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BSR)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对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预测效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75例,均接受BSR及BAEP检查。伤后6个月内清醒42例(清醒组),未清醒33例(未清醒组;包括死亡、植物生存状态)。结果清醒组BSR分级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8例;未清醒组BSR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4例,Ⅳ级13例;两组BS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BSR分级Ⅰ级、Ⅱ级作为患者容易清醒的指标,将Ⅲ级、Ⅳ级作为患者难于清醒的指标,其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7.50%、81.03%。清醒组BAEP分级Ⅰ级27例,Ⅱ级15例;未清醒组Ⅰ级7例,Ⅱ级17例,Ⅲ级9例;两组BAE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BAEP分级Ⅰ级作为患者容易清醒的指标,将Ⅲ级作为患者难于清醒的指标,其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5.67%、78.13%。结论对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采用BSR及BAEP检查,可有效对患者清醒情况进行预测,为临床防治颅脑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和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按GOS分级,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OSⅠ级15例,Ⅱ~Ⅲ级4例,Ⅳ~Ⅴ级19例。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GOSⅠ级4例,Ⅱ~Ⅲ级1例,Ⅳ~Ⅴ级6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MRI分级与清醒时间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至2008年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记录患者颅脑MRI表现并进行分级;记录所有清醒患者损伤后清醒时间;预后以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进行判别.结果 患者预后(GOS评分)与MRI分级存在联系,分级越高者,预后越差;MRI对预后的预测准确率为83.33%.MRI分级为Ⅰ级和Ⅱa级的清醒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为(8.00±4.10)周,MRI分级为Ⅱb级和Ⅲ级的清醒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为(22.67±23.66)周.结论 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头颅MRI分级与患者的清醒时间及预后有关,应用MRI分级可客观、准确的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预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夹闭38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Ⅰ~Ⅱ级(283例)、Ⅲ级(75例)和Ⅳ~Ⅴ级(29例)三组,各组依据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再分为早期(发病后0~3d)、中期(4~10d)和晚期(11d~)手术治疗三个亚组。比较接受不同时段手术治疗患者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GOS≥4)发生率。结果:Ⅰ~Ⅱ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0.2%(46/51)、82.0%(41/50)和83.5%(152/182)。Ⅲ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56.0%(14/25)、80.0%(4/5)和57.8%(26/45)。Ⅳ~Ⅴ级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良好率分别为46.2%(6/13)、20.0%(1/5)和0.0%(0/11)。Ⅰ~Ⅱ级和Ⅲ级接受不同时间段手术夹闭治疗患者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及出院时结果良好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结果良好率显著高于非早期手术组(P=0.026),而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无显著差别。结论:Hunt&Hess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均可,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8-01—2019-05收治的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1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床边急诊行ICP脑室型传感器(Codman ICP,美国强生公司)置入术,ICP持续上升且>25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21例患者,入院时家属拒绝行ICP置入术,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中线移位>1 cm+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进行性下降时,急诊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术后GOS预后分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存活患者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存活13例患者,存活率61.9%;GOS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0例;其中恢复良好(Ⅲ级+Ⅳ级+Ⅴ级)8例,良好率38.1%。对照组死亡2例,病死率9.5%;存活19例,存活率90.5%。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1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76.2%。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能够及时动态把握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有利于观察临床手术指征并确定手术最佳时机,从而为临床实施手术提供有效、直观的量化指标,也同时为此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与脑组织受伤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共71例,将其分为原发性术中脑膨出(Ⅰ型)和继发性术中脑膨出(Ⅱ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病人预后。结果 237例中,71例额部损伤病人发生Ⅱ型脑膨出1例,166例侧方损伤病人(额颞顶部损伤)发生Ⅰ型脑膨出56例,Ⅱ型14例;额部损伤病人术中脑膨出发生率明显低于侧方损伤病人(P0.01)。按术后6个月GOS评分,Ⅱ型脑膨出病人预后明显优于Ⅰ型(P0.01)。结论额叶损伤病人极少发生Ⅰ型脑膨出,可能与额叶损伤极难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有关,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选择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133 mRN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43例胶质瘤患者、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均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术切除的脑组织)进行CD133 mRNA检测.