗前置放IVCF 30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未放IVCF 1例。置放IVCF后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或经导管血栓内抽吸、局部溶栓、导丝搅拌增加溶栓接触面积;经非患肢静脉给予抗凝、抗生素治疗。结果本组30例放置5种构型滤器32枚,其中2枚为临时滤器,置入取出均顺利,滤器无移位,术中无并发症。痊愈9例,有效14例,改善6例,无效1例。因没有及时置入IVCF进行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腔静脉血栓6例,后置入IVCF 5例疗效良好,未放IVCF 1例,12天后因肺栓塞死亡。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向肺栓塞演变具有一定价值,其置放术安全可靠,便于临床及时溶栓抗凝治疗,但其应用价值需进行综合评价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肺栓塞发病率,但是长期置入的并发症也是显而易见的。理想IVCF的基本特点应包括血栓捕获的有效性、腔静脉壁的安全固定、并发症少、成本低等因素,因此医生应对各种IVCF的特点均有所了解,建立IVCF应用新理念,加强管理,重视回收。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的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有着卓有成效的功用。着眼于IVCF的取出,特别是在常规方法不可起到应有的作用时,如何应对IVCF在困难性情况下取出,是临床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及思考的问题。针对各种新型IVCF及回收技术,我们应充分熟练掌握新型器械的特点,并了解不同术式的特点及局限性,本文就困难性IVCF的取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中,对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指征。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接受IVCF植入术,术后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成功,疗效满意。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随访期间无PE、严重出血性疾病及滤器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IVCF植入的应用不仅有效预防PE的发生,而且使溶栓治疗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应用的适应证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98例行IVCF置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98例患者IVCF均一次性置人成功,其中放置永久性滤器86例,临时性滤器12例.82例(83.7%)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个月,未出现肺栓塞(PE);3例(3.5%)放置永久性...  相似文献   

6.
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总体取出率仍较低,体内长期留置IVCF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IVCF变形、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断裂及IVC穿孔、狭窄、闭塞;其中少数并发症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如IVCF移位至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虽然IVCF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各种并发症仍具有一定特征性。熟练掌握IVCF相关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VCF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37例LEDVT患者接受下肢静脉造影和介入性治疗,其中102例植入永久下腔静脉滤器(IVCF),11例植入临时IVCF;151例血管内留置导管溶栓;86例导管血栓碎吸基础上导管溶栓;26例股、髂静脉单纯PTA,37例并支架植入。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89%,肺栓塞(PE)13例,经介入溶栓均抢救成功。结论经皮经腔介入治疗LEDVT疗效较好。使用插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等个体化组合应用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高发病率及并发PE导致的猝死风险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当VTE患者出现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时,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通过其网状过滤结构捕获血凝块从而预防致死性PE发生。IVCF现已在全球广泛被应用,根据使用情况,可分为永久型、临时型及可选择回收型。永久型IVCF置入人体后除非手术切开腔静脉否则无法取出,远期滤器断裂、移位、栓塞、症状性下腔静脉穿孔等出现率较高,现已被临床淘汰;临时型IVCF通过与外部的导管和固定设备相接,便于回收但易于感染,临床应用极少;可回收型IVCF具有用于回收的钩状结构,当患者VTE风险期过后,可通过介入手术取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但由于部分患者VTE治疗时间超过了滤器留置时间窗,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以及患者随访丢失等原因,导致实际回收率较低,相关争议日益增多。同时新型IVCF的研发正在紧密开展,药物洗脱IVCF使用抗平滑肌增生、抗炎等药物涂覆,可阻止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延长IVCF的留置时间以便于回收;可转换IVCF允许滤器结构在体内发生转换,由过滤网变形为开放式支架,以期降低远期并发症,但转换后的金属支架无法取出,对腔静脉的远期影响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生物可降解IVCF可完全被机体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如何设计材料,保证滤器所拦截的血栓吸收之前IVCF保持应有的强度,进而防止血凝块或降解片段再次栓塞的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证实,拥有可控降解特点的新型IVCF是一个明确的研发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不同结构的过滤单元以及不同支撑杆数目对滤器性能的影响,为结构最优化、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化的新型IVCF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参考与理论依据。综上所述,在倡导推广应用更细致的患者管理和临床随访来提高IVCF取出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一款理想的IVCF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新型IVCF应具备以下功能:可有效拦截血凝块,以防止新发或复发PE;在VTE高风险期结束后可远程控制转换或整体同步降解;滤器固定良好,保持良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同时不损伤腔静脉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在影像学检查中清晰显影便于随访。相信随着材料学、组织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可早日研制出临床疗效优异、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预防肺栓塞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为预防肺栓塞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5例一次植入成功,1例因血管变异改变植入入路后成功,1例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放弃植入。37例(55.2%)为永久性滤器植入,30例(43.3%)为临时性滤器植入。永久性滤器患者随访32例,平均时间14.5(6—32)个月。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近心端移位,其中1例移位显著予取出。所有放置滤器患者均无继发PE发生。未发现腔静脉继发性血栓形成。