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用经尿道电切除治疗膀胱癌患者163例,为减少复发,术后用卡介苗(BCG)等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其中57例BCG膀胱灌注、61例采用噻替哌、9例采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36例因各种原因未行膀胱灌注。结果:BCG组57例中有13例复发,复发率为22.8%;噻替哌组复发27例,复发率为44.3%,而未灌注组18例复发,复发率最高,达50%。并就膀胱药物灌注的方法、并发症及有关护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是沁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在行保留膀胱的手术后复发率一般为40%-70%,膀胱灌注疗法是在预防其复发措施中最为有效和实用,可明显降低肿瘤复发。江苏省肿瘤医院门诊治疗室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29例膀胱癌术后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行膀胱内灌注,通过制定流程规范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操作方法,降低或延缓了肿瘤复发,防止肿瘤发生浸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卡介苗多糖核酸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BCG-PSN膀胱灌注,并于术前及灌注3个月后分别测定外周血免疫状态。选择同期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BCG-PSN膀胱灌注能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结论 BCG-PSN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较安全而有效的免疫促进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卡介苗(BCG)联合丝裂霉素(MMC)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联合诱导组(40例),术后6 h内及术后1周、2周分别行膀胱腔内灌注MMC,术后3周开始BCG诱导加维持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CG"6+3"疗法)。B组为单纯BCG组(39例),术后3周开始接受BCG"6+3"疗法。定期行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作用情况。结果 A组肿瘤复发率为12.5%,B组肿瘤复发率为25.6%,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采用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灌注预防复发疗效较好,未增加毒副作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卡介苗腔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9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卡介苗治疗剂(BCG)在预防膀胱移行上皮癌高危复发中的疗效。方法应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丝裂霉素C(MMC)进行对照观察。其中,BCG组90例,获得随访78例;MMC组30例,获得随访2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结果BCG组复发26例,未复发52例;1年无癌生存率87.4%,复发率12.6%;5年无癌生存率66.7%,复发率33.3%。MMC组复发12例,未复发13例;1年无癌生存率84%,复发率16%;5年无癌生存率51%,复发率49%。BCG组5年无癌生存率明显高于MMC组,复发率显著低于MMC组(P<0.05),且复发的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发生率低。结论采用BCG诱导加维持灌注能有效地减少高危患者复发及复发时病程进展,是目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秀青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114-114
1999年以来,我们为100例老年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膀胱灌注卡介苗(BCG)预防术后肿瘤复发,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0%以上是移行上皮癌,少数为鳞癌和腺癌;约75%为表浅性,20%为浸润性。据调查膀胱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有5%确诊时已发生转移,70%以上的肿瘤治疗后复发,30%的复发肿瘤恶性度增加。传统的膀胱癌的诊断手段为尿常规分析、尿液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均有侵入性,且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在膀胱癌诊断方面有比较新的突破,如生物学标志、免疫组化法和基因芯片检查可以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高,并能预测疾病发展和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8.