结果 (1)43例胶质瘤组织中CD133 mRNA表达全部呈阳性,而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仅有1例CD133 mRNA表达呈弱阳性.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CD133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6.25%.病例组和对照组CD133 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病例组中,参照1993年WHO分级标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计算分组的标本CD133 mRNA与β-actin mRNA灰度比值.Ⅰ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CD133 mRNA表达均高于Ⅰ级;Ⅱ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CD133 mRNA表达均高于Ⅱ级.(3)相关性分析:CD133 mRNA表达量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r=0.987,P<0.001).结论 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D133 mRNA的表达可用于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分级标准对脑创伤后期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109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BSR表现,将BSR分为4级:Ⅰ级为未出现Ⅱ、Ⅲ、Ⅳ级情况;Ⅱ级为单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单侧睫状脊髓反射消失、单侧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Ⅲ级为双侧睫状脊髓反射消失、双侧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Ⅳ级为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心反射消失。脑创伤后1年后GOS评分5分、4分归为预后良好,评分3分、2分、1分评为预后不良。结果Ⅰ级预后良好20例,预后不良12例,预后不良率为37.50%;Ⅱ级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13例,预后不良率为48.14%;Ⅲ级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8例,预后不良率93.33%;Ⅳ级预后良好0例,预后不良20例,预后不良率为100%。分级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级越高的患者清醒越困难(Spearman相关分析:r=-0.591,P0.001)。结论 BSR分级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脑干功能状态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6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按Levi分级法依据入院时GCS和瞳孔情况,将我科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64例DAI病人分为Ⅰ~Ⅳ级,分析各级临床特点、入院时GCS和瞳孔变化与预后(GOS)的关系。结果 Ⅰ级2例(1/64),Ⅱ级8例(2/64),Ⅲ级18例(18/64),Ⅳ级36例(36/64)。Ⅲ、Ⅳ级的入院时GCS均明显低于Ⅱ级(P<0.05),其昏迷时间明显长于Ⅱ级(P<0.01)。预后按GOS分5级:恢复良好组、中残组、重残组、植物状态组及死亡组。死亡组年龄分别大于中、重残组(P<0.05)。死亡组GCS分别低于中、重残组(P<0.05),植物状态组GCS低于中残组(P<0.05)。死亡组瞳孔改变发生率分别高于中、重残组(P<0.05)。结论 入院时GCS和瞳孔情况有助于对DAI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90例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3 d,38例)、中期组(3~10 d,20例)、晚期组(10 d,32例)。结果早期组预后良好率(89.47%)明显高于中期组(60.00%,P0.05)、晚期组(68.75%,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5.26%)明显低于中期组(30.00%,P0.05)、晚期组(25.00%,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近期预后(OR=1.813,90%CI:1.294~2.641)。结论 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建议早期(3 d)手术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损伤诊治及预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96例,按入院时GCS评分分成观察A组(GCS评分9~15分)与观察B组(GCS评分3~8分),各48例;另选取健康受试者48例作为对照;均接受床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分为良好组(GOS评分4~5 分)和不良组(GOS评分1~3分),各48例。以健康受试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参考值,将颅脑损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 观察A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级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良好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级明显优于不良组(P<0.05)。良好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好转36例,恶化18例;不良组好转15例,恶化33例。良好组好转率(75.00%)明显高于不良组(31.25%;P<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损伤诊治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颅内肿瘤患者的血浆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差异以及它们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150例,其中颅咽管瘤患者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30例,WHOⅠ∽Ⅱ级胶质瘤患者16例,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患者32例(全为良性),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的血浆IGF-Ⅰ水平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同时并测定各组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各肿瘤组患者的血浆IGF-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胶质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肿瘤(P〈0.05)。WHOⅢ∽Ⅳ级胶质瘤IGF-Ⅰ水平显著高于WHOⅠ∽Ⅱ级胶质瘤组(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血浆TNF-α、IL-6和CRP水平各肿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IGF-Ⅰ可能在颅内肿瘤的病理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其血浆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I)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药物的安全性。