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风险。应尽可能留置临时性滤器以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是预防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可回收滤器的出现减少了永久滤器置入所带来的并发症,但由于种种原因,即便是在短时间窗内,可回收滤器也会有难以取出的情况。以往IVCF突入下腔静脉壁内被视为取出禁忌。2019年2月,本中心成功将头端突入下腔静脉壁内的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病人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据1980年Salzman收集的15篇文献,术后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1~15%不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Salzman复习10篇文献,8120例术后病人中经临床证实发生肺栓塞者达149例,而尸检发现的肺栓塞更多。10年前开始应用碘标记纤维蛋白元扫描技术这种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灵敏的方法,发现了不少无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使其发病数大增,内科或外科卧床病  相似文献   

12.
肺栓塞(PE)是肾移植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其早期客观检查阳性表现较少,极易被漏诊乃至误诊,死亡率极高。我们对2例肾移植术后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后肺栓塞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06年 10月至 2010年 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13例术后肺栓塞病人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的经验。 结果 13例中10例明确诊断,3例误诊。10例存活,3例死亡。2009年8月始对术前肺栓塞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以上的病人,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无肺栓塞新发病例。 结论 普外科手术后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对可疑病例应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对病人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创伤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植入可回收IVCF,分别为Aegisy滤器(29例)及Denali滤器(23例),Ⅱ期取出联合经皮机械性吸栓治疗,分析患者总体数据,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3.31±14.03岁,IVCF植入及取出成功率100%,无肺栓塞(PE)发生,19例回收滤器中可见血栓,总体并无IVCF断裂,移位,穿孔,血栓形成的发生,2例Aegisy滤器出现倾斜,但均安全取出。两种滤器操作均较为顺利,IVCF植入及回收的平均操作时间及透视时间并未明显差异。结论可回收IVCF植入对于创伤合并DVT患者安全有效,可确保骨科手术及二期血栓清除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是一种极严重,极少见的并发症,为减少和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在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和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适当活动,重视并发症预防和护理,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抢救能力,对防止肺栓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6.
肿胀吸脂术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胀吸脂术的疗效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应用肿胀技术对 2 69例进行腹部、大腿等部位吸脂术 ,利多卡因总量最大 3 0 0 0mg ,43mg kg ,吸脂最大量为 475 0ml。结果 本组有术后吸脂部位不平、血清肿等并发症 ,但没有出现利多卡因中毒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大部分受术者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肿胀吸脂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术中需注意操作技巧 ,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发生的经验。结果 15例均明确诊断,11例存活,4例死亡。对术后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无新发肺栓塞患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几率较高,病死率较高,对可疑患者要早期明确诊断、预防。术前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及早抗凝预防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张继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77-1678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脂肪抽吸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自1997年来,应用XYQ-2型脂肪吸取器行肿胀技术脂肪抽吸术135例。结果:经6~12月临床随访,手术效果明显,术后血肿发生1例,皮肤凹凸不平3例、远期无皮肤感觉减退及瘀斑、无脂肪栓塞、深静脉栓塞及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肿胀技术脂肪抽吸术,安全有效,但存在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认真对待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7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并发症及治疗对策。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25例,其中肺栓塞1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造成神经损伤2例,骨水泥渗漏至椎体旁以及椎间隙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旁静脉3例,术后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例,术后10例出现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肺栓塞1例抢救成功后痊愈,1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 d经保守治疗自行恢复,1例再次行开放手术取出椎管内骨水泥,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其余患者经过制动等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椎体成形手术创伤小,但风险大,肺栓塞和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造成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以将并发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例手术成功治疗的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过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使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切开左右肺动脉取出血栓是一种新的抢救方法,术前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术后呼吸道护理、抗凝剂合理应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急性肺栓塞取栓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