徐丽芬  杨荆艳 《护理研究》2009,23(2):423-423
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作为治疗和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方法已被世界学者公认及推广^[1]。BCG是一种减活的结核杆菌,被灌人膀胱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并释放细胞因子,通过免疫反应破坏肿瘤细胞并防止肿瘤复发。临床研究显示,膀胱内BCG灌注可明显减少表浅性膀胱癌的复发^[2],高危性膀胱癌最好完成6个月的膀胱灌注。BCG膀胱灌注的并发症多由感染引起,包括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国外研究表明^[3],减少膀胱内灌注BCG剂量可以减少毒副反应,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病人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樊耘 《临床医学》2010,30(3):27-28
目的探讨吡柔吡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用吡柔吡星(THP组)和卡介苗(BCG组)定期膀胱内灌注,随防13~36个月,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THP组复发率17.9%,不良反应率89.3%;BCG组复发率16.6%,不良反应率79.2%。结论吡柔吡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分别采用吡柔比星(THP)和卡介苗(BCG)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不同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70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THP、BCG作膀胱灌注治疗药物,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THP组复发3(3/38)例,BCG组复发6(6/32)例,THP组复发率低于BCG组(P〈0.05),且副作用小.结论 吡柔比星疗效优于卡介苗,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加卡介苗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 83例行经尿道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 (TUR)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丝裂霉素C加卡介苗 (BCG)组 (5 0例 )和单纯丝裂霉素 (MMC)组 (3 3例 ) ,前者术后即刻采用MMC灌注加小剂量BCG维持 ,后者单用传统MMC灌注。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经 12— 66个月 ,平均 3 2个月随访 ,BCG组 3例患者肿瘤复发 ,MMC组 7例患者肿瘤复发 ,两组复发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BCG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为 10 % ,MMC组为 66.7%。结论TUR术后即刻膀胱灌注MMC加小剂量BCG维持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少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膀胱癌位于泌尿系统肿瘤首位,且有上升趋势。90%的膀胱肿瘤为尿路上皮癌,其中70%的初发患者为表浅性膀胱癌。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术后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膀胱癌患者的复发与膀胱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卡介苗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长期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忠应  陈从其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06-1107
目的 观察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长期疗效。方法7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一组采用BCG80mg加生理盐水50ml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8次后改每月1次,持续2年。对照组为拒绝行BCG灌注或仅灌注1~2次者。结果 随访74例,l例失访,随访时间18个月~12年,平均75个月。75例中坚持灌注治疗2年者61例,术后3、5、7年复发率分别为6.56%、21.31%、31.15%;对照组14例,随访13例,3、5、7年复发率分剐为46.15%、61.54%和69.23%。维持灌注组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52个月,而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为37个月。结论 BCG膀胱内维持灌注可有效降低膀胱癌的近期及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高达60%~90%。其中10%~20%的肿瘤复发后恶性程度(病理分级和分期)增加。患者手术后一般都采用膀胱灌注化疗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抑制复发肿瘤向恶性发展。为了观察丝裂霉素水凝胶剂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远期疗效,作者2003年1月~2005年4月间经TURBT手术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共36例,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癌症学会2006年报道,美国每年有超过56000名新发膀胱癌病例,位居男性癌症发病率中第四位、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九位。膀胱癌90%是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TCC),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tumor,TURBT),但该手术术后5年内复发率高达70%,其中有25%的复发患者会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进一步侵及膀胱肌层。  相似文献   

16.
对120例尿患者行膀胱肿瘤抗原试验,其中49例膀销癌患者中41例BTA试验阳性,BTA试验对于诊膀胱癌的敏感性83.7%特异性66.2%,准确性73.3%,阳性预测值63.1%;在膀胱癌患者中,BTA试验阳性率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BTA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检验方法,在膀胱癌诊一的监控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其中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全部膀胱恶性肿瘤的75% ~85%,目前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但10%~67%的患者会在TUR-BT术后12个月内复发,24% ~ 84%的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在复发者中16% ~25%的肿瘤出现疾病进展,恶性程度增加或向浸润性肿瘤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尿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膀胱癌是一种十分容易复发的恶性肿瘤,治疗后需严密随访。目前膀胱镜检查及可疑病变处活检仍是膀胱癌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1]。然而,这些检查属侵入性检查,患者有一定痛苦,还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这使膀胱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尿细胞学检查(urinarycytology)是非侵入性检查,能直接识别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它对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较低,尤其对低分级肿瘤的敏感性仅为20%~40%。理想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非侵入性的、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本文就近年来用尿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膀…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的高发肿瘤,多发性和易复发是膀胱肿瘤的特点。目前,诊断和随访的主要手段仍为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前者准确性虽好,但属于有创性检查,有时因患者惧怕而难以接受;后者敏感性较差,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因此,寻找和建立无创且敏感的生化指标就成了研究者们追逐的目标。本文就膀胱癌检测新指标-核基质蛋白22(NMP22)的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欧洲泌尿协会指南指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辅助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和卡介苗(BCG)都能降低TaT1期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率。然而,膀胱灌注BCG相对于化疗药物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