方法49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治疗组24例,GM1治疗组25例。治疗14天后观察GCS及不良反应,3个月后观察GOS。结果GM1治疗组GCS评分和GOS评分明显比常规治疗组升高。结论早期应用GM1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瘤微小RNA-25(mi RNA-25)和核因子kappa B(NF-кB)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手术切除胶质瘤标本29例,其中WHO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Ⅳ级9例;选取同期去骨瓣内减压切除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PCR检测mi RNA-25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кB表达水平。结果相比正常组织,Ⅰ级胶质瘤mi RNA-2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Ⅱ级胶质瘤无明显变化(P〉0.05),而Ⅲ、Ⅳ胶质瘤均明显增高(P〈0.01);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脑组织NF-кB呈阴性表达,胶质瘤组织均呈阳性表达;而且,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胶质瘤mi RNA-25表达水平与NF-κB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5)。结论胶质瘤mi RNA-25和NF-кB表达均上调,且随病理级别增高显著增高;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中生长抑制因子4(ING4)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ING4和CTGF mRNA在30例脑胶质瘤组织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表达水平和肿瘤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水平的相天性.结果 ING4 mRNA在Ⅰ~Ⅱ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诊断脑梗死。出院和门诊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0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260例患者中,继发性脑梗死13例(5.0%),包括大面积脑梗死7例(2.7%)。13例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出院时G0S评级Ⅴ级3例,Ⅳ级1例,Ⅲ级5例,Ⅰ级(死亡)4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为预后良好,3例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昏迷及手术治疗是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情况、入院合并基础疾病、颅内感染、血红蛋白(Hb)≥160 g/L,以及Hb<110 g/L等因素均非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昏迷是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4.818,95%CI:1.225~18.954,P=0.024)。结论入院时昏迷的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VEGF、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瘤周水肿(PTBE)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瘤体和瘤周水肿区中VEGF、MMP-9的表达;通过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生成情况;根据CT和MRI的结果测定水肿指数;同时用透射电镜对瘤体区及瘤周水肿区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6例来自颅脑损伤病人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随着肿瘤级别增加MVD逐渐升高,在高级别胶质瘤体中MVD显著高于瘤周(P0.01);VEGF、MMP-9表达与胶质瘤中的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者与胶质瘤的水肿指数(EI)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高级别胶质瘤的EI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P0.05)。电镜下水肿明显者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有较多小泡囊状细胞器和基底膜中有较多虫蚀样空洞等。结论 VEGF、MMP-9可能共同参与了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发生,并促进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脑胶质瘤中hMLH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51例脑胶质瘤hMLH1基因表达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hMLH1阳性表达率为78.4%(40/51),甲基化率为13.7%(7/51),均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相关性。hMLH1在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和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0%(23/25)和65.4%(17/26),两者差异显著(P0.05)。hMLH1在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中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为0.0%(0/25)和26.9%(7/26),两者差异显著(P0.05)。hMLH1表达阳性的胶质瘤和表达阴性的胶质瘤中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为7.5%(3/40)和36.4%(4/11),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hMLH1基因在胶质瘤中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关,hMLH1可能在胶质瘤的发展中起作用,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负调控hMLH1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MRI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纤维束数量及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同时于患者伤后即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并于1周内完成,并根据Cant标准预测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根据实际结果对比2种方法的符合率,分析其预测的优劣。 结果根据DTI及DTT预测显示,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根据BAEP监测结果预测,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8例;其中在Ⅲ级结局的预测中BAEP准确率明显高于DTI及DTT,而在Ⅰ及Ⅱ级结局预测中DTI及DTT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AEP。 结论DTI及DTT和BAEP在对DAI的病情判断及结局预测中各有优势,临床上二